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锐评

2019-12-20 13:01
中国商界 2019年9期

“5G+”时代将开启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今年6 月6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四大运营企业发放了5G 商用牌照,这预示着我国5G 网络建设与应用发展将进一步加速。5G 商用正处于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消费互联网深化和工业互联网起步的时期,也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的旺盛期。5G 不仅将开拓消费领域、产业领域的新应用,还会催生更多新业态。

点 评

今年被誉为5G 元年,5G 的商业化应用逐渐开展。5G 最具革命性的意义在于与工业设施、医疗仪器、交通工具等的融合,可满足工业、医疗、交通等垂直行业的多样化业务需求,最终实现万物互联。首先,从消费者角度来讲,智能手机将最先受益于5G,其将拥有极致体验的速度和数据,而且随时可切入云端;其次,5G 的发展将之前的无线通信无法涉及的产业囊括了进来,比如工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包括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制造等;最后,在工业互联网领域,5G 将构建全新生态。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业生产可实现资源优化、协同合作和服务延伸,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G 与工业互联网结合,既可以满足工业智能化的发展需要,形成具有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特点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也将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领域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应用模式。

当前,5G 面向应用场景的产业链环节在于系统集成与应用服务,主要包括系统集成与行业解决方案、大数据应用、物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增值业务和行业应用等部分。各环节的主流厂商包括系统平台综合集成领域的华为、中兴通讯、烽火通信、新华三、星网锐捷,大数据应用领域的东方国信、天源迪科、拓尔思,物联网平台与解决方案的宜通世纪、高新兴、拓邦股份,增值业务服务与平台的北纬通信、拓维信息、四维图新、梦网荣信等。

智慧交通建设提速 金融科技企业投入加码

随着我国交通领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应用大数据及智能网联技术助力智慧交通建设成为大势所趋。近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数据链”为主线,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网络化的传输体系和智能化的应用体系,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7 月31 日,腾讯金融科技宣布,上线两年的智慧交通产品乘车码用户规模破亿,目前腾讯金融乘车码已在全国28 个省级行政区的120 多座城市相继落地,实现北上广深全覆盖。蚂蚁金服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语音购票、刷脸进站、智能客流分析方面共同发力智慧交通建设。百度凭借其AI优势布局“智慧机场”,去年6 月首次与南航牵手,国内首个人脸识别智能化登机系统在南阳机场投入使用,今年初在白云机场正式上线“百度人脸识别登机”与“两舱寻人”系统。瞄准这一蓝海的还有微信支付和ApplePay,合作城市分布在广东、安徽、上海、北京等地。

点 评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社会需求、技术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智慧交通行业发展迅速。2010-2017年,行业年复合增速达24.8%。预计到2023 年,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300 亿元。广阔的市场空间正在吸引金融科技企业快速入局。此外,智慧交通行业高频率、高黏性、广覆盖的应用场景特点也是吸引金融科技企业加码投资的重要因素。从腾讯金融、蚂蚁金服、百度金融等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布局步骤来看,首先是以有着稳定客户基础的支付场景为出发点,通过“扫码出行”切入智慧交通领域;再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强大的技术能力,推出行程提醒、极速打车、在途娱乐等智慧功能,并实现交通疏导、物流管理的数字化升级;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联合政府部门及技术企业,共同研发搭建智慧交通平台,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五)缺少有效的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目前,基本建设投资制度规范绝大部分都以规定投资运行的程序性规范为主,侧重于事前、事中,缺少项目完工后的绩效评价。同时,对涉及各方主体的权责规定不明确,没有严格的责任条款,尤其缺少对不合理决策的问责机制,难以起到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制约作用。一些领导干部轻率决策,甚至绕过审批流程,导致“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等严重后果,却没有受到行政追责,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违法违纪情况的发生。

与金融科技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缺乏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力,因此目前在智慧交通领域的涉足面较为狭窄,主要以乘坐交通工具时的支付场景布局为主。建议商业银行一方面可将支付业务向停车、高速通行、交通违法处理等场景拓展,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应密切关注智慧交通行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机会,例如智慧交通技术平台搭建、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等。

房地产金融政策保持连续稳定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认真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保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适度增长,加强对银行理财、委托贷款等渠道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管理。加强对存在高杠杆经营的大型房企融资行为的监管和风险提示,合理管控企业有息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

