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健电子音乐sabinium中的音响组织手法

2019-12-20 02:08杨玉双
艺术评鉴 2019年22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

杨玉双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上野健的sabinium 的这部电子音乐作品,并通过这一实例分析论证上野健电子音乐作品 sabinium的组织手法。笔者认为音响的个性化是电子音乐始终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并试图从这部作品中找出其个性化的处理,从而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上野健   电子音乐   sabinium   音响组织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9)22-0003-03

一、关于上野健

上野健,日本作曲家、声音艺术家,曾是罗马奖、柏林奖的获得者,目前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分校的副教授。上野健的作品也曾在很多知名场馆表演,包括林肯中心、肯尼迪中心、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科隆音乐节等。

上野健的音乐会在2011年 Maerz Masik柏林现代音乐节成功举办。2012年,他成为other Minds的指定艺术家。2014 年,在Frances-Mairie Uitti 和 the Boston 的现代管弦音乐会上首映了他为两把大提琴和管弦乐队创作的协奏曲。他的一系列小型歌剧在Guerilla歌剧音乐节上首次公演,并在法国受到广泛好评。在与波士顿现代管弦乐团和其他管弦乐团在北卡罗莱纳州和加利福利亚州演出中,上野健还单独表演自己作品——演唱自己作品的协奏曲人声部分。除此之外,他还出版了“三首管弦乐协奏曲”的 CD。

二、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①简介

sabinium这部电子音乐作品是上野健 2006 年为 Harvey Goldman 的视频动画创作的一部为双声道电子音乐而作的作品。该作品于2008年在北加利福尼亚作曲家的美国作曲家论坛上公演。

sabinium总时长8分33秒。这首电子音乐的灵感来自于最平凡的日常现象中,上野健将自己玩肥皂泡的过程——类似于往杯子里吹气记录下来,并把肥皂泡泡破裂的声音与战争的声效混在一起,创作成了这首时而清脆时而激烈却充满诗意的电子音乐。

“由于电子录音辅以视觉感的启发,上野健的严肃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具有不一样的魅力。”视频动画的制作人Harvey Goldman如此评价这部作品。Harvey Goldman的视频动画表现了从原始细胞到像宇宙力量里相互作用的结构。尽管作品上野健的 sabinium 这部音乐只使用了极简抽象主义的元素,但是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

三、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的音响组织分析

(一)声音材料

上野健在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 中运用的声音材料精炼、集中,笔者认为主要运用了四个素材声音:素材气泡破碎的声音、素材 white noise(白噪声)的声音、素材玻璃碎片和、素材类似金属的高频声,此外还拼贴了一些生物的叫声之类的素材,构成了这部作品。

声音材料是电子音乐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笔者整体上仅结合该曲将这部作品的各种声音材料的类型归纳总结出来。根据作品中发音特点的不同,笔者还总结了声音材料的音响形态以及音响形态图,如下表所示:

(二)音乐中的组织手法

主题:上野健的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的主题是用气泡破碎的声音和white noise(白噪声)的主要材料贯穿于全曲的。而 c 材料玻璃碎片的声音和高频的 d 材料仅作为辅助性的材料出现。

织体:音响的织体在传统音乐中分为主调织体、复调织体,在电子音乐同样如此。

结构:从下表上看,该作品有呈示、展开(第一、第二阶段)、再现性,具有三部性结构在里面。

综上所述,笔者将该作品在音乐中的组织手法总结为下表:

上野健电子音乐音响作品sabinium,主要技术手段:Amplitude Modulation(振幅),频率时而快时而慢,像线条一样的贯穿音乐的整体,使该作品富有趣味性。由上表可知,这部电子音乐作品仅用了四个声音素材将其音乐语言组织的生动、活跃、富有动感和张力。在发展该作品中,作者将声音素材裂变、堆积、节奏变化、由疏到密最终达到音乐的高潮。而后音乐缓缓的趋于平缓、将冲突化为平静。

(三)组织的层次性

形态的层次性(每个素材的形态见表一总结的音响形态特点和音响形态图):当然,不是每首作品都有层次性,比如斯托克豪森1955-1957年为三支管弦乐队创作的《群》就是以群感作为主要特征的。上野健电子音乐音响作品sabinium的形态层次也为这部作品的一个特征。

线状与线带状相结合,上野健的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作品5分41秒到5分45秒的音响形态图:

