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主义教育心理理论看班主任工作

2019-12-20 08:47冯芸
卷宗 2019年33期
关键词:谈话师生班级

冯芸

摘 要: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是否能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对班主任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有很大的影响。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以人文主义教育心理理论为指导,注重平时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的场合的选择、语言的使用和说话的方式,希望以此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心理理论、沟通

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发现现在的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在遇到一些问题时,班主任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处理,不只解决不了问题,可能还会产生反作用。尤其笔者所在的学校是职业学校,学生的问题更多,而且一些学生还有逆反心理和其他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如果方法不当,就很难把工作做好。在开展班级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沟通的过程是师生互相理解的过程。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时,应努力做到有效的沟通,达到师生之间的共鸣。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把人文主义教育心理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开展班级工作。

1 理论基础

罗杰斯是人文主义教育心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初,他是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了实际经验,在对待患者时所他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非直接性技术鼓励。患者说失恋,他说自己也失恋;患者口吃,他说你的口才很好;来客思维混乱,他说你的思路很清晰,这是运用了同情、尊重和共感。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心理治疗师要用真诚关怀当事人的感情,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长,增强自信心。在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后,他提出了有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师生沟通提出新建议。

罗杰斯认为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就如同患者与医生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都能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每个人都有渡过难关的能力。同样,学生都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关键是在他有困难时,要有人给他同情,认可和鼓励他,促使他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教师正扮演着这样的同情者、认可者、鼓励者。因此,作为教师要高度相信人类机体,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的潜力,相信他们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要学会移情,即理解欣赏他人的感情,要学会理解欣赏学生的感情;要能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不加判断地认可学生,这是人性的需要;对待学生要真诚,不要装腔作势。

基于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人们了解到存在11种有碍于师生沟通障碍的方式,分别是:命令与指示;警告与威胁;训诲说教,强调必须应该;讲解与逻辑说服;判断、批评、责难与反驳;劝告与建议;讽刺与讥笑;解释、分析与诊断;保证、同情与安慰;诘问与追究;屈辱与压抑。这些方式显然是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的,班主任唯一要做的是称赞与支持。最重要的是称赞学生的具体方面,而非大的人格。“你真棒!你真不错!”这种话很空洞和无效,而应该具体到如“你今天帮助了xxx,你是个乐于助人的人。”这些具体的方面。一个孩子回家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中午老师表扬我也会帮别的同学盛饭了。”这个平时作业拖拖拉拉的孩子那天晚上作业做得又快又好。这一系列的理论和建议对师生沟通做出新的解释,把师生沟通引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在师生沟通方面,与学生进行最广泛、最持久、最直接沟通的就是班主任。

班主任由于其自身角色的定义,往往是一个班级和学生的管理者、组织者的身份,他必须对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业发展、品格形成、身心健康发展负起最重大和直接的责任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班主任会运用一切手段和途径,不让学生有任何犯错的可能性和机会。一旦学生犯错,班主任所普遍采取的方法就是谈话。于是我们经常在办公室里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或“怒发冲冠、横眉冷对”或“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学生或诚惶诚恐或一言不发,师生之间更多的是僵持和沉默。最后,要么班主任面对“顽固”的、启而不发的学生,自己把学生的错误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一系列要求结束;要么学生面对盛怒的教师快速地做出反应,承认错误,做出保证,教育“水到渠成”,“圆满成功”。可是事实上这种谈话有没有效果呢?从我们的经验可以看到,这种谈话往往是徒劳的,学生依然是我行我素,勇于承认,死不悔改。那么,怎样才能使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呢?

2 具体措施

2.1 选择合适的沟通场所

与学生沟通时,班主任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沟通场所。很多班主任习惯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里谈话。可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中放开心胸和老师交谈,因为办公室里坐着的都是老师,学生在这么多老师面前会感到有压力,关系不对等。有时,班级里发生了一些违纪现象,班主任会迫不及待地在班级里开“批斗会”。可是,这种教育方式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很小,甚至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在这种场合下,班主任应该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时一个暗示的眼神或者一句幽默的话会比直接训斥收到更好的效果。

班主任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在走廊或在操场上边漫步边和学生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敞开心扉,与班主任进行开诚布公地交谈,让班主任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取得相互理解,让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2 不要对学生恶语相向: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难免会碰到一些不服从管理、调皮捣蛋的学生,尤其在职业学校,这样的学生会更多。班主任在一气之下,有时会对学生说一些狠话。例如:“你试试在这个班级里到底是谁说了算?!”“你给我马上到学生科去!”等等。有时,班主任说这些话只是出于一时的气愤,有时是苦于有些学生实在是太难管教,希望通过这些话可以对他们起到一些震慑作用,在班级中树立威信。可是,事实上,这些话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小。这些话不仅无法对学生起到任何的教育作用,威慑作用也是微乎其微。这些话只会伤害学生,破坏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关系,甚至会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对立和厌恶情绪,不愿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可能还会故意捣乱,让班主任难堪,下不来台,造成班主任工作的被动。

因此,在进行班主任工作时,我们应该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使用会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话语。

同样是一件事情,会说话的人可以说到人家笑,不会说话的人可以说到人家跳。这句话充分说明同样一件事情,怎么说、怎么处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同理,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批评时,也要“会说话”?那么,怎样才是“会说话”呢?

