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增长理论视角下的大理州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019-12-21 15:54
新营销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理州大理民族

(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经济总量的增长,确切的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域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其他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增长不单纯指经济总量的增加,还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率的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古典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40年代以前,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被称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其中,土地属于固定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属于可变要素,所以劳动力和资本就称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

继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之后,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在20世纪40年代相继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主体。此阶段又被称为“资本积累论”阶段。它假设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完全竞争经济收益不变以及外生技术进步的收益也不变,储蓄率即资本积累率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索洛模型是在对早期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修正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型指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技术的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逐步兴起,经济增长理论有了再一次的复兴。新生代经济学家开始探讨并开发出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决定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是知识,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罗默,他认为知识的变化可以导致其他收入要素的增加,比如物质资本和劳动等,随之形成递增的收益,从而进一步导致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知识的积累,也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卢卡斯,他提出用人力资本的概念来解释经济的增长,他认为人力资本拥有的特定知识和一般知识具有一定的区别,且提出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就经济的长期增长来说,外部的刺激比内部效应更为长久且重要。人力资本的提高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生产效率,更能提高劳动和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形成稳定的经济增长效益。此文就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技术和经济政策,来对大理州经济发展现状做出分析。

一、大理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滇西部地区,共有47个少数民族,其中拥有13个世居民族,分别是白族、汉族、彝族、回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傣族、阿昌族、壮族、藏族、布依族、布朗族、拉祜族。少数民族人口共计182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1.2%。

(一)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投资活动在人自身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存量综合。从概念上看,人力资本是一个经济体中个体劳动力或整体劳动力大军所拥有的技能存量;从数量上看,是一个经济体中的某个个体劳动力的一生潜在劳动收入的现值。

从大理州人口学历程度来说,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入学率中,劳动人口的小学入学率是最高的,高达96.2%,其次是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从入学比率来看,随着学历程度的不断上升,入学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大理州受教育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多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少数人上大学,极少数人上研究生。

从民族受教育程度来说,各民族在入学率和升学率上有明显的差异性。调研显示,彝族、傈僳族30岁以上人口绝大多数的最高学历是小学;稍微好一些的是汉族、白族和回族,三个民族的整体受教育程度集中于初中和高中;大学本科生较少。各个民族之间高中的升学率也呈现不同的程度,回族在高中、大学入学率和升学率方面优势明显,并且还有很多人就读于国家重点本科院校;其次是汉族、白族、彝族、傈僳族等。由此可以看出,回族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一些,汉族、白族其次,彝族和傈僳族最低。

(二)技术创新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创新指的是在原有条件下,包括知识、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创造出新鲜的事物,并能获取一定经济效益的行为。学者徐方翟认为国家或民族创新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整体上展现的创新能力,不是仅仅指全国、全民族个体成员的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或总和,而是指整个国家、民族的个体成员、群体成员以及各级组织的创新能力在叠加、聚合、激励基础上的升华。

经调研发现,近几年来大理州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和发展。位于大理州祥云县的祥云飞龙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其拥有的“废渣冶炼”技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位于较高的水准。从科技投入角度来看,大理州主要民族的科技投入得分由高至低分别为回族49.70分、彝族48.63分、汉族47.56分、白族42.82分、傈僳族35.41分。由此可见,各民族间科技投入差异较大。在大理州主要民族创新能力基础上,回族的创新能力较强,其次是汉、白、彝等民族。其中,回族、汉族和白族整体实力相当,彝族和傈僳族则明显落后。此外,大理州政府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产业模式,在不同的地区培育适宜的支柱产业。例如,在漾濞县形成规模化的核桃种植基地,洱源县内形成规模化的梅果种植基地,以及以中草药材为主的农业种植基地。在很多地区基本形成产业链,各个地区的支柱产业也相应地为当地居民收入贡献率高达50%以上。

(三)经济政策

从国家政策效果来看,大理州政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城市住房紧张、基础设施落后等方面先后制定出台了20多份政策性文件,对大理州内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投入大量的资金、项目以及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倾斜措施,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的改变。2013年,大理州投入各类资金70.53亿元,实现了全州通电、通广播电视、通信全覆盖。除此之外,大理州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大力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共计投入专项资金达4500万元,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大理市的龙龛村、龙下登村、洱源县的郑家庄村、永平县的古富村、宾川县的大椿树村都已陆续成为大理州新农村建设、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窗口。各类民族示范村都在政策支持下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质的提高,其中受益群众23456户179424 人,惠及 13 个世居民族。

