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略背景下辽宁红色文化的发展坐标与价值路径

2019-12-21 01:5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辽宁红色文化

张 磊

(辽宁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1)

在新战略背景下对辽宁省红色文化的发展模式进行整合、重组、吸收和优化,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促进繁荣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改革开放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红色文化意识形态,可以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有利于通过文化传承化解矛盾关键,优化战略发展。

一、 红色文化基因,红色精神传承

红色文化在辽宁省具有深远的历史根源和广泛的民众认同, 是历经革命战火淬炼的时代精神与独特地域基因结合下的传续与表现, 代表了辽宁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奋发创新百折不挠的时代精神,承载了历史更迭与时俱进的革命情怀。 辽宁人民继承而来的“信仰革命信仰党”“强军筑梦跟党走”“不怕吃苦不怕累”“严守纪律向前看”“全心全意为人民”等红色基因, 让红色文化更具地方特点和生长活力, 让根植辽宁的红色生命更具独特魅力。在辽宁发展的峥嵘岁月里, 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先驱, 用“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种理想一个梦”的情怀铺就了红色精神的传承路径。

1. 城市品牌传承

一座城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代代相传。辽宁省所辖14个市本身就是红色文化的独特载体。沈阳,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炮轰北大营,城池沦陷。锦州,辽沈战役主战场,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场,更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场。大连、抚顺、鞍山无一不是被日本铁蹄践踏,被革命战争洗礼过的城市,这里有革命的山、革命的水,养育了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人民[1]。

2. 旅游文化传承

2017年初《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新增了沈阳市、锦州市等12处红色文化旅游系列景区(见表1),为广大人民提供了追思先烈、缅怀岁月、荡涤情感、淬炼品格的旅游学习胜地[2]。

表1 辽宁省部分红色景区

沿着“一带一路”的走向,凭借辽宁省独特的地理位置,既可以建设连接环渤海-京津唐工业基地,形成地理上的红色旅游联合区,又可以对接乌兰巴托、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红色联系”深远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旅游文化对话,借鉴城市特点和文化传承的红色内涵,以联动融合的旅游产业驱动经济发展,传承红色精神,谋求开放互惠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提升辽宁红色旅游的品牌意义和传承价值。

3. 红色活动传承

品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听红色故事、看红色影视、写红色征文、做红色演讲,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在辽宁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文化艺术形式与老百姓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北票将原来的宣传橱窗打造成红色文化长廊,开辟了文化育人的新阵地;沈阳太原街商圈开设弘扬红色文化的“玖伍红色讲堂”常常座无虚席;朝阳举办首届民间红色文化收藏精品展;等等。各式各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将历史、情怀、情感诉求和生活娱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直观立体、生动活泼的特色教育更直接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质感体验,强化了辽宁人民的家国情怀。多级联动、聚力辐射的方式更好地传承了红色力量。

4. 科技助益传承

IR、VR、云平台等科技元素的加持助推了红色文化的飞速发展。辽沈智慧党建App引领了党建学习新路径,大数据逐渐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建设,IR、VR全景体验助推了青年学生对革命岁月的亲身体验。全媒体体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获取新知识的直接力量,体现了新时代辽宁借助科技力量做好红色文化传播的良好态势。

二、 解读优势条件,领跑红色文化

1. “互联网+”,红色文化释放思路

“互联网+”体现的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其他行业要素嫁接所延展出的各种可能性。在“互联网+”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能够深刻领会红色文化“革命、革新”的天然气质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战略重合[3]。考虑红色文化规划方式和价值体现形式在百姓民生福祉上的直接作用,有计划、接地气地对红色文化加以分割包装和重组设计,使红色符号转化为更具有传播价值的“精神数字”和“文化数据”,从硬性的物理性教育转变为蕴含红色精神实质的自我融合式表达[4]。培育新型的“互联网+红色文化”组合模式,使红色文化更易为人民群众的自我价值逻辑所接受,更易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体系,最大程度释放红色文化在社会各领域的参与活力。

