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训与校园文化建设

2019-12-20 08:47王帅
卷宗 2019年33期
关键词:校训双一流校园文化

王帅

摘 要:校训是一所高校文化的核心,代表着学校的精神气质。本文在梳理我国高校校训历史与来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校训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高校校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校训文化建设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要广泛地宣传校训,并开展校训文化活动,使校训深入师生内心,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校训,“双一流”建设,校园文化

1 校训的历史与来源

什么是校训?《辞海》对校训的释义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由此可知,校训是一所学校对该校师生的行为约束和道德要求。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它是一所学校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的反映,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

校训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格言式的文句来表示需要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类文句一般形式工整、寓意深远且形式固定。例如东汉时的洛阳太学院,以“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对学生的要求;岳麓书院“忠、孝、廉、节”的院训,源于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题词;白鹿洞书院在朱熹主持期间颁布了《白鹿洞书院教条》,明确了使用《禮记 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院训。这些文句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智慧,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校训(院训)的滥觞。

近代以来,我国近代高等学校形式开始出现,随之产生了一批现代意义上的校训。拥有教会背景的学校是较早一批使用校训的高等学府,例如圣约翰书院和东吴大学。圣约翰书院创建于1879年,创校之初采用英文“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作为校训,后来又采用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中文校训。东吴大学成立于1900年,创校之初即确立校训为“unto a full grown man”(培养完人),后来由该校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确定使用“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作为中文校训。在中国人自主创建的高校中,以两江师范学堂和南洋公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也较早地明确了学校校训。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学监李瑞清提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1910年,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监督唐文治制定“勤、俭、敬、信”四字为校训,这是交通大学历史上最早的校训。

我国现存的高校校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直接来源于传统文化典籍。例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浙江大学的“求是”,取的是王阳明的“君子之学,惟求其是”之意。二是来源于名人题词。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的,校训词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外交学院则以周恩来总理向外交人员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十六字方针作为校训。三是来源于对历史校训的推陈出新。例如南京大学现行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来源于对学校不同历史时期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两江师范学堂)、“诚”(南京高等师范)、“诚朴雄伟”(中央大学)的推陈出新,强调诚实、简朴,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四是来源于广泛征集。部分高校,特别是建校历史不长的一些高校,纷纷采用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的意见基础上,确定学校的校训。例如海南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大道致远”、北京理工大学“德以明理,学以精工”均来源于学校举办的校训征集活动。

2 “双一流”建设高校校训简析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校训,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137所,共收集校训137则。其中,北京大学没有明确的官方校训,而上海大学则有两个校训,分别为“自强不息”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本次一共收集137则校训。

2.1校训语言形式分析

从字数上看,“双一流”建设高校校训短则2个字,长则16个字,字数均为偶数。其中,8字校训最多,有100则,其次为4字校训,为22则。2字校训和14字校训最少,各为1则。2字校训为北京交通大学校训“知行”,14字校训为上海大学校训之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格式上看,大部分高校校训为对仗式,例如北京工业大学校训“不息为体,日新为道”;少部分校为非对仗式,例如延边大学校训“求真、至善、融合”为三个词语的组合,再如中国药科大学校训“精业济群”为一个单独的四字词语。校训采用“四字词语+四字词语”这一形式的高校数量最多,有75所。其次是四个两字词语叠加的形式,为24所,采用一个四字词语这一形式的高校数量为1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校训多采用偶数、对仗式的形式与汉语语言习惯有关。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词语,且讲究对仗。

2.2 校训的语义特征分析

从词频上看,“学”“德”“创新”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校训中出现的频次最高,分别有46所、39所、2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校训出现上述三个词。

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校训中,“学”出现的频率最高,体现了高校对师生学业的重视。“学”通常在“笃学”“勤学”等搭配中出现,反映了高校对师生学习态度的要求,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宁夏大学校训“尚德、勤学、求是、创新”;“学”也常在“博学”“精学”等搭配中出现,体现了高校对师生学习方法的要求,例如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辽宁大学校训“明德精学、笃行致强”。

“德”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校训中出现的频次居于第二位,体现了高校对师生道德品质的重视。我国古代学校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德修养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成为评判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校训中,“德”通常与“厚德”“明德”“立德”等词语搭配,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贵州大学“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等等。还有一些高校虽然没有出现“德”这个字眼,但是也从其他方面规定了对学生的道德要求,例如暨南大学校训“忠信笃敬”、西北工业大学校训“公诚勇毅”等。

“创新”也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校训中常见的词语,此外还有“鼎新”等相近意义的表述,体现了我国高校对于创新精神的重视。例如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南京理工大学校训“进德修业,志道鼎新”等等。

从高校的行业属性来看,“双一流”建设高校还具有较为鲜明的行业特征。师范类高校校训,多突出“学”(“为学”“治学”)和为人师表,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等。医科类院校多突出“济”(“济生”“济群”“济世”)和奉献精神,例如中国药科大学校训“精业济群”、协和医学院校训“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等。农林类院校多强调民生和自然等,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北京林业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等。理工类院校多强调创新、求实(求是)、严谨和工匠精神,例如成都理工大学校训“穷究于理,成就于工”、太原理工大学校训“求实,创新”等。

