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商业银行应对金融科技之对策

2019-12-21 15:54
新营销 2019年5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金融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2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管,商业银行也因此收紧了风控和授信,导致很多客户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更多人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再加上科技公司引入了大批在危机中转型的银行从业者,这样,在社会需求、技术进步、人力、资金等条件都基本成熟的情况下,金融科技应运而生。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金融科技公司,不断获得资本的关注,这些公司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思想观念、业务模式的冲击与变革。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面对金融科技,到底做出何种战略选择才最明智,值得深入研究和持续关注。

一、金融科技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落地,新的金融业务模式不断催生,科技与金融的高度融合,重塑着金融行业业态,原有的行业间竞争边界和行业内竞争格局有可能被打破。在技术、创新和资本的共同推动下,金融科技已成为未来金融业的核心竞争领域,得益于强大的技术驱动力,美国成为全球金融科技的领军者,英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已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金融科技中心。虽然我国金融科技起步较晚,但是受益于庞大的人口体量、超前的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金融科技已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新星,在线上消费、电子支付和网络征信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金融科技行业融资规模实现快速增长,融资事件及金额均居全球首位。

二、商业银行应对金融科技的SWOT分析

埃森哲预测,到2020年,银行业将有超过30%的营业收入受影响,其中17.4%来自存款,6%来自信用卡和支付,4.9%来自贷款,3.4%来自资产管理。总体来看,金融科技主要在支付清算、融资借贷、理财业务等领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注入了活力。

(一)内部优势(Strength)

一是实力雄厚,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市场份额,包括资产规模、交易规模以及覆盖面都占有绝对优势。物理网点遍布城乡甚至境内外,完善的经营网络,齐全的金融业务,较高的信誉度、安全性和认知度等,都是金融科技企业望尘莫及的。

二是良好的信用风险管控体系。面对日趋严格的外部监管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商业银行想方设法保持业绩增长的同时,仍然坚持审慎风险管理原则,不断引入先进的风控理念与技术,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确保客户资金安全和资金优良,在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动态关系中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控经验,风控能力持续增强。而金融科技企业面临监管空白,在风控的理念、技术及人才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是丰富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的发展运营,积累了大量的个人和企业客户资源;通过客户关系维护、服务升级、利益协调等策略,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而金融科技企业目前的客户群体更多定位于长尾用户,客户互补性较弱。

(二)内部劣势(Weakness)

一是服务效率偏低。如商业银行支付业务领域交易的中间环节多,交易费用高。资产托管业务领域涉及多方参与,反复信用验证,费时费力。特别是信贷业务,对风险过度把控,流程设计环节多且复杂,审批时间长,客户体验差。而金融科技企业借助科技优势,实现借贷流程线上化,客户通过鼠标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审批流程,既便捷又高效。

二是经营成本高。如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信贷具有逆向选择和高交易成本等特点,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通过筛选匹配资金供需双方的交易信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但也产生了客户信息收集、风险管理、不良资产处置等一系列成本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盈利。而金融科技企业利用强大的技术手段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和服务对象的门槛,延伸了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服务长尾客群能力弱。商业银行缺乏大数据挖掘、新型风险管理建模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导致传统的运营模式和风控手段无法适用于长尾客户群,面临严峻的客户脱媒挑战。金融科技企业注重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利用涵盖生产经营、社交人脉、消费出行等方面海量数据进行客户画像,提供精准服务,更好地实现普惠金融。

四是产品创新效果差。存在传统路径依赖,在金融产品研发中,没有以客户为中心,缺乏针对性挖掘分析客户消费习惯及需求等的数据,导致金融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存在“先天不足”,客户认同度低,以致用脚投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上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市场份额在90%以上就是例证。

(三)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一是监管政策倒逼。银监会在《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督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要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该政策为商业银行主动拥抱金融科技、加速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性约束。

二是信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日趋成熟,为商业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实现业务转型提供了可能。

三是金融科技公司与商业银行存在互补关系。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多层次的渠道、丰富的金融业务处理经验,而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则在大数据风控、远程获客等方面有长期的积累,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二者具有良好的互补性。

(四)外部挑战(Threats)

一是商业银行信用中介职能正在弱化。在支付清算方面,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的支付结算功能,更加便捷高效,能够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隔离了商业银行与客户的互动关系。在融资借贷方面,“去中介化”的网络融资理念正在逐步被客户理解和接受。在理财服务方面,技术的成熟降低了理财服务的门槛,促使网络理财放量增长。金融科技加速了金融“二次脱媒”,商业银行信用中介的职能被弱化。

二是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受到冲击。金融科技创造了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通过改变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提供方式和地点等,重塑了公司与客户的关系,对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和模式造成了重大冲击。比如,金融科技依托互联网平台具有的门槛低、方便快捷的优势,通过深度挖掘海量数据,围绕不同客户的精准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并加强与客户互动,促使客户的消费习惯不断向低门槛和便利的方向转变。

三是传统金融服务格局遭遇挑战。近年来,金融科技从最初为满足自有电商平台的支付需求开始,逐渐介入转账汇款、小额信贷、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金融产品代销等银行核心业务,给银行的盈利带来直接冲击。如金融科技公司运用云计算打造基础设施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减小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通过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改变金融产品结算模式,基于人工智能开展精准投顾,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投顾建议,等等。金融行业服务格局在金融科技的催化下已经悄然改变。商业银行如果不主动应对这种趋势,其业务领域和客户基础将从根本上发生动摇。

三、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当前金融竞争格局正在由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传统格局,向商业银行之间及其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双重竞争格局转变。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竞争将趋于激烈。但同时也应看到,长期以来,我国间接融资占比较高,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商业银行在客户体量、信贷承销、客户关系、监管经验等方面仍然保持绝对优势。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短期内不会因为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动摇,更大的可能性是商业银行通过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来加速转型升级。综合上述SWOT分析,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以下三点应对建议。

一是转变经营观念。商业银行应转变传统的金融服务理念,树立开放、快捷、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强调交互营销,提升以客户为核心的产品研发,加快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积极运用日益成熟的大数据技术,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分析客户深层次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对风险实现精准管理。

二是主动应用新技术。金融科技相关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金融行业,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效率,商业银行可以主动出击拥抱新科技,拓展商业银行服务半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通过人脸识别、云计算等技术,突破物理网点和营业时间的限制,如通过“移动银行”模式实现对偏远地区客户的金融服务;借助大数据手段深层次挖掘金融需求,实现个性化风险定价,如微众银行通过“微力贷”,将服务覆盖长尾客户;重塑传统业务流程,拓展与客户使用场景结合更为紧密的业务,提高服务效率,如建行通过构建多样化的服务场景,打造智慧型银行。

三是开展战略合作。商业银行可通过服务外包与业务合作,寻求与成熟金融科技企业深度合作,进而推动自身转型升级。2017年以来,四家大型商业银行与四大科技公司(BATJ)频频开展战略合作,引发广泛关注。一方面,商业银行具有坚实的客户和信用基础以及结构化财务金融交易数据的积累等优势,但不擅长创造电商和社交等丰富的应用场景,无法真正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金融生态。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通过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不仅可以取得正规牌照,还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二者可通过建立合作和互信的机制,联手构建一个金融生态系统,更好地满足广大客户的多层次金融需求,从而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客户金融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P2P金融解读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