据媒体统计,今年已有数十家银行因涉及房地产违规“输血”而被罚,处罚金额合计超千万元。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要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继续实行审慎的贷款标准,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带有投机性的开发和个人贷款。受监管影响,目前银行有收紧房地产贷款的趋势。业内专家预计,下半年房地产信贷政策或将适度收紧,不同城市将继续执行差异化的住房信贷政策,短期内房贷利率大概率将重启上调操作。

点 评

在“房住不炒”的定位指引下,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定力空前,尤其是7 月30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打消了市场关于政策放松的幻想,经济有望走出传统的路径依赖。从整体货币金融环境来看,在适时适度逆周期调节的基调下,今年以来的流动性总体充裕,资金成本处于合理水平。从信贷政策看,央行近期召开的座谈会表明,房地产行业占用了过多的信贷资源,对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金融机构需要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投放。从近期的市场运行情况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与销售增速均呈回落态势,房企整体业绩也出现下滑迹象,但核心城市群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仍然保持较高热度,在融资环境偏紧的情况下,市场有望继续平稳降温。

预计下半年房企融资环境将继续收紧,个人按揭利率可能会升高。商业银行需加强房地产信贷规模的总量控制,积极寻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业务机会,优化信贷结构;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要求,加强个人金融业务的准入和资金用途管理,防止消费贷款、经营贷、信用卡透支等资金用于购房;严禁表内外资金直接或变相用于土地出让金融资;严禁借道影子银行体系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融资。

金融机构加速ETC 场景争夺

6 月初,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印发《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指出,到今年12 月底,全国ETC 用户数量突破1.8亿,高速公路收费站ETC 全覆盖,ETC 车道成为主要收费车道,货车实现不停车收费,高速公路不停车快捷收费率达到90%以上。

受此推动,商业银行、微信、支付宝等机构开启了一场ETC 场景争夺战。在银行正规军中,工行、建行风头最盛,OBU(ETC 电子标签,车载单元)设备免费送,全国高速享95 折,还可以在旗下的App、公众号、微信小程序中在线申请、免费办理、自助安装,可以自行激活,也可以到营业网点请工作人员免费激活。中行、农行、交行、邮储银行等国有大行也推出了加油返现、免费代驾服务、过路费奖励、摩拜骑行券等福利。争夺不局限于银行之间,7 月1 日“推动高速公路ETC 发展应用”优惠政策实施的首日,两大第三方支付巨头——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也宣布加入ETC 战局。其中,支付宝宣称,在线办理,设备包邮到家,如期激活押金全退;微信则重点突出三大理由:35 秒内就可在线办理,通行全国ETC,全国高速95 折。

点 评

我国自1996 年开始推动ETC 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但目前,ETC 行业市场化进程较为缓慢,已安装ETC 的车辆尚不足汽车整体体量的1/3,且相关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均制约着ETC 普及率的提高。本次实施方案对ETC 用户数和覆盖率提出了明确目标,且窗口期较短,因此引发了金融机构的用户抢夺战。除了政策因素外,金融机构加速布局ETC 场景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ETC 用户基本上为有车一族的高净值人群或行业特征明显的人群,金融机构借由ETC 活跃的交易度能够提升客户黏性,并有针对性地为此类客户群体提供衍生金融服务,实现交叉营销,丰富场景金融服务。

由于第三方支付的快速普及对商业银行形成了较大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对于支付场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近期各大银行对ETC 营销加码正是其抢夺支付入口的表现之一。建议商业银行在争夺ETC 用户的同时,要积极打通ETC 各类场景壁垒,尤其是汽车后市场场景,包括保养、停车、置换等,实现全场景营销。在此基础上,通过ETC 绑卡,逐步将ETC 客户扩展到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消费金融等高价值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扩充零售业务体量。

国务院印发“放管服”分工方案 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提出加快建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个人权益记录查询、养老保险待遇测算、社保卡应用状态查询等“一站式”功能,全面取消领取社保待遇资格集中认证,优化社保卡服务,加快推进电子社保卡,今年底前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网上办理;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养老、托幼、家政和“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服务,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今年8 月底前制定出台加快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推进“互联网+”与教育、健康医疗、养老、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我国将大力发展服务业,采用政府和市场多元化投入的方式,引导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点 评

