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归人才文化再适应问题的思考

2019-12-22 18:48饶丽虹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23期
关键词:归国海归冲击

□饶丽虹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内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选择回国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但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使海外人才在归国后遭遇严重的文化冲突,他们经历着母文化的认同缺失,呈现迷茫与焦虑的状态,影响了回国工作的积极性,海归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一般来说,人们对具有异域文化背景的个体在客居社会中,表现出与当地人不一样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时,大多会给予宽容与理解,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与当地文化保持一致。但是,对于重新回到母国的海归人员,因其与国人一致的肤色与外貌掩饰了海外经历在他们身上烙下的文化印记,人们习惯性地以母国的文化标准去衡量他们,对于他们回国后的种种不适和异于常人的想法表现出相当的不理解甚至是冷嘲热讽,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海归人才的压力和对抗情绪。尽管政府已从薪资、待遇等方面加大了对海归的政策扶持力度,依然有半数以上的海归人才表示难以融入国内环境且流露出回流意愿,海外人才归国后遭遇的文化冲击及这个群体的文化再适应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海外人才归国后的文化再适应问题正成为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

一、关于归国文化冲击的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归国人员对母文化的重新适应是简单自然的事,但其实文化再适应是个复杂的过程。很多出国人员在异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回国后会经历心理和社交上的不适,对于曾经熟悉的母文化环境会产生类似于进入新文化环境后的陌生、焦虑和恐惧的感觉,学界将这类现象称为“归国文化冲击”或“逆向文化冲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Scheuts在1944年提到的,当时主要研究的是在海外多年的士兵返回本国时遇到的困难问题。Stelling通过对134个归国者的调查发现,归国者在返回故土时体验到比初次踏入异乡时更为严重的文化震撼。

1.归国文化冲击的形成原因。心理学家Benett的跨文化敏感模式理论认为,文化冲击主要是源于文化差异,在周围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个体内心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而当个人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方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和思想模式都会受到冲击,这就导致人们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方面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压力会给人造成内在失衡,认知系统被迫做出一系列应对和调整。Rohrlich和Martin(1991)指出,在跨文化冲击阶段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一些心理上、行为上的变化同样可能在归国文化冲击中发生。文化学者Sussman(2000)研究进一步指出,寄居国与母国文化差异越大,个体在归国后受到的文化冲击就越大。个体融入寄居国文化越深入,归国后感受到的文化冲击就越大。社会学家则倾向于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解释这一问题。在归国适应期,归国人员拥有两种文化身份:母文化和旅居国文化,他们既无法褪去在海外形成的价值理念影响而完全融入国内环境,也无法摆脱国内文化的影响而彻底回归到旅居国的生活模式中。他们在两种不但不同且有些对抗的文化中经历着人格内部的矛盾,成为典型的“边缘人”。边缘人的定义来自于社会学家帕克,他认为边缘人是文化混合的产物,在两种文化世界里体验着心理上的不确定性,不清楚自己是谁,严重缺乏归属感,常常陷入困惑和自我分裂的心理状态。这种自我分裂的状态因其隐蔽性特征较少受到社会关注,但恰恰是这种分裂状态使他们长期处于矛盾痛苦的情绪中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无法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Antonovsky对于文化背景作了更有价值的描述,认为只有处于两种“不仅不同,而且对抗”的文化情境下,边缘人格特征才更容易产生。

2.归国文化冲击与跨文化冲击之间的区别。Gullahorn(1963)认为,跨文化冲击是可以预见的,而归国文化冲击常常被忽视。“移居者在出国之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上的准备,但归国者很少对可能会遇到的母文化的适应问题有心理准备,也没有认识到海外旅居经历对于他们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以及这种变化对他们与母文化互动的影响”(Martine,1984)。Leland(1973)、Cone(1987)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跨文化冲击是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这种冲击主要是认知性的,“因陌生而不敢融入”,但归国文化冲击则更多源于态度的抗拒,是“因不认同而拒绝融入”(杨智慧,2011)。国内学者王蓉蓉(2012)、李璐(2014)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很多留学归国人员在经历了西方文化熏陶后,对国内价值观念、思想信仰等持否定态度,在工作和生活中呈现出消极不满的状态。

二、关于文化再适应的研究

文化再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并不像人们所想的“回到熟悉的母国环境,适应是自然而然的事”那样简单,学者们力图以跨文化适应理论为基础去解释归国人员在文化再适应过程中所经历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在文化适应的共性基础上研究文化再适应问题的独特性。

