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与四川文化习俗的变迁

2019-12-20 08:47吴波
卷宗 2019年33期
关键词:变迁移民融合

摘 要: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四川文化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朝统治前期,为了应对四川地区的衰败局面,加强清政府对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的控制,推行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四川运动,至康乾盛世时达到高潮。以湖广籍为主的外省移民陆续入川,夜以继日地开垦生产,使得四川经济再度繁荣,并直接影响四川社会文化的变迁。移民填川塑造了巴蜀大地上新的文化风貌,奠定了近现代四川文化习俗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移民;文化;融合;变迁

带有原生文化习俗的移民进入四川,在四川盆地中交流融合,致使四川文化由多元共生向文化趋同转变。初入四川,五方杂处的移民往往以原籍聚居,其原籍的乡土文化得以长时期保留下来。在移民与土著长期的共同生产、交流中,几千年的巴蜀文化底蕴与移民乡土文化碰撞交融,创造了四川文化的新风貌。

1 新四川方言的形成

湖广籍移民最多,湖广语言使用面积广,于是以湖北方言为基础,汇入了湖广填四川以前的四川话和其他移民特别是陕西等地的原籍方言,最终形成新的四川方言,又以成都话为标准规范,通行范围广,属于西南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初期入川移民,普遍学习四川官方语言和不同籍贯的人交流,同籍之间还是说原籍方言。民国《大足县志》1卷3记载说:“入川移民,凡一般人率能操两种语言,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曰打乡谈,与外人交谈则用普通话,远近无殊。”社会的进步和语言的继承发展,新四川方言流行于四川全境,打乡谈则退变为各地地点方言。黄尚军的《四川方言与民俗》[2]记载日常用语有,有赶场、掉、幺、活路、屋里,其中以幺字开头的就有幺儿、幺幺、幺爸等词。解手即上厕所,较普遍的说法是官兵将一部分人强制移民。在押运途中把人的手捆起来,人们想上厕所时需解开手,时间一长就直接叫解手。除了普遍通行的四川方言外,因为一小部分移民几代同堂和聚族而居,使其原籍方言得以保存下来,在四川方言区内形成所谓的方言岛,如客家话、湘语等。

2 饮食文化

由于日常交往活动的需要,人们将各地移民带入的菜系进行融合,吸取各菜系长处,形成兼容南北口味、品种多样的新型川菜。川菜的许多特色菜,都有各地菜系的影子,例如四川和湖南的粉蒸肉做法就基本相同,八宝锅珍源于回族炒锅珍。如嘉庆时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称:“北人馆异南人馆,黄酒坊殊老酒坊。仿绍不真真绍有,芙蓉豆腐是名汤。”体现了各地菜肴对川菜的影响。重庆则以火锅最为出名,各地移民尽管饮食习俗不同,但都能围着火锅烫自己喜欢的食物。一口火锅融合了各地移民,各地饮食文化在火锅中混合,最终融合为一体。

调味品的类型也因移民到来而增加。移民带入辣椒等各种调味品,促成了川菜麻辣鲜香的特色。四川盆地气候潮湿炎热,吃辣有助于祛湿,有徐心余的《蜀游见闻录》[3]写到:“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可见麻辣成为川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四川人已经是无辣不欢。四川有名的阆中保宁醋,其的制作方法就得到了山西人的真传。山西人索庭义移民到阆中,此处山清水秀,又有酿醋传统,选取松花古井的矿泉水,62味中药制曲,使保宁醋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3 建筑风格

清前期四川各地出现规模不一的移民会馆,有湖广会馆、陕西会馆、广东会馆等各省命名的会馆,遍布四川全境,人数多的县镇会馆数量也多。各省会馆根据祭祀主神不同所以各地会馆的称谓不一,湖广会馆一般被称为禹王宫,广东会馆因祭祀六祖惠能被称为南华宫[4],四川会馆大多祭祀对四川杰出贡献的人称川主庙。