(1) 红色文化共享思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在引导生活资源重组方面的数字化形式,重塑适合辽宁百姓生活方式的文化标的,积极发挥政府在推进红色文化创新融合方面的主体优势,利用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互联网等数字化传播手段优化红色文化传播体系,优化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四位联合共建机制,在传播路径上形成政府牵头、媒介引导、大众参与的全员型路线,利用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教育。

(2) 红色文化私享思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满足了红色文化“以人为本”的发展可能,从传播逻辑上表现为直接回应受众人群向虚拟空间索取的私享形式,解释了人在大部分时间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内容”来接受、理解、表现和行动的客观实际。原来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人民大众身边触手可及的可选性生活内容,人们能够通过有线电视、电脑、手机直接查阅感兴趣的话题,还能够通过微信、朋友圈、QQ等手机软件进行即时性分享和文化感悟交流,不仅满足了大众汲取多样性文化的需要,也激发了红色文化活力,实现了红色文化价值的重塑与解放。

2. “一带一路”,红色文化联通路径

辽宁省是东北亚开放区域合作的承载窗口和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市场,处于国家顶层合作倡议“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冲,一面连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另一面可以沟通文化昌盛的欧洲大陆,中间的广大腹地国家都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特点,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接得益于优势政策和优越地理位置的双重加持。辽宁的传统红色文化可以对接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开辟出更新形式的共享、共建、共促路径[5]。

(1) 互鉴文化圈。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精彩。跳出政治经济交流支撑范畴,地域性红色文化多元特点决定了辽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对话的多样化形式。辽宁与“一带一路”北线一端的俄罗斯拥有共同的红色基因,西南的乌拉巴托也是一座红色英雄城,南端的韩国更是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虽然地域不同,但都在战火纷飞中孕育了革命文化、红色精神,有利于打造同亲同源的红色文化圈,互相比对、互相参照,互为补充、互为促进。

(2) 聚拢资源链。辽宁是日本侵略者最早入侵的地方,也是解放战争吹响反攻号角的第一站,集聚了厚重的红色资源和文化遗址。在“一带一路”沿线可以联系具有同样革命情怀的国家或地区,搭建红色文化资源链,聚拢更多优质文化,为人民群众增添福祉。第一条链是红色遗址链:“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等故事性极强的红色文化遗址保留了革命岁月的过往,为沿线人民追忆战火提供了绝佳场所。第二条链是红色旅游链:鸭绿江断桥等12处景区入选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的宝贵财富。第三条链是高校红色教育链:辽宁省教育资源雄厚,且与红色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辽宁省共有各类高校124所,其中本科高校72所、专科52所,沈阳、大连分别有985、211类型高校各1所。百岁老人张学良就曾是东北大学校长,其捐资100万银元修建的东北大学文学院和法学院大楼被命名为汉卿南楼和汉卿北楼。大连理工大学秉承革命精神和红色意志,经历了陈玉英、李国祥等老一辈专家、校友孜孜不倦奋斗和努力。数量众多又饱含红色情感的高校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红色基因的传承人,为红色精神的交融互鉴创造了更多可能[6]。

(3) 红色数字引擎。辽宁主动搭建红色文化数字建设平台,积极探索红色数字文化在省内外人民群众中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广泛宣传红色历史,奏响红色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利用社区、车场、政务办公等各类型场所加强“红色数字”建设,将原来简单的宣传演变成具有鲜明符号特征、联系意义丰富的推广手段,特别是像“辽沈智慧党建”等一批兼具红色传统和地域特色云平台App的设立,进一步拉近了红色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为了解辽宁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提供了更为直接、高效、方便的渠道。

3. 中国制造2025,红色文化设计理念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工业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是站在国家高度解决时代问题的一次重要战略构想,更是衔接科技发展、文化振兴的思想引导。按照《中国制造2025》计划设计思路,聚焦工业制造与现代文化软环境的内在联系,通过富于传统意义的“红色文化”重新构建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想共建中的牵引催化作用[7]。不仅如此,《中国制造2025》的设计思路也可作为辽宁红色文化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其强调的“创新驱动、人才为本”的基本理念更可以作为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助力器,着眼全面振兴的长远利益,建立开放合作的文化发展模式,从多个角度开发文化传播的价值和途径。

