平原地区泵闸三维参数化全过程设计研究

2019-12-19 02:38周奕琦陈开宇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实体模型底板钢筋

周奕琦,陈开宇,张 伟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333)

0 引言

平原地区泵闸主体的结构型式大多较为相似,而在进行传统的二维设计时,即使是布置形式相似的泵闸,但由于尺寸、结构位置等的不同,仍需要逐一设计,有大量的重复绘图工作。并且在前期的工可、初步设计阶段,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设计方案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需要对平、立、剖图进行相应的修改;而在施工图阶段,传统的二维配筋图绘制也有大量的重复繁琐的工作,一旦有修改,钢筋图上的标注及钢筋量统计也需要相应变动;这些变动都繁琐且易出现错误,使得设计效率低下。

针对以上问题,考虑采用三维参数化设计来解决。将平原区泵闸的结构型式进行归类,对同一类型的泵闸建立模型模板,定制好模板里的各项参数,在遇到该种类型的泵闸设计时,可以通过输入参数,直接得到相应的泵闸三维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直接进行下一步的三维配筋及出图、工程量统计工作。如果方案修改,只需修改相应参数即可完成对模型的修改,而模型剖图及工程量会作相应的改变。

1 泵闸三维参数化全过程设计方法

MicroStation CONNECT版是Bentley公司开发的可以进行参数化设计的一款BIM软件,在进行设计建模时,可以将模型的几何尺寸、相对位置、约束关系等几何信息定义为参数,建成参数化模型。参数的赋值可以是数字或者是函数,对参数赋值进行改变,就可以使模型几何外形相应发生改变。参数值可以导出成表格,便于批量修改后再导入模型进行比选。

对于泵闸主体的结构设计,可以大致按结构型式进行分类,例如“泵+闸”或者“闸+泵+闸”等,对于每一种类型可以建立起典型的参数化模型,定义好“底板长度”、“闸孔净宽”“墩墙高度”等通用参数,以及各个构件之间的约束关系参数。参数之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繁琐,需要整理清楚,做到调整任一参数,所有与该参数关联的尺寸及位置都相应改变。这些典型的参数化模型可供进行前期初步设计时选用,调整参数后即可得到设计的模型。

在参数化模型的几何型式确定以后,可将参数化模型在MicroStation CONNECT中用打散命令转化为实体模型,利用ReStation对实体模型进行下一步的配筋设计工作。ReStation是由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发的多标准参数化的三维配筋设计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大体积混凝土配筋、编号报表、抽图标注等模块[1,2]。利用ReStation,可以对泵闸主体结构中的大体积混凝土、异形流道、板、梁等进行三维配筋工作,按照它提供的水利标准,建立包含环境参数、配筋体混凝土参数、钢筋参数等的三维配筋模型。配筋完成后,还可以进行钢筋的修改、编号、抽图、出钢筋报表等工作。

泵闸三维参数化全过程设计的流程见图1。

图1 泵闸三维参数化全过程设计流程图

2 泵闸三维参数化全过程设计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某平原区泵闸为Ⅱ等工程,站身闸首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泵闸闸孔净宽12m,泵站为双向引排,设计流量为20m3/s。主体工程采用“泵+闸”布置型式,即泵集中在一起设置在闸的东侧,机组台数为3台,单泵设计流量为6.7m3/s。闸首采用钢筋混凝土坞式结构,站身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式块基结构。站身及闸首采用整底板,不设分缝。

2.2 参数化建

该泵闸的布置属于“泵+闸”类型,此次以该工程站身闸首为例,建立了参数化模型,见图2(为了清晰展示,模型上仅显示了部分参数)。

图2 站身闸首参数化模型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将模型的尺寸参数化,总结出了参数列表,可供之后类似工程使用。尺寸参数主要包括构件的长宽高及相对位置关系参数,此次建立的站身闸首的参数达82个,数量较多,故可根据空间位置分为闸室、站身及启闭机平台参数,分别归为1、2、3类,公用的参数归为0类参数[3]。这些模型参数,又可以通过值的赋予方式分为直接参数和间接参数。直接参数的值是通过直接赋予数值得到的;间接参数的值是由别的参数通过公式计算得到的,在公式中相关参数变化时,间接参数的值也会自动发生相应变化。图2中灰色的参数即为间接参数。模型的参数列表可以由模型中直接导出为表格,便于参数值的查找修改。修改过了的参数列表也可以再次导入模型,模型尺寸即可发生对应的变化。导出后并加以整理的闸室部分直接参数列表见表1,间接参数列表见表2。

表1 直接参数表

表2 间接参数表

2.3 三维配筋过程

参数化模型确定以后,可在MicroStation CONNECT中用打散命令将参数化模型转化为实体模型,利用ReStation对实体模型进行下一步的三维配筋设计工作。三维配筋过程主要包括前处理、创建配筋体、三维配筋、钢筋检查及修改、钢筋编号报表及钢筋抽图与标注调整六个步骤。