二、大理白族自治州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一)生产技术落后、规模小难以适应大市场需求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对外贸易水平的扩大,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统一的大市场格局。这对大理地区来说,既是难得一遇的机遇,也是挑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汉族主要居住在适宜发展农业的平原沿海地区,而少数民族则多居住在西北和西南偏远地区,大理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区,属于云南高原。再加上我国少数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所以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大理地区也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面临着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化经济发展滞后,大部分地区还维持着自然经济的特点,生产规模还处于小生产的阶段,难与大市场相衔接,因为小生产的特点具有技术落后、生产规模不大、自我服务性强、交易成本高等的特点,在此条件下,与其他地区的规模经济相比较,自然会弱化其竞争优势。而民族地区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中介组织不发达,进一步加大了这种矛盾和困难。现在,我国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对商品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苛刻,不仅对商品的量有要求,更对商品的质有更高的要求。而由于大理地区远离交通要道和商业据点,在获得市场信息上存在滞后性,从而导致无法满足大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而进一步使大理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差异拉大。

(二)人才结构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经济与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积累,另一方面人才的结构形式也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如若发生教育与经济分离发展的情况,则会进一步制约经济的发展。大理州是我国唯一一个白族自治州,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居多,各个民族之间有独特的语言交流方式,虽然大理州内重视少数民族教育情况,建立少数民族中学,对州内人口较少民族学生给予补助,但因为民族语言的独特性和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原因,大理州的学生多数存在偏科严重的现象,理科较差导致大学专业存在一定的选择限制性。从人才结构来看,大理州缺乏经济领域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多集中在政府、事业单位等部门。此外,由于我国发展出现不平衡的问题,导致大理地区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近些年来,大理地区出现的空巢老人村落越来越多,大部分青壮年都因为报酬、发展空间、生活条件等因素选择外出就业和学习。大理州出现以上的人才结构问题,对其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之间的矛盾

大理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区,境内以苍山、洱海为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也成为吸引外地游客到大理旅游观光的重要原因。大理地区的经济除了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之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也是大理地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前期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特殊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大理生态环境脆弱,从而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从大理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从长期来看,大理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二者的优势。一方面,从人口结构方面来看,大理地区依赖于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是其生活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大理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风光,第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且作为大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近些年大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洱海湖水质退化、富营养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丰度下降、土壤酸化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等问题。同时由于大理地区经济处于转型期,在洱海流域周边的三线划定和人民经济发展之间就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三、经济增长理论下大理地区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生产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规模化经济

大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云贵高原低纬地区,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具有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大理州政府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产业模式,在不同的地区培育适宜的支柱产业,采取特殊政策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逐步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产业品牌。如发展民族工艺品、泡核桃、花椒、茶叶、梅果、烤烟、黑山羊、肉牛、毛驴、乌骨鸡、野生食用菌、中药材、华山松等特色经济。同时,大理州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引入“互联网+”模式,支持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电子商务发展,加大宣传特色产品,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特色产业经济模式,从而进一步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社会需求。

(二)加强人才结构建设,加速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积累

大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少数民族语言交流的问题,导致受教育程度低和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根据国家政策想要摆脱贫困、防止返贫、发展经济就要克服生产力水平不高、专项资金缺乏、受教育水平低等问题,改善人才结构,积累教育人才资本,为大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人才结构培养方面,应重视中小学教育,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同时,利用好国家政策支持,与沿海发达地区高校做好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提高本地高校人才的素质,且尽可能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吸引其他高校人才进入大理地区,由此提高大理本地高校的教学水平,使更多少数民族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在人才流失方面,应将人均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直接挂钩,进行相关方面工资和福利的改革,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大理地区少数民族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另外,政府应加强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发达地区的项目,促进市场进一步发展,为人才提供好的发展平台,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

(三)完善生态环保政策制度,发展绿色经济

关于绿色经济的发展,相关文献指出:“中、西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比水平与传统效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中部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明显低于传统效率,而西部地区恰好相反。”由此说明西部地区发展绿色经济效率高、效果好。大理地处我国西南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所以在此基础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稳步推进生态工程建设,扎实实施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以防止大理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根植“洱海清,大理兴”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转变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态模式,发展可持续的、绿色的、低碳的经济。同时,政府在治理洱海过程中,务必将科技作为发展低碳排放量产业的重要手段,以加速生态的恢复及经济的发展。大理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人民的收入问题,要把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目标,强调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时也不能忽略公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知识经济对我国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大理地区更要在学习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重视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积累与加强,选择适宜的政策措施,调整产业、人才结构,从而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

猜你喜欢
大理州大理民族
我们的民族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想念大理
多元民族
大理州湿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与建议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推动大理州现代奶业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理州试验推广斑点金标免疫渗滤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