三、 强化“红色”坐标导向,坚持文化发展方向

坚定不移地将满足民生福祉作为红色文化发展与传承融合的最根本问题,致力于推动文化发展与多领域发展同步进行,最终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形成新的增长点和价值感。

1. “红色”争鸣,文化交融坐标,红色阵地唤醒青年人的红色热情

学校既是百家思想的争鸣地,也是思想开垦的纯净领域,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是各个高校不可或缺的红色教育资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引导青年学生向红色文化靠近也是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建设以城市品牌为标的,省辖市高校为枢纽的红色文化教育站,以城市红色文化为核心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联动形式,强化对青年学生红色文化意识的教育宣传,补充学生在和平年代对战争认知的缺失。以高校特色学科为抓手,采用“红色文化+学科X”的渗透办法,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触频率和感官体验。另一方面,辽宁省内高校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育基础广泛,要借助资源条件建立互联互助的红色教育高校对话圈,以沈阳的东北大学、大连的大连理工大学为核心,促进最广泛的红色文化科研联盟建设,激发师生的家国情怀,满足大学生在红色情感释放层面的硬性需求,以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情表达拉动更多的社会潜在受众群体。

从红色文化的内涵上来看,红色阵地的建立更鼓励红色文化和红色价值的自由讨论与百家争鸣,红色文化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样的路径,既可以是渗透在《中国制造2025》基础上的精神指引,也可以是养心育人、服务生活的济世良药,更可以是“一带一路”沿线发展的重要推手。得益于辽宁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向东北方向积极沟通俄罗斯以建立红色力量联盟,以红色基因的同根性拉动地域交流。向东南方向的日本和韩国挖掘更多的红色历史遗珠,通过素材收集不断丰满、补充、接续辽宁在红色文化建设方面的缺失。毗邻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和京津唐地区也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根源,应多方结合,建立红色文化传承与实践基地,鼓励、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加入,将辽宁红色文化向多源文化实体进行有价值转化,源源不断地以地域性红色资源创造新的红色文化内容和红色精神延伸支点,催生有辽宁特质的文化符号的创新与融合,构思新的红色文化交流建设思路,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寻求更大的红色文化视野,提升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兴趣,通过交流、交换红色文化内容促进红色文化的快速流动和精神更迭,使辽宁红色文化成为不断“做功”助力全域发展的“永动机”[8]。

2. “红色”实践,文化创新坐标,数字技术拉阔文化合作空间

红色文化创新实践是基于辽宁红色传统的民本思维向多领域转化的一次重要发展,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延伸。强调红色文化实践的价值和路径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不能脱离时代去制造“红色文化内容”,也不能凭空想象生硬地实施物理性融合。实现红色文化价值的“人本性”质变,就是要切切实实地以提高民生福祉为目标,借助文化交叉、物质交叉、人文交叉与发展交叉,引导辽宁红色文化走进中亚、走进东欧,积极搭建辽宁省内文化资源同俄罗斯红场、列宁纪念馆等传统红色革命起点的旅游线路,扩大辽宁红色文化国际性影响,拓宽基层活动空间,拉高旅游线路合作价值,打破文化发展的视觉疆界,把辽宁的红色文化展现形式转变为参与世界人民文化创新的大聚居模式,使红色文化在政治、经济、教育、民生等各方面具有更切合、更远大、更深层的区域合作和项目合作意义,以红色视角在多领域开展交流互鉴活动。

