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长”名称的来龙去脉

2019-12-22 19:11□阚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7期
关键词:委员长议长人民代表大会

□阚 珂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负责人称“委员长”,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负责人称“主任”,而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主席”。 为什么作这样的区别,这三个不同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委员长”与“议长”之争

《毛泽东传1949-1976》中记载,在1954年起草宪法的过程中,曾一度考虑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议长和副议长,后来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和副委员长。

1954年3月2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这个初稿用的是“议长”名称。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解释为什么设国家主席时就提到了“议长”。 他说:“为了保证国家安全起见,设了个主席。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叠床架屋地设个主席,目的是为了使国家更加安全。有议长,有总理,又有个主席,就更安全些,不至于三个地方同时都出毛病。 ”

在对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修改中,是用“议长”还是用“委员长”的名称一直有不同看法。 关于用“议长”,不赞成的意见说,用“议长”不见得好;赞成的意见提出,用“议长”为什么不可以?关于用“委员长”,不赞成的意见说,叫“委员长”不好,大家都不喜欢;赞成的意见提出,用“委员长”没有什么不好,就是蒋介石用过,所以人们不愿用。 另外,还有一种意见提出,用“主席”怎么样? 不赞成的意见说,那就和国家主席名称一样,老百姓分不清。

在讨论中,宪法起草委员会副秘书长田家英解释说,“议长”这个名称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相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个权力机关,不只是议事机关。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长李维汉说,暂时还用“委员长”这个名称吧,将来有了合理化建议再改。 这样,修正稿没有用“议长”,也没有用“主席”,用的是“委员长”这个名称。

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由“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秘书长、委员若干人”组成。这样,“委员长”这个名称在宪法上确定了下来,并沿用至今。

“主任”名称晚出现近25年

1954年制定宪法时认为,地方人大不需要设立常委会,自然在当时也就不涉及地方人大常委会负责人的名称问题。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正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规定:县和县以上的各级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它是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这次会议通过的地方组织法与1954年制定的地方组织法相比,增加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一章,其中规定:常委会由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 由此,确定了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名称,它比“委员长”名称晚出现了近25年。

“主席”地位、功能有别于“委员长”“主任”

在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以前,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是由本级人民委员会(政府)召集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改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召集,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仍由本级人民政府召集,这显然不大顺当。

在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确立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后,一直有意见提出,在乡镇人大也设立常委会。 这个意见没有被采纳。 但是,1986年再次修改地方组织法时增加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负责召集下一次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从此,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也不再由本级政府召集。

1995年修改地方组织法又增加规定,乡镇人大设主席,并可以设副主席一人至二人,主席、副主席是主席团的当然成员。这样,在乡镇人大闭会期间,就有专职人员负责联系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同时,我们看到,第一,按照法律规定,各级人大召开会议时都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但除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外,并不把主席团成员个体称为“主席”。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有别于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通常的成员。 第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委员长”“主任”,分别是各自常委会的负责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不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负责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没有负责人),它的地位、功能有别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和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主任”。

猜你喜欢
委员长议长人民代表大会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第一号
佩洛西被提名为众议院议长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为“单霁翔式汇报”叫好
佩洛西:美国历史上首位众议院女议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栗战书简历
金正恩访华
“骗补门”逼退英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