1.文化再适应过程的特征。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归国人员再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AlbertBandura(1963)提出,人们到陌生的新文化环境旅居的时候,需要学习某一种新的文化认同的社会规范和符号,以求被社会所接受,归国后对于母文化环境又存在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在社会化学习过程中,个体有很强的自主选择和创造能力。DancKwott从个体微观角度进一步论证了Dandura的观点,“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个体的自我参与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是表面上的应付,也可以是人格结构上的深层次改变”。国内学者王蓉蓉(2010)调查发现,部分海归人才出现假适应的状态,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等方面的权衡表面上融入国内环境,但在心理层面上会刻意保持与社会的距离,在可能的范围内试图重构国外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这些研究结果都显示了海归人才在成人期社会化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特征。

2.文化再适应与文化认同的关系。Sussman(2000)、段红真(2011)等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归国人员的文化再适应过程伴随着文化认同变化的过程,归国者对母文化认同的强弱与归国适应难度显著相关。个体对母文化认同度越高,归国后的文化再适应难度越小;对母文化认同程度越低,归国后的文化再适应难度越大。W.Berry(1980)以个体对母文化和客居文化的认同态度为考量维度,提出不同的文化认同状态会导致“融合、同化、隔离、排斥”四种不同的积极或消极的文化适应模式。Bourhis(1997)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这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模式不仅与个体对母国文化的认同度有关,而且与主流群体对文化适应者的态度密切相关。当主流群体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策略时,个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宽松的环境,易采取积极的整合策略,与主流群体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当主流群体实行种族隔离策略或排外策略时,个体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受到伤害和不公正待遇,易采取分离或边缘化策略并与主流群体产生冲突。文化认同是个体受其所在群体或文化的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的认可和赞同,国内学者金玉玲(2006)、冯向辉(2007)认为,全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是客观看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丁海琴(2009)、张淑玉(2011)认为全球化时代,既能保持自身文化,又能接纳他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开放性认同的核心意义。文化学者S.阿布博士也从哲学高度阐述了开放性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在肯定自我的同时肯定他者的存在,才能建构自我与他者的良性互动。”对他文化的盲目抵触或一味趋同都会使文化认同失去积极性的建构力量。

三、关于文化再适应与社会支持的研究

美籍韩裔学者YoungYunKim认为,客居社会的开放程度以及对旅居者的从众压力,会对个体的跨文化适应结果造成影响。宋婷婷(2015)在《庚款留美归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再适应》一文中也提到,当中国的社会环境对归国留学生持肯定和宽容的态度时,文化混杂性能够被归国学生转化为一种正能量,进而激发他们不断创新,展示出积极适应的状态。对于我国海归人才而言,一味盲从或一味抵触母文化都不是文化再适应的正常状态,积极的文化再适应是将文化混合性转化成正能量,借助多元化的国际化视野客观审视与评价不同社会文化的优劣势,有针对性地将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效解决本土问题,为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的文化再适应需要什么支持条件,也成为学者关注的话题。

早期社会支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个体的支持感受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果。Cassel等研究者将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尊重支持和成员归属支持三类,并从流行病学研究角度指出社会支持在缓解压力方面的作用,发现获得社会支持与挫折感下降之间的显著关系。压力管理的相关研究人员强调社会支持对降低个体在陌生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发挥重要作用。虽然社会支持在跨文化适应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被众多研究者所发现,但社会支持在归国适应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只有闫燕(2015)研究涉及,她根据海归员工特点,提出帮助性支持、情感性支持与肯定性支持有助于他们更快融入国内环境。

四、研究综述

1.学者们力图以跨文化适应理论为基础去解释归国人员在文化再适应过程中所经历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在文化适应的共性基础上研究文化再适应问题的独特性。虽然跨文化适应与归国文化适应在某些地方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是认知性的,后者主要是情感性的,文化认同对于文化再适应的作用很关键,对文化再适应问题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研究者基于多元文化背景提出了开放性文化认同的概念,关于海归人才如何形成开放性文化认同以选择恰当的文化适应模式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学界所关注。

2.海归人才在文化再适应过程中需要的社会支持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多是体现在高薪及优越的工作条件等物质方面,缺乏对其心理上的支持和宽容,海归人才面临的文化冲突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疏导,作为高端人才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未来的研究可以借鉴文化认同理论及社会适应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将社会支持作为重要变量纳入考察,研究社会支持对文化再适应的作用机制,推动海归人才与国内环境的良性互动,为最大限度发挥海归人才价值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猜你喜欢
归国海归冲击
深化“统、荐、联、树”四字诀 打造服务归国留学人员返乡创业高淳模式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体验文化冲击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
奥迪Q5换挡冲击
奥迪A8L换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