(1)前处理

利用Restation打开实体模型,第一次打开时需要选定配筋所用的规范,Restation中提供了国家标准、建筑标准、电力标准及水利标准,本次泵闸配筋选择水利标准。在标准选定之后,配筋设置中的设计标准即选定了,选择好抗震等级、混凝土等级、环境类别、保护层厚度等参数,钢筋的锚固长度、保护层厚度等参数也就自动按照标准确定了。

(2)创建配筋体

按照一般的配筋习惯,站身闸室的底板、墩墙是分别配筋的,编号也各成一套,故一般底板、墩墙分别放在独立的dgn文件里单独配筋。由于配筋与前期模型出图的侧重点不同,故需要对实体模型进行编辑修改,例如为了配筋时在止水处自动设立架立筋等,需要在实体模型中补充建立止水面;有一些小的孔洞如冒水孔等,在配筋时可不予考虑,在配筋体模型上则要予以删除。

(3)三维配筋

由于门槽、二期混凝土、止水等的存在,底板、墩墙的配筋面都多达几十个,为了更有序、快速地进行配筋及钢筋型号的统计工作,需要对配筋体的面进行分组,可按顶面、底面、上下游面等进行分组。对同一配筋面组可以设置好大体积混凝土配筋参数模板,钢筋的型号、间距等参数相同,在对面组进行配筋时,直接选择对应的配筋模板即可,便于批量配筋[4]。

对于底板、墩墙、闸墩圆弧墩头等规则的平面或者曲面部位进行配筋,一般都采用大体积混凝土通用配筋。底板三维配筋模型见图3。对于站身里的流道等异形体配筋,则需要曲面通用配筋等方式进行配筋。流道三维配筋模型见图4。

图3 底板三维配筋模型

图4 流道三维配筋模型

(4)钢筋检查及修改

在对模型初步配筋完成后,需要对钢筋进行检查和修改。需要检查和修改的项目包括:

a.钢筋内外层位置是否搞反。检查方法可采用切剖面,观察钢筋相对位置。

b.钢筋直径、间距检查。可以通过选面隔离、双击选中钢筋组等方式选中需要检查的钢筋组,查看它们的APM属性中钢筋参数是否正确,如有问题,可以通过钢筋修改工具进行修改。

c.钢筋锚固调整。对钢筋的锚固长度进行检查,不正确的予以调整。

d.角部钢筋对齐。配筋体某些角部的相邻钢筋没有对齐,运用角部钢筋对齐功能可改正这一问题。

(5)钢筋编号报表

钢筋修改完成后,即可对钢筋进行编号。为了防止钢筋编号过多,可先运用编号归组功能,将同一部位、同一系列的钢筋归为一组,这样就能共用一个编号。然后再用自动编号功能对钢筋组进行编号。钢筋编号完成后,即可输出钢筋报表。

(6)钢筋抽图与标注调整

钢筋抽图即运用抽图管理器,切出配筋剖面图。可以通过显示定义,选择钢筋是全部显示,还是只显示首尾的两根钢筋等。抽取的图纸中钢筋的编号等也都自动标注在图上了。建议可以先将所有要抽取的部位的图纸全部抽取出来,检查没有错误后,再用修改钢筋标注的命令调整标注位置等,以减少修改工作量。

流道三维配筋输出钢筋报表及抽图见图5。

图5 流道三维配筋输出钢筋报表及抽图

3 结论及建议

(1)参数化建模过程中参数的设置及相互关系的设置较为繁琐复杂,需要多次调试,才能做到修改直接参数后,所有相应的间接参数也正确改变。模板调试成功以后,即可方便应用于同一类型不同尺寸泵闸模型的快速建立。

(2)进行三维配筋时,有些操作例如钢筋的合并等,并不能总是达到传统二维配筋出图理想中的效果,在修改配筋时还会出现之前的操作都还原了的情况,需配筋软件进一步改进以减少此类问题。

(3)在稳定计算、配筋计算时,常需要用到结构的重心位置及重量等与结构几何尺寸相关的参数,例如进行弹性地基梁计算时计算不平衡剪力等,用传统手算及用Excel列表计算较繁琐,且有时不够精确,今后可以考虑结合建立的参数化模型,直接在软件中得到任意位置截面处的这些参数的数值,并直接用于计算。

猜你喜欢
实体模型底板钢筋
D10mm热轧带肋钢筋五切分生产工艺开发
我把一吨废钢筋搬成了三吨
作战想定仿真实体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板上叠球
地下室底板防水卷材施工质量控制
截钢筋
这批没收钢筋该如何处置
建筑设计中的实体模型
新型装煤底板
F8F-1B“熊猫”舰载战斗机实体模型工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