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发学生兴趣

2019-12-23 07:18赵亚玲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悬念一节课设置

赵亚玲

课堂谈兴趣,这似乎是老生常谈,哪位教师不挖空心思地想尽一切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做起来谈何容易,能节节课坚持下去更不容易,这得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策划,花费很大精力。笔者从教以来,就决定以此为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坎坎坷坷,走了七八年,成功也罢,失意也罢,多多少少积累了些经验,希望此拙见能给同行们提供一点帮助。

兴趣的激发来源于各种因素,在这里,我只是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粗略地谈一谈。

作为众目焦点的教师,无疑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应该显出端庄、大方、亲切的教态,要情绪饱满,精神振奋,那样,学生就会随之振奋;如果教师没精打采,表情冷淡,随随便便,学生就会马上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这是在外观上直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理应是学生崇拜的对象。经验表明,学生崇拜哪位教师,就愿意听哪位教师的课。那么,学生崇拜什么样的教师呢?是那些博学多才,文化功底厚的教师。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做一名杂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讲课时采用的知识信手拈来,力图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的课,这样的教师,肯定会深深吸引学生。

教师还应具备现代思想。语文课总体来讲也是社会课,生活课,处处与社会现象相联系,与学生眼前、身边的事相联系,与学生的困惑相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掌握社会信息,洞悉社会现象,以此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眼界狭窄,思想守旧过时,肯定会被学生淘汰,也会被社会淘汰。

教师还应该善于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不要将自己封为某一派风格而排斥其它,应根据所教的内容,并融入自己鲜明的个性,时常给学生以新的面孔,新的姿态,以此来吸引、刺激学生。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一开始就向学生讲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生一旦了解学习语文流程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就必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文这一学科不发生兴趣,其原因之一,就是学而不知其意,学而不知所用。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学之初的第一堂课就要向学生讲清学习此科的目的和意义,以此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

这一点,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首先,教学的开端“导语”部分,作用不容忽视,如果一堂课的开始就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产生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采用悬念法或感情投入法比较好。一节课的开始设置悬念,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情绪高涨,于是就产生了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需要。

其次,上在讲课的过程中,巧设意境,以情怡人。在课堂教学中,以文为依托,以朗读、讲解为媒介,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解说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寄予深厚感情的文章,就需要在朗读或讲解中创设意境,“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深沉处还它个深沉,欢娱处还它个欢娱。”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讲解,把学生带入到情感之中。教《项脊轩志》,读“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解说:这是为怀念母亲特地设置了一个场景,立体感极强,好象母亲就站在眼前,母亲问寒问饥,慈祥的音容栩栩如生,这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对于年幼丧母,从未享受过母爱的作者来说,却不同于一般,这几句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对母爱的向往对母爱的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讲到这,自己随之热泪盈眶,台下的学生也不禁潸然泪下,一片唏嘘。此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效果极好

再有,就是巧设问题,引起兴奋。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在课堂上,时不时地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联系生活,学生的情绪必然会高涨。如教《荷塘月色》:有这么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其中,“羞涩”一词用得极好,但是按照常规,从修辞的角度上来讲,似乎太普通了,我在讲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羞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也许你们都有过‘羞涩的体验,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想象一下这荷花羞涩的原因呢?”这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他们似乎已与朱自清笔下的荷花融为一体,许多显示都根据自己曾有过的生活體验来感受。最后,我根据他们的发言来做了这样的归纳:“也许是这含苞欲放的荷花还不能适应,不能落落大方地接受人们投来的那充满艳羡和赞许的目光,也许是因为她一时还鼓不起勇气去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也许是因为怕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被别人窥见了自己的秘密,也许是因为在众多俏丽的姐妹中有相形见绌之感。”这一席话,说得学生心领神会,不仅再现了生活感受,还丰富了生活体验,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真是一举多得。

作文要求讲究个“凤头豹尾”那么,一节课的结束,尾声也要精心设计,既要让学生掌握此节课的知识,又有了学习下一节的劲头。这就需要在上课结束之前设置悬念。悬念设置在课程结束之前,有利于学生保持探索知识的兴趣,教师应找出本课与下一节课知识的“交接点”,精心设置悬念,于平淡处起波澜,平坦处见突兀,就能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悬起来,使他们产生解“迷”的感觉,这样,无须教师强调,学生自然产生学习下一节课知识的欲望。

随着教学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所以,应还学生以空间,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设置插曲,多给学生获取成功的机会。比如,对一首词的感悟、评价,对诗歌的赏析、朗读,还有创设凡人哲理等等,并不失时机到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始终处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这样,学生就会精神饱满,积极参与,从而热爱语文,乐于创新。

最后,多让学生置身于语文的氛围之中。课间,让显示多读读报,多看看书,讨论、摘抄佳句妙语;课外,激励学生多留意宣传条幅、广告、商标等,注意语言的准确、精练、形象。总之,把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氛围之中,关注语文,感悟语文。

猜你喜欢
悬念一节课设置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巧设悬念增魅力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