2.3 校训存在的问题

2.3.1 雷同相似,缺乏特色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两字词语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137则校训中共出现57次。电子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西藏大学3所高校采用了同样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中央音乐学院等4所高校的校训中含有以上四个词语中的三个。高校校训出现同质化的现象,不仅让高校失去了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也让学生难以建立对于母校独一无二的价值认同与深厚情感,对高校本身的发展并无益处。千篇一律的校训的背后反映出千篇一律的办学思路,说明高校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缺乏内生动力。高校校训应当根源于学校自身的特色与底蕴,脱离学校文化传统的校训创造,将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高校应当深刻挖掘高校自身的文化传统,将校训与自身特色相结合,让高校的文化血脉得以延续,提高师生、校友对母校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情感凝聚力。

2.3.2 不够重视

本文调查了有明确校训的13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官方网站,统计了各学校校训在网页上的显示方式。统计结果显示,有41.2%的高校在网站上有专门栏目介绍该校校训,详略程度不一。例如,中山大学官方网站用了1500余字的篇幅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该校校训的历史与含义。有19%的高校网站中有专门栏目列出校训,但未做文字说明,一般在“校园文化”、“校训校风”等栏目中出现;31.6%的高校网站在“学校简介”中提到本校校训,一般没有详细介绍;有2所高校仅在网站抬头画面里展示了本校校训。另外有11.8%的高校在学校官方网站中并没有提到本校校训。校训在学校网站中的表现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所高校对于该校校训文化的重视程度。2013年,搜狐教育在网络上发起了一场“大学校训”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五成的受调查者表示不记得所在学校的校训,超六成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学校很少或从未围绕校训开展过活动,超三成的受调查者表示并不是很了解校训的有关历史及内涵。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对于校训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高校应当加强校训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对于校训的知晓和接受程度,让校训不再成为一句被束之高阁的“空话”。

3 校训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所大学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并为全校师生以及校友所认同。在大学文化中,以校训为核心的大学精神是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校训具有巨大的号召力,给师生以精神的激励、价值观的熏陶,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大学发展。例如清华的“厚德”精神、南开的“为公”精神、浙大的“求是”精神等等,都给予大学无穷的精神力量,推动大学向前发展。短小精悍的校训蕴含着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激励学生努力拼搏,奋发有为,带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大学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

加强高校校训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校训的文化内涵,从不同层次深入挖掘和解读校训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次,要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校训,使校训深入师生内心。最后,结合校训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发展。

明确校训文化内涵。高校校训的来源一般有两个,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二是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对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师道传统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同时也延续了北师大自身的精神传统,与“树風声、为标准”“完全人格养成”等各个历史时期的理念与追求均有精神上的契合。充分挖掘校训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经典,并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全方位解读校训内涵,有利于学校师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增进对校训的认同,从而激发出强大的凝聚力。东南大学在2002年百年校庆之时,决定将老东南大学时期的校训“止于至善”作为新的校训。同时,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对“止于至善”作了“完善自我,关爱他者,追求至善,保持卓越”的时代解读。好的校训也要有好的解读,通过校训既能传达出厚重的校史,又能引导师生建立起爱校、荣校的热情,从而凝聚起推动个人进步和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广泛宣传校训精神。要充分发挥校训强大的精神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在管理、教学等办学实践中切实体现校训精神,彰显校训的文化内涵。要在人才培养、管理服务中落实校训精神,使学校师生、广大校友在办学细节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校训精神,体会大学校训的内涵,从而产生对校训的由衷认同和自发遵守,将外在的校训内化为不竭的精神动力,形成一所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在信息化时代,要特别重视根据宣传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宣传展示方式。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是“95 后”,这一代人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高校校训宣传应当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宣传校训,并采取短视频等新兴宣传方式,拉近全校师生与校训的距离,使得校训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几个词、一两句话,而是生动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灵动的语言文字。

开展校训文化活动。推动校训深入人心,不仅要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同时也要结合课堂教育等显性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新生教育和新教工入职培训环节对师生进行校训文化教育,可以采用师生参观校史馆、发放校史读本等方式。也可以探索开设关于校史、校训的通识或研讨课程,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真正掌握校训精神的内核,并将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产生不竭的前进动力。同时,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可以将光荣的校史、杰出的校友和校训背后的故事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铭记校训、践行校训,使之成为相伴一生的精神财富。例如,浙江大学的原创话剧《求是魂》曾在校内外公演,很好地宣传了该校“求是”的校训。同时,浙江大学还要求学生在毕业典礼上重温校训,让退休教职工在荣休仪式上感悟校训。这些活动大大增进了师生对于校训的认同,使校训精神真正地入脑入心,成为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

校训是一所高校文化的文化核心,代表着学校的精神气质。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流的校园文化应当成为重要的建设内容,而校训文化建设则是有力的抓手。在深入挖掘校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校训,结合校训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使校训深入师生内心,使校训精神成为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林为连,张国昌,许为民,郁怡汶.国内外知名高校校训评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129-136.

[2]姜小东.一流大学愿景下的大学校训文化建设探讨——机遇高水平大学校训的语言学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108-112.

[3]包亚静.高校校训教育研究的思考[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4]蒋林娟.我国高校校训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2):116-120.

猜你喜欢
校训双一流校园文化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