班主任说话要幽默。学生都喜欢幽默的教师,幽默可以使气氛轻松,学生感到快乐,沟通也相对容易。班主任正在班级里进行思想教育,一个学生被同学惹毛了,在课堂上大叫起来。班主任没有马上训斥这个学生,而是走到这个学生跟前,说:“你的嗓门很大!以后学校开运动会,咱们班的队列口号就由你来带头了!”同时,班主任用眼神示意另外一个学生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这样,两个学生就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课后,班主任再找这两个学生谈话,指出他们不对的地方。这样教育的效果肯定比直接在课堂上训斥要好。要注意的是,幽默不等同于低俗、油滑,并且在使用时要注意场合。

班主任说话要委婉。班主任是高高在上者,习惯对学生发号施令。命令的口吻会让学生觉得心里不舒服,从感情上难以接受。如果班主任在说话时可以稍微改变一下,委婉一点,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效果会更好。委婉的说话方式很多,如运用“吗、吧、啊”等语气词;

把否定换种方式说;把肯定句改为疑问句等。例如:“你不要找借口嘛!”肯定比“你不要找借口!”语气好;“我不认为你的想法正确。”比“我认为你的想法完全不对。”更容易让人接受;“为什么我们不换个方法来做这件事情呢?”比“这个方法不好,换一个!”更温和。

班主任说话要含蓄。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说是大孩子了,他们有自己一定的理解能力。有时候,班主任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可以不必太過于直接,含蓄一点,让学生自己从中体会真正的含义,比直截了当更能让人印象深刻。说话含蓄可以避免一些锋芒,从侧面暗示学生的错误,既能起到教育作用又能顾及学生的面子。例如: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课后,班主任找这个学生谈话,只是说:“班级里要开一个关于学生是否可以使用手机的主题班会,老师想请你发言,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学生一听就明白了,然后主动向老师认了错。

2.3 师生沟通时的其他要点

要注重情感交流,不要拒人以千里。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时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不容亲近的样子。班主任会认为自己是管理者和教育者,而学生是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这样两者就成了对立面,无形之间就筑起了一道沟通的“高墙”,这样再好的道理学生也听不进去。班主任应该放下自己被传统“架”起来的架子。学生往往在谈话开始时并不注意老师讲的道理,而是看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感情。如果班主任心平气和,那么学生就会把犯错的经过和原因告诉你。反之,如果一上来就是一通训斥,学生本能地会产生抵制。同样是谈话,班主任坐着而学生站着和大家都坐着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班主任让学生坐着谈话,学生会觉得和老师是平等的,受到了老师的尊重,那么在谈话前从感情上不自觉地是接受的。因此,班主任既要把谈心看作是心理沟通的过程,更要把谈心看作是感情交流的过程。

要耐心聆听,不要随意插话。很多班主任在交谈过程中没有耐心、也没有意愿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即便“听”了,也是在冷漠地听,批判地听,更多的时候是没等学生说完,就劈头盖脸的批评责备,表达自己“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心情。即使学生表达了希望交流的愿望,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往往被教师的随意插话和主观评判所打断。这样,谈心的效果自然会打上大大的折扣。此外,在谈话中,班主任往往难以忍受交谈过程中的片刻静默,学生的表述出现停顿时,班主任可能会马上加以催促:“你说,快说啊!”这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被审问,并且产生抵触情绪。但是事实上,班主任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沉默可能正是在寻找适当的措辞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班主任的催促或者插话都会使学生产生“老师并不重视我的感受,也不重视我本人”的想法,从而失去了解学生的良机。

要学会接纳,不要一味批评。在批评学生时,班主任往往带有自己个人的情绪和主观色彩,这样会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那么,即使班主任再苦口婆心地批评教导,也只会成为学生的耳旁风。要想使自己的话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应该首先学会接纳学生。班主任在谈心中接纳学生、关心学生,是爱心的自然表露。这种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心的接纳,学生才会真正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班主任才能“对症下药”,使谈心收到应有的效果。

要支持鼓励,不要同情安慰。学生遇到了挫折与困难,会垂头丧气,有时可能还会伤心哭泣。作为班主任很自然的反应便是劝慰和同情。但是这种安慰可能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情绪被否定了,自己在教师心里是没有价值的这样的感受。因此,要做到真正理解学生,班主任就要放下主观的态度和认识,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了解其所想所为的动机原由,不要以自己为参照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是非得失,换位思考一下。班主任感受学生的处境心情,并表示关切和支持,以积极态度对待学生,强调其正面的优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更可以给予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和力量,主动去寻找自我解脱的良策。

要注重引导,不要命令训导。班主任与学生谈心时,基本上都采用规劝或说教方式,并总是以帮助学生解决当前问题为直接目标。所以,班主任常常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目前的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或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无论学生能否接受,都没有选择的权利。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提高,个人的意愿和主动性被磨灭。引导是一个以讨论为基础,以启发为目标的积极的思想过程。班主任应该学会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当前的问题、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主动地剖析自我,承担责任,协助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而不是包办代替,为其安排一切。具体地说,它要求班主任谈心时,多提问题,少加评论;多做启发,少做说教;多鼓励对方讲话,少讲个人意见,以共同探讨代替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培养学生自主的管理意识和责任心才是我们教育最终的目的。

总的说来,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应该直率坦白、表里如一,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予以接纳和关注,允许他拥有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允许他从中发现属于他自己的意义,即按照学生本来的面目接受他,能理解他拥有的情感,能温馨接纳学生,能给予其无条件积极关注,能对他们面临新情况时出现的恐惧感、期盼、挫折感予以共情,那么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就是有效和积极的。

参考文献

[1]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红霞.由”向菲现象”说师生谈话[J].班主任之友,2006,3.

[3]温定明.一次师生谈话的启示[J].教师教育,2011,1.

[4]王平杰.班主任病理性语言何时休[J].教学与管理,2005,7.

[5]高武.谈师生间的有效沟通[J].教师教育,2010,2.

猜你喜欢
谈话师生班级
班级“四小怪”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不称心的新班级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班级被扣分后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1)阅读理解两则
关于《辽沈决战》一书的谈话(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