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与文集自印本

2019-12-20 01:43
爱尚书香 2019年6期
关键词:平装毛边纸面

子 张

这个标题是接到宗远先生新书《灯心草》后慢慢想到的。我想表达的是,在这个相对更自主化和平民化的自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平面媒体之一的印刷品,是否也会迎来一个文人出版的“自印本”黄金时代?

这样一想,就陆续有一些相关概念自动跳出来,譬如与“正史”相对应的“野史”,又譬如与官府刻书藏书相对应的私人刻书藏书……即是说,自媒体并不自今日始,乃是从来就有的传播方式,至少作为平面媒体的历史与文学书籍是这样的。

我又想到六七十年代的“手抄本”文学和七八十年代大量作为“内部资料”交流的报刊图书,无论是出自私人之手还是“单位”自印,似乎也都与所谓正规出版机构“正式”出版的书籍不同,而它们却也与“正式”出版物发挥了同样、有时甚至是更深更广的社会影响力。那么,作为图书出版史的一部分,有什么理由不予以正视、记载和研究呢?作为图书收藏的一个品类,手抄本、自印本(或私印本)历来也都在收藏家视野之内,伴随着网络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似乎顺理成章地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印本的功能与价值与“书号本”(一时找不到对正式出版物更专业的称呼,姑且以“书号本”呼之吧!)并无二致,但是在发挥其功能的流通渠道上却存在障碍,比如从法律角度言,自印本首先不能公开进入市场,甚至被视为“非法出版物”,如果有人刻意制造麻烦,那就很容易遭到“取缔”。还有就是,大型公共图书馆一般也不会入藏这种书,因为也存在“违法”之嫌。这样的问题当然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去呼吁、去“维权”,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乐观。

在一时得不到“明媒正娶”地位的情况下,民间却有着自印本最好的流通、收藏空间,或许自印本天然就属于一种民间书籍吧。想到这一点,眼前仿佛有豁然开朗之感,好像已为自印本图书找到了最佳的出路和存身之处。

从谭宗远为《灯心草》自印本写的《修订后记》知道,此书其实是有过“明媒正娶”身份的,它乃是2005年华文出版社的正式出版物。这次之所以“修订”,是因为原先那本“当时交稿匆促,连校改的工作都没做,书印出后发现毛病很多”,而这次修订,却“撤去了”三十几篇文章,又“加上六篇访谈、十篇专业人士谈收藏的文章、六部出游日记和五十几篇有关书的文章”,搁了一年多,又加了新写的三篇文章和作者自己的插图……这么看,除了书名没变,其他差不多都变了,实际是一本新著了。

我分几次读完全书,在好几个地方作了标记,比如第101页“题签”一节对“题签”二字“误用”现象的分析,103页“涮羊肉冻不得”一节,104页“人称”一节,这些地方都是挑毛病的,挑得准,令人佩服。第164页“芭蕉扇”一节,第203页写八十年代在北京中国书店淘书的一节,第208页写在潘家园“买到过女词人黄墨谷的自印词集《谷音集》的签名本”一节,都流露了对生活特别是买书读书生活的热爱,活泛,生动,引人遐想,“自印词集”不就是我今天说的文集自印本吗?

还有一处我也作了标注,第174页《谁之罪?》那篇,老谭举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篇流行的“政治抒情诗”和抒情散文,这些诗文的作者都是名流,他们所写无一例外都是就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而一边倒地谴责美国,这本来也是最流行的看法,老谭却对此“大为不解”,一问二问三问,最后正面提出他的观点:“我只是认为,在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问题上,美国没有错。”下面还有不少具体分析的话,我就不引了,我觉得这里看出作者态度的“真”,而不像那几个诗人、作家为了服务“政治”需要,反而一下子不知道怎么说人话了。

这本《灯心草》,夹着一个书签,上面有对该书版本的交代:“本书共印捌百册 布面精装毛边本一百册 布面精装切边本贰百册纸面平装毛边甲本壹百册 纸面平装毛边乙本壹百册 纸面平装切边甲本壹百伍十册 纸面平装切边乙本壹佰伍十册”(这里头的数字用法有点乱,百佰混用,不够仔细)。给我的这一本是第二种,即“布面精装切边本”。

最后,这本“自印本”,不能理解为谭宗远自己印制,而是“芳草地书屋”,即《芳草地》同仁也。

据李俊龙先生告知,仿佛这书印制过程中还有些曲折“故事”,本也值得一叙,但这回重点是谈自印本,故事就留待以后再说吧。

猜你喜欢
平装毛边纸面
新著推荐
裁读之乐
裁读之乐
悬浮字
跳出纸面
藏书“怪癖"——毛边书
郭文昊作品
风雅“毛边书”
从10次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平装胶订联动线发展脉络
连接九个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