四川的民居风格,也由于移民的涌入而日益演变。首先,在原材料的选择方面。过去多用泥土为墙,木头为梁即传统的木梁泥墙,山区有竹屋建筑,屋顶以茅草为主用瓦不多。清代居民房屋大量采用砖瓦结构,出现砖雕和瓦屋的顶飞檐翘角等装饰。大量的独立宅院和集镇建设出现,注重装饰、雕刻技艺和建筑总体布局。其次,四合院建筑样式大量出现。清代四川四合院,根据本地气候地形因素,兼取南北民居风格。民居一般有平房瓦顶、大出檐和四合头等样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再者,由于地形影响住宅朝向不一,入口因地制宜并丰富多彩。城镇居民由于商业市场需要街坊房屋走向受到制约,各个方位都有朝向。最后,广泛出现了沿街道联排式的建筑。

4 艺术种类

从明代散曲家陈铎的<嘲天子·川戏>可以看出,川剧兴起于明朝时期,其特点是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上演内容多是丑角戏、玩笑戏富于人民生活气息。清代移民大量涌入也带来各地戏曲艺术,陕西秦腔、江苏昆曲和川剧并存逐步融合统一。在清代晚期形成了五种声腔的近现代川剧。

道光十八年(1893年)川剧福班的大面周浩然学习昆曲,成为川昆领袖人物,周浩然和子孙传唱昆曲,昆曲和川剧逐渐结合形成川昆。响高低的秦腔梆子广受欢迎,逐渐扩展到一些州县演出,秦腔也融合了川梆子,在四川得到继承和发展,代表人物有川剧中的秦腔名伶有绵州的赵寿山等人。四川的土灯戏广受欢迎雅俗共赏。徽调的常用乐器是胡琴,称之为“淫声”,《成都竹枝词》有记载“胡琴拉得是淫声”反应了徽调和川剧的结合,徽调中二黄腔唱法逐渐演变为川剧中的胡琴戏。最终形成由高腔、昆曲、弹戏、胡琴,灯调组成的现代川剧。

5 风俗信仰

由于移民大多来自湖广,一半多移民原籍是湖广,并且四川与两湖交界,联系较多,故湖广风俗信仰对四川风俗影响最大。 荆楚地区巫风很盛[5],移民进入四川导致信鬼重巫之风流行。如嘉庆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写到“鸡卵烧胎艾叶燔,五丝束腕病除根。东厨果是能司命,夜夜弓鞋踏上门。不是烧胎即叫魂,手持儿服月黄昏。”表明四川民间巫术有烧胎、叫魂、跳端公等,一般家人偶有病痛,或遭遇不祥事,则向神前许愿祈福。四川过端午节挂艾草、煎百草汤、喝雄黄酒、赛龙舟等活动,四川与湖北至今一脉相承。楚俗有五月吃蒜泥,在川东和整个四川都十分流行吃蒜泥,重庆火锅重要的佐料就是蒜泥。移民将各地信仰带入四川,时间一久往往思念故土,便用会馆财产建立庙会“各祀其乡之神望”,如湖广移民的禹王庙祭祀大禹,所谓“两湖为水汇,故祀之”广东移民的南华宫祭祀禅宗六祖慧能、福建移民的天后宫祭祀妈祖,体现了对原籍故乡信仰的传承。移民五方杂处,促进了各地移民的文化交流,其中服饰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发生一些新变化服饰文化有了新的因素。各地移民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加上四川纺织业的历史沉淀,四川纺织业很快恢复生机。当时四川纺织品主要有绫罗、绸缎、碎花布、顾绣、倭绒,还有江浙人帶入的苏绣,广东人穿的暑凉绸等品种[6]。四川天气炎热,就有人学广东人打扮,浑身都著凉绸。

6 小结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引起了清代四川社会经济文化的极大变化。移民进入四川使得四川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移民由主客矛盾冲突到逐渐土著化,移民带入高产作物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经济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使得四川产业经济高度发展和商人团体的形成,移民使得四川文化特别是语言、饮食、建筑风格、艺术品种,风俗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推动了四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近现代四川社会具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曾.民国重修大足县志.中国学典馆北泉分馆印刷厂排,1945年.

[2]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

[3]徐心余.蜀游见闻录[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4]陈世松.大移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

[5]陈金刚,李倩.楚辞、汉赋中巫之称谓及巫风盛行原因[J].江汉论坛,2007年第12期.

[6]蓝勇,黄权生.湖广填四川与清代四川社会[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

吴波(1994-),男,汉,重庆万州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在读研究生,中国史。

猜你喜欢
变迁移民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