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家认同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强化举措

2019-12-24 22:51伍芮娴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国家文化

伍芮娴

(西藏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国家认同建设是当代国家治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乎国家安全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强化国家认同建设,凝聚民心,做到民心相通,既能更好地维护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又能更好地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凝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

一、国家认同的内涵界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同”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之一,是某种深刻的、基础的、持久的或根本的东西,区别于“自我”表面的、偶然的、易变的内容和表征。一般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用以表达个体对自己与其他特定的群体组织或政治单位之间的认可与赞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身份确认和情感归附,属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共有概念。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和国家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体现,指出了各民族在国家中所具有的的个性和特质,也表现了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中相互交流交往交融所形成的共同特征及一体化趋势。就民族而言,国家是民族坚实的政治屋顶和利益屏障; 而对国家来说,民族则是支撑起国家的强大支柱和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国家认同是指民族普遍认同于国家,并以公民的身份对祖国的国家主权、传统历史文化、道德观念等的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公民身份意识,是维系国家统一、稳定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促进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共同特向并趋向一体化的重要心理意识。只有达到国家认同,国家才能有力地凝聚民心,使民族团结发展,成为真正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国家认同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样,文化的多元性与中华民族的一体性造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快,我国各地区的民族成分变得日趋复杂,文化多样性突出。加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能使各族群众从心理上肯定自己归属于国家共同体,认可自己具有该共同体成员的公民身份资格、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拥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

(一)有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

国家完整与稳定是人民群众的最大福祉,国家认同是国家稳定统一的前提。作为国民和族群归属于一个国家的身份确认和行为倾向,国家认同增强了国家的包容性和容纳力,提高了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为维系国家共同体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固性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世界地位日益突出,成为西方国家臆想的竞争对手,为此开展各种政治斗争。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高举所谓“民主、自由”的旗帜,混淆视听,挑起民族和宗教问题,以期瓦解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势力抬头,使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譬如,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分裂集团,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长期进行分裂祖国的行动,篡改西藏历史,否定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西藏意识形态安全和西藏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构成了长期的、严峻的考验。在爱国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共存与斗争中,部分群众面临着一定的认同危机。

团结是稳定的前提,稳定是发展基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国家认同建设。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加强国家认同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清楚的公民意识,认同国家公民身份,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国家共同体,坚定自我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一致的意识自觉,不仅能使民族力量更加团结,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发展,而且可以让国家在反分裂斗争的国际事务处理上更加自信。

(二)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当今时代,文化是国家竞争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国家认同不仅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思想基础,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国家总体实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明确肯定与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发展远大前程的坚定信念和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并在一代代领导人带领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诠释了历史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中华各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竞争中站稳根基的坚实基础。但是,西方敌对势力与大民族主义分裂者借助网络、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向我国输入西方文化思潮,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洗脑广大群众,使他们丧失本土的文化自信,盲目崇拜、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面对意识形态的纷争和对抗,面对多样化文化思潮的渗透和侵袭,国家认同为文化选择和文化批判提供方向指导,为牢固树立精神主心骨、巩固意识形态主导权、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保障。强化各族人民对国家意识的高度认同,坚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培育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

三、强化国家认同建设的举措

(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首先,正确认识政治信仰教育对党员干部的重要性。政治信仰是共产党人随时接受考验的精神支柱。强化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再学习,才能在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前行。其次,加强基层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宣传教育的方法,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群众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反分裂斗争的精神动力,是增强国家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的具体体现。最后,提升网络舆论干预能力。加强法制监管和网络环境治理,提高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提高制度管网、技术管网的本领,并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及时在新媒体上发布正向的信息,做强网络正能量,对群正的疑问尽快予以回应,让广大群众能第一时间听到党的声音,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巩固国家认同意识。

(二)加快经济建设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国家的偏远地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发展相比还相差甚远。加快经济建设,尤其应加强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帮助他们脱去贫困的帽子,建立和谐富裕的社会,才能着力弥合因长期区域发展差距过大而产生的心理鸿沟,减少民族间的隔阂。这是凝聚人心、增进国家认同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升国家认同意识的关键所在。

国家统一、团结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发展民族经济的基本原则,要以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为目的。第一,着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壮大民族经济,依托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广泛的民族文化、精湛的传统工艺,着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培育民族特色支柱产业,助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政策扶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兴边富民运动,增加就业和增加边疆地区经济的多样性,落实内地省份的援助项目,使广大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的受益,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边疆民族地区创设良好的发展平台,实现民族接近。以民族接近促民族觉醒,以民族觉醒促民族发展,以民族发展促进各民族的进一步接近。第三,鼓励自主创新,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边疆等地区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应推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健全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譬如降低融资成本、税收等,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家投资,打造高品质的龙头企业,既能提高就业率又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经济发展始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性力量。坚持兴边富民、长期建边的重要原则,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展经济,只有群众富裕了,生活有了保障,才能够极大地增强国家认同感。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没有共同的价值体系的国家,就如同于一个只有躯体而没有灵魂的人。在市场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推行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灵魂立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国家的稳定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民族对国家价值体系的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让核心价值观进学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等各个环节;强化对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将其作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的价值导向;文艺传播就像一面镜子,强化文艺作品的传播引领力,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身体力行践行核心价值观。其次,充分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作用,提升广大群众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意识。一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各地区的孩子有学可上,掌握国家主流语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释放自身价值。二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让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紧密依托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历史传说、传统节日以及名胜古迹等的强大功能,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强化各民族对国家文化的记忆,通过国家文化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国家认同感。

(四)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随着人口流动,各地区民族的复杂性愈发突出。首先,应遵循民族发展的自然规律,调剂族际利益,减少差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经济上,缩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文化上尊重民族自身文化发展。其次,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民族间的交往创造有利环境。促使民族间主动的族际互动,在社会整合与族际互动中提高民族间的总体性认知,实现国家认同。

四、结语

国家认同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稳定的内在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强化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增强广大群众的凝聚力,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与长治久安,更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国家认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探索中行之有效地推进国家认同建设还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民族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