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19-12-20 08:47石丽丽徐娇
卷宗 2019年33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石丽丽 徐娇

摘 要:本文结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实践和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贯穿唯物史观,阐明历史发展规律;立足唯物史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结合大时空观,科学解读唯物史观;围绕唯物史观,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

关键词:唯物史观;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新课标出台、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唯物史观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核心,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接受和重视。教师应注意采用多元、创新的方法,担当起科学有效的培养起学生唯物史观的责任,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1 阐明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列宁指出:“世界是物质的有规律的运动,而我们的认识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只能反映这个规律性。”[2]历史规律具有常规性、重复性、全局性的特点,这向我们指明,历史规律是在经常、重复、全局出现的历史现象背后存在的。只有通过宽领域、多视角的宏观认识到社会规律的具体内容,并能将之熟练应用,能利用好社会发展规律,并根据这种认识对社会进行改造,实现个体的价值。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从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认识历史影响,总结历史规律,这是对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体现。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是历史试卷作答的前提。案例(2016年全国Ⅰ卷第41题)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人民群众属于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范畴,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材料中描述的“人民主权不可转让”。这则史料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唯物史观的渗透,同时又在解题的过程中对唯物史观的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考查,看看学生们对此的理解程度是怎样的,能不能真正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辨别真伪,并用唯物主义原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能力。唯物主义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尽可能选择直观的、甚至是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来阐释唯物史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理论,结合学生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2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我们首先应坚持唯物史观这一基础的史学观点,并将此作为历史教学的根本史观和根本理论。当今世界发展日益开放化、多元化,这也影响着实际的历史教学工作。在新形势下,我们会面对很多的教学困扰和新的问题,如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的把握,学生认识问题的导向,这两大现象是比较突出的。另外,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细节问题,这就迫切的需要广大师生应牢牢立足于唯物史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1]

如何坚持唯物史观的价值导向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这是广大历史教师都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倾销鸦片到在东南沿海挑起战争;从火烧圆明园到1900 年的北京城的沦陷;从割地赔款的屈辱到禁止中国人永不成立反帝组织;从《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一系列主权到《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之间的民族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史料解读、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多种方式去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探索,从而培养其客观、全面看待历史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理解并区别历史的现象与本质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3 用“大历史观”看待唯物史观

新课程标准把唯物史观设置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史学观念,是从史学求实求真的客观角度出发的。从历史的时空角度出发,历史学习应该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加强学生的整体认识,理性的,多角度的去看待历史的发展。李大钊先生在《史学要论》中指出:“盖人事现象,极其复杂,每一现象的发生,大抵由种种原因凑合而动,种种事情,皆有交感互应之关系。”[4]对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更应该被放到一个长时段当中去理解,把握历史的时空联系。这就是所谓的用“大历史观”看待历史时空。因此,应该把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觀、文明史观等史学研究范式融入到唯物史观中。

全球史观在研究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去探求规律,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的演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加强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从世界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件,这对学生的唯物史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史观强调人类社会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依靠科技为动力,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以机器制造的工业经济为主,政治逐渐的走向民主化,思维方式更加的科学,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科学与技术的推动之下不断发展。

4 规范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个体掌握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在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对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属性的认识。历史概念是历史思维的细胞,是培养历史智慧的重要手段。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重要的历史概念讲清楚,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个清楚的历史知识和正确的历史认识。概念作为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反映的是一个群体的特征。概念是“从感性认识所提供的关于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具体形象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的本质而形成的认识”[3]。

历史概念教学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认识,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增进教学效果。在讲授必修一政治史的相关内容时,对于一些重要的政治概念需要进行讲述,因为政治史的相关内容设计的政治概念比较多,如“礼乐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都是比较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内容。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向他们讲清这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否则学生就无法把握这些历史概念包含的真实内涵,这势必影响到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科学解读和评价。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应讲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内容。教师要向学生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形态。这对于学生把握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和阶段特征都是十分必要的。

历史教学要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目标,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方向。把历史课堂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确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张伟.历史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历史唯物史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9:17.

[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

[3]刘炳瑛.马克思主义原理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803.

[4]李大钊.史学要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0.

作者简介

石丽丽(1986-),女,吉林德惠人,德惠市第四中学高中历史教师。

徐娇(1990-),女,吉林德惠人,德惠市第四中学高中历史教师。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