:white noise在上方声部,呈带状,并伴随着左右的声像。                      :气泡破裂声在下方声部,呈点状。

线带状和点状相结合:中显示横向为气泡破碎的素材和白噪声素材相互缠绕的线条——线带状,纵向方框内是玻璃碎片的声音。

(上野健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中从6分55秒到7分09秒显示片段,其中sound forge显示比例为1:768)

空间的层次性:音响空间主要是音响空间的静态和动态构成的一个空间。上野健的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最为突出的就是横向(左右)上的空间感——将声音振幅调制后加上左右相位的变化,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空间音响的左右不同运动位置和运动。

(上野健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中从4分18秒到4分35秒显示片段,白噪声的材料,其中sound forge 显示比例为 1:1024)

四、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的个性化处理和组织手法——白噪声的“音乐化”

White noise——白噪声的应用领域之一是建筑声学,它的使用是为了减弱内部空间中分散人注意力并且不希望出现的噪声(如人的交谈等),便使用其作為持续的低强度噪声的背景声音。如一些紧急车辆的警报器也使用白噪声,因为白噪声能够穿过如城市中交通噪声,这样的背景噪声并且不会引起反射,所以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此,白噪声是非常枯燥的,而上野健的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 中全曲都运用了白噪声,如此难听的白噪声在这首作品中却像一件乐器奏出的美妙音乐一样具有一定可听性和音乐性,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就是将白噪声“音乐化”。在笔者认为:此处的白噪声的“音乐化”就是这首作品里面最典型的一个特征。以下归纳上野健的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 中白噪声“音乐化”的具体体现:

首先是使用电子化手段。作者使用电子化手段将white noise(白噪声)赋予表情特征,即力度特征。以下两个图例都是white noise调过振幅后的波形。图例4是 white noise仅调过振幅后的波形,图例5是 white noise 调振幅后再经过声音的变形处理所呈现的图例。两个图例即可表明:图例5与图例4的区别:图例 4 证明了white noise之所以好听是由于作者运用了电子化的手段将其变得富有表情。在长线条音响中,虽然white noise一直持续不断, 但是却不是静止不变的持续,而是在持续中又不断变化的。

作者将 white noise(白噪声)运用电子化手段进行实时化处理:作者运用调制振幅的手段将 White noise(白噪声)变得时而快时而慢,并将变化后的声音再经过左右相位的处理,将白噪声变得富有空间感。(音响组织分析中第三点组织的层次性中空间的层次性所说到,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作者将 white noise(白噪声)运用电子化手段进行包络处理。

图例 7:横向上是白噪声经过振幅和相位处理后的声音,纵向上是白噪声经过包络处理后的声音。(上野健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中从6分59秒到7分06秒显示片段,该段主要为白噪声,sound forge显示比例为1:384)

笔者认为此处包络的处理类似于sound forge里Envelope变为打击乐的包络形态:

其次是作者将white noise(白噪声)赋予句法特征。上野健的电子音乐作品sabinium中白噪声不是一直持续,也有将其分句的地方。

最后是White noise(白噪声)作为该音乐中的一个声部,与其他乐音共同存在,如气泡破碎的声音,它们之间相互缠绕,从而增加了它的乐音感。

可见,白噪声的“音乐化”是笔者认为在这首作品里最为个性化的一种手段。

五、结语

通过对作曲家上野健的sabinium 这部电子音乐作品的分析,了解了这正是引言中所界定的一样,是一部音响型电子音乐,并学习到了这部音响型电子音乐的组织方式。同时,在这部作品中,可以学习到作曲家是如何将枯燥的白噪声变得如此动人,使得原本呆板的白噪声具有了丰富的音响变化,并赋予了作品更有内涵的音响空间,使得作品的音响富于变化,简约而不简单。

注释:

①上野健的sabinium是一部与视频结合的电子音乐,但本文仅从音响部分入手来谈这部作品的音乐,视频部分仅作为笔者了解这部作品的辅助型工具。

参考文献:

[1]李鹏云.佤族音画——《黑珍珠》音响组织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02).

[2]李鹏云,张映兰.“重叠渐变”——《Rompido》音乐结构力剖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S1).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
扎实理论基础+深通音乐创作=荣誉连连
扎实理论基础+深通音乐创作=荣誉连连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电子音乐声音扩散系统中的扬声器功能探究
传统音乐保护与发展
Acousmonium声音扩散系统的发展及应用思考
浅析音乐院校图书馆音像资料的分类
用音乐建构雅典卫城
电子乐的过往今昔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