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水利”的应用分析

2019-12-23 15:57王寅寅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水文水利水利工程

◆王寅寅

(盐城市市区防洪工程管理处 江苏 224002)

近年来部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逐渐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民生思路和高效率理念逐渐在水利建设领域得到了重新认识,互联网加智慧水利模式正是这种转变的集中体现,是未来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趋势,“互联网+水利”建设模式,给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1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水利工程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在此过程中,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也取得较为重大的成效。一是基本建立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相关的标准,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二是水利工程安全情况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通过加固和堤防建设,消除工程安全隐患,防洪减灾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三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不断提升,执行安全责任制,加强专项督查,在发现问题后,及时组织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四是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不断加强,通过考核和规范化管理,促进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目前全国已有多省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虽然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成效显著,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具有施工地域分布广、施工条件较为恶劣、涉及工序多、过程信息量大等特点,现阶段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亟须解决:(1)施工人员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人员管理较为混乱,劳资纠纷较为频繁,存在较多的作业隐患,后勤保障能力有待提升;(2)特种设备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设备的监管多,特种机械的顶部风速转速难以实时控制,垂直度的测量不够精确;(3)物料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清点技术落后,物料管理成本较高是该方面的主要问题。

2 “互联网+水利”模式下智慧水利建设与应用

2.1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发展简述

将互联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应用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最终共同推动社会整体技术进步与生产力的变革,提升社会生产力与创造能力,最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该种模式成为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技术,通常的传感设备包括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红外感应和激光扫描等,并按照约定的协议,将物品连接到互联网中,以实现智能的定位、识别、追踪和监控。安装在物品之上的传感器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这些数据被收集起来成为大数据分析的基础。自2013年以来,云计算、传感技术、移动互联融合技术进一步发展了物联网技术,该技术已在传统工业和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 互联网技术对水利的影响

(1)提升水文数据的服务能力

我国幅员辽阔,水力资源丰富,雨量站、地下水监测站、水质站和报信站数量巨大,随着数据监测设备自动化水平的逐步提升,播报频率逐年提升,加之雷达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应用,水文数据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数据种类和数据体积逐年上升。传统的技术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数据资源维护困难、成本较高、数据共享不足等突出问题,对于科学研究、社会进步、国家水利工程发展的支撑不足。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能够为水文数据资源提供一个高效率处理大容量存储的环境,便捷地实现了存储与共享,更好地发挥数据价值,为水利建设和社会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2)有效提升分布式水文模拟的效率

分布式水文模拟对于流域内水文情况的定时掌握和在线描述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流域单元的划分逐渐细致,模型运行时间大为增加,传统的经济无法满足运行计算量的要求,借助于云计算平台和互联网技术,极大提升了运行效率,降低了模拟成本,更好地发挥了水资源评价、洪水预报和面源污染物模拟等方面的价值。

(3)提升应对突发水文地质灾害的能力

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水文地质灾害频发,水文地质灾害的预报难度和应对难度与日俱增。这属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整合多部门的资源,并打通部门间信息交流的障碍,一方面通过协调水文环保人防等多部门的终端监控设备,可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实时动画画面;另一方面可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快速地召开突发事件研究会;其三借助于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等多种手段,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的快速交流,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最后建立了洪水预报系统、专家库和重大危险源信息库等多种数据资源库,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突发水文事件导致的灾害影响。

2.3 “互联网+水利”应用分析

(1)“互联网+水利”总体发展目标

“互联网+水利”模式的发展中,智能化是主要的方向之一,水利的智能主要体现在管理能力的提升上,“互联网+”属于一种全新的管理思路,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该模式中,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并结合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将水利工程建设和先进互联网技术完美融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发展状态,综合提升数据利用、数据互通、运维模式创新和应用软件更新等多方面技术手段。

(2)“互联网+水利”体系结构建设

“互联网+水利”结构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物联网感知层,其次是数据服务层和业务应用层,最终是智慧平台层次。具体分析如下,物联感知层建立在物联网技术基础之上,能够实时监测流量水情等各方面的水利信息,并进行汇总和传送,对于提高水利信息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数据服务层中,需要建立一个数据调度平台和云数据中心,数据服务层是进行水利数据收集整理存储的重要平台,也是与各应用连接的中间层,通过该层能够建立起水利信息的大数据结构。在业务应用层,可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水利信息化建设进行业务的划分,并部署和引入各类应用软件,以满足后期使用的需求。最后是智慧平台层,该层由一个统一的应用服务平台构成,能够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挖掘和分析、回馈信息,以此形成水利建设的信息化中心和枢纽。

(3)“互联网+水利”应用模式

以盐城市的互联网加水利应用案例进行分析,该市建成了盐城市防汛决策指挥系统,集防汛指挥决策、视频会商、防汛掌上通于一体的满足水利现代化要求的智慧水利系统,进一步提高防汛信息处理的时效性、准确性和预报精度。一是实现了省市县视频会商。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及3个市属水利工程管理处已全部实现省市县三级高清视频会商,东台、大丰、射阳、阜宁、盐都、亭湖等地已建成乡镇视频会商系统。二是实现多手段信息采集。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信息采集手段包括自动测报系统采集水雨情、视频监控系统采集现场动态、智能手机采集现场险情等。目前,该市已建有水位测报站点231个、雨量测报站点141个、风情测报站点160个、工程视频监控655个。三是建立市本级视频监控平台。对重要水闸、泵站、河道实现视频监控,并与省级平台对接,共享视频信息。该市融入了互联网大数据等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手段,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防汛防旱信息的管理效率,支撑了该市的防灾减灾工作。

3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加技术在水利资源应用与灾害防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应用优势,部分地区已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运用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仍要注意到现阶段推进“互联网+水利”模式需要在相关规划和指导意见下建设和完善,打造智慧水务云服务平台,推进全国性的数据管理中心建设,加大相关技术人员资源的培养投入,不断推动我国“互联网+水利”模式的完善。

猜你喜欢
水文水利水利工程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发展水文经济 增强水文活力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小型无人机在水利工程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水利工程管理及养护的研究
水利工程合同管理在控制工程造价中的作用
水利工程监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
浅谈水文档案的价值和开发利用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