我国近几年的人口生育率正呈现逐年走低的态势,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11.9%,总数多达1.66 亿,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与此同时,“银发经济”悄然兴起,老年人群体逐步扩大,围绕这一群体展开的消费行为与经济现象也逐步增多,老年人在日常消费活动中的话语机制日益重要,“银发经济”有望成为未来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方案内容,将进一步助力养老等多个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加强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预计养老产业将围绕日常消费、医疗保健、生活保障、休闲娱乐四大板块,开拓业务与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2014-2050 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将从4 万亿元增长到106 万亿元,占GDP 的比例将增长至33%,成为全球老龄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根据当前老年人群体画像,预计未来品质、便利、实用性消费,移动支付、网购,智能化、数字化产品将获得青睐。建议商业银行应聚焦“互联网+养老”融合下的养老产业升级和智慧养老趋势,关注“银发经济”引发的健康医疗、日常消费、金融理财、康养旅游、互联网服务等新业态的发展及相关融资业务机会。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回落 销售有所回暖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7 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2843 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比1-6月回落0.3 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53466 亿元,增长15.1%,增速回落0.7 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3.4%。1-7 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94207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增速比1-6月加快0.2 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125716 万平方米,增长9.5%,增速回落0.6 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37331 万平方米,下降11.3%,降幅收窄1.4 个百分点。1-7 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9761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9.4%,降幅比1-6 月扩大1.9 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4795 亿元,下降27.6%,降幅与1-6 月持平。1-7 月,商品房销售面积88783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降幅比1-6 月收窄0.5 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83162亿元,增长6.2%,增速加快0.6 个百分点。7 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9876 万平方米,比6 月末减少286 万平方米。1-7 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99800 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比1-6 月回落0.2 个百分点。

点 评

今年5 月以来,在严厉的调控政策压力下,叠加土地购置费滞后影响的弱化以及销售增速放缓的传导,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如市场预期不断回落,虽然目前仍保持在10%以上的较高水平,较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4.9 个百分点,但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已经在逐渐弱化。1-7 月,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收窄,销售额增速加快,但居民购房意愿并不强烈,需求端未发生实质改善,销售数据小幅回升主要是由于当前房企融资面临监管政策高压,信贷、信托、债券、影子银行等融资渠道全面收紧,只能加快销售回款进度。受限于市场预期平淡与资金投入不足,预计销售下行趋势仍将持续,土地购置与新开工节奏放缓,进而将带动开发投资的进一步降速。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短期来看,监管高压下的房地产金融业务空间有限,存量客户资金链状况需要密切关注,且面临较大的合规风险,需要严格落实金融监管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求,加强贷前审查,做好存量业务排查,确保合规经营;从中长期来看,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之下,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房地产金融仍然是商业银行至关重要的业务板块,但房地产及其关联产业信贷资产的占比需要适当调降,更多关注和支持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从而优化资产行业布局。

医药全产业链监管日趋严格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医药领域。通知称,对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监管,特别是对疫苗、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涉及到人民生命安全、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要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严格监管。其中,要在今年11 月底前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建立疫苗生产企业巡查检查制度,实施对全部在产疫苗生产企业全覆盖检查。推行向疫苗生产企业派驻检查员制度。加强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中标品种的日常监管、产品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此外,还要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活动,实现对全国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监督检查全覆盖,公开曝光欺诈骗保典型案例。

点 评

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质量控制是医药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相应的配套行业监管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完善。《疫苗管理法》、新版《国家药典》、新版GMP 认证、注册审评新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新标准、新制度、新规定的出台和实施,对药品自研发到上市的各个环节都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对全流程的质量把控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导致相关企业规范化管理成本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带量采购、医保目录调整、控制辅助用药等医改政策的推进,压缩了医药企业经营收入,导致医药行业经营效益下降。今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227.5 亿元,同比增长8.5%,较上年同期下滑4.8 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608.2 亿元,同比增长9.4%,较上年同期下降5 个百分点。

在严格的行业监管以及医改系列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行业优胜劣汰、兼并重组正加快推进。建议商业银行优先支持具备完善资质、生产管理规范严格、创新研发能力强、研发投入占比高的优质龙头企业,如恒瑞医药、长春高新、智飞生物、华东医药等;谨慎支持管理规范性弱、成本控制能力差、产品竞争优势不突出的企业。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医药企业面临的产品质量控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