“互联网+红色文化”就是颠覆传统的文化发展理念,创新文化理念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通过无线技术和移动处理技术将文字、视频、图片、语音等内容展现给目标群体或潜在目标群体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该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上的广泛应用,为人与文化、文化与文化、文化与他领域的信息对接提供了形式上的可能,为辽宁人民对红色文化进行有目的的选取、阅读、转介和传播开辟了新的领域。基于移动数字终端,数字式的红色文化阅读平台和红色文化全景体验平台可以帮助人民群众直接获取红色文化信息,根据使用对象私人定制,在手机推送、电视传播、推特等一系列新社交软件上镌刻醒目的红色文化标志,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红色文化App进驻高校、社区、课堂和文化娱乐场所,在最宽广的范围内实现红色文化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渗透与传播。辽宁的红色文化传播要学深悟透“互联网+”的服务性内涵,在大数据生态链中找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准星,充分借助“互联网+”的移动互联平台,使文化展示具有更多的数字终端和媒介,形成具有版权性质的红色文化产品和接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特色文化品牌,特别是在红色文化的用户消费上形成新的产业链条。

3. “红色”协同,文化助益坐标,区域协作促进产业结合

在日趋国际化的红色文化发展定位中,既要看到辽宁独有的红色历史根源,也要大力挖掘红色文化的区域个性,侧重解决城市之间、国家之间的文化矛盾,为文化差异提供新的融合思路和协作手段。区域性红色文化合作,目的是使两个或者更多的地区基于相同的文化理念和发展目标采取共同的红色文化交流手段。辽宁红色文化参与全球性文化发展是现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使命,通过红色文化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搭建红色文化自由讨论平台,实现红色文化向区域经济的实体转化,能够为辽宁经济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热点。

教育研究和实践是“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主渠道,建立更新速度更快、民俗风情浓厚、包容理解力强的“红色学院”等活动平台,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促进文化交融,积极寻找辽宁红色文化与俄罗斯、蒙古国、韩国等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倾向,用非标准化态度融合其他民族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功能,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三次产业的消费内容与红色旅游线路重叠式发展,让老百姓在红色旅游消费的同时能够获取物质、精神消费上的满足。

红色文化协同要考虑历史因素与时间因素的多重差异,特别是在红色历史相对较为短暂,红色文化相对薄弱的区域,必须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的不同,重点考虑文化发展定位中的两个基本点:一是文化协同一定要建立在人民美好愿景的前提下,特别是借助文化发展拉动经济需求;二是注重归属地红色文化理念与其他文化理念的兼容并蓄,为多种文化形式传播创造易于获得的体验。通过建立红色文化体验中心和文化历史模拟实验室为人民群众“红色认知”提供绿色通道;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主题公园、红色博物馆等规范化形式,引导文化集合体积极发展。

4. “红色”开发,文化精髓坐标,多元作战提升价值精度

红色文化包括红色文化内容、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手段、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文化平台及红色文化交流等多种样式,每一环节都具有相应的开发标准和挖掘手段。深具辽宁红色精神的文化精髓可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学习、革命传统教育等方式传承和发扬,其标准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辽宁时代发展特色战略理念的深度融合。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中,需要保持红色文化标准的唯一性与确定性,坚持以红色文化的优势融合全面发展的各种可能,把握好文化振兴的路径和节奏。

大力挖掘辽宁省内红色文化的多种价值实现途径,一方面是有形的红色旅游线路,另一方面是无形的红色价值转化。如同老北京的“胡同文化”,辽宁红色文化也具有被接纳、被认可的天然基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红色文化的主题开发和构建,满足经历革命岁月洗礼的传统情感和新生代亟需红色精神哺育的文化需要。从红色主题公园、红色主题建筑、红色标语宣传、红色概念传播等方面促进“红色”向“大众颜色”的转化与融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加深“市民文化”对红色文化的接纳与理解。

红色文化开发不单纯是一种概念上的表述,也是紧随国家战略思想和辽宁实地发展理念而进行的科学化发展方式,更是应用于文化交融和文化跨界发展的标准化开发模式。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度开展和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策略的实施,要从文化服务上进行精确测量,将无形的红色文化成果转化为有形的文化价值实体,形成数据化、智慧型的文化执行标准和评估标准,打造辽宁优秀文化的红色体系。

猜你喜欢
辽宁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辽宁之光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红色在哪里?
辽宁舰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