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怪:一场有悖常识的乌龙

2019-12-24 08:54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猎奇水怪传言

热点聚焦

2019年9月,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三峡水怪”事件,终于画上了休止符。据澎湃新闻网报道,9月17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这个所谓的“三峡水怪”被工作人员打捞上岸。原来,这是个造船厂废弃的气囊,橡皮材质,全身黑色,长约20米,从远处看,的确像个“怪物”。据悉,被打捞上岸后,气囊被放置在码头,此后将作为废弃物品处理。

在此之前,不同专家曾对这个“三峡水怪”有各种猜测,大致有“未知生物说”和“视觉错误说”两种,要么认为这个黑色的不明物是某种巨蛇或者鲟鱼,要么认为这只不过是光线射到水面产生的怪异影像。但不管这些猜测是否准确,它们都有一批拥趸,对“三峡水怪”的争议,也成为网络舆论场上的一阵狂欢,若不是官方媒體及时公布真相,恐怕它又要变成一个永远的“未解之谜”了。

多维解读

1.信息含糊产生误解

“三峡水怪”传言的出现,首先,它与民间一直流传的水怪传说密切相关。不论是国外的尼斯湖水怪,还是国内的长白山天池水怪,关于它们的传言很多,流传甚广。人们对这些怪异生物充满好奇,所以一旦有类似的东西出现,很容易激起猎奇与探秘欲望。再者,“三峡水怪”相关信息的含混不清,也是造成这场舆论“乌龙”的重要因素。在此之前,我们能看到的“水怪”影像,只存在于个别网友拍摄的短视频中,但其画面模糊,拍摄的时间、地点也不明确。因此,专家和网友对“三峡水怪”的解释,更多的是某种经验式的猜测,甚至是“大开脑洞”的游戏,而非科学式的分析。随着许多媒体加入讨论,“三峡水怪”成为一个热点事件。

2.猎奇心理造成舆论发酵

猎奇心理是受众心理之一。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一般说来,对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常怀某种猎奇心理,基本上不会产生什么消极作用。但如果盲目追寻违背常识的奇闻异物,并不假思索地将其拿到自媒体上去“求证”,轻则会因过于草率、无知而贻笑大方,重则可能由于讹传霸屏,有碍正常信息的有序传播。“三峡水怪”这场乌龙的出现,源于当事网友的猎奇心理和常识的缺乏,同时与部分吃瓜群众习惯于看热闹不嫌事大,热衷于“探秘”、不辨真伪的行为,多少也有些关系。

3.理性批判制止谣言蔓延

奥尔波特讲过:“抵御谣言唯一可靠的方法,是对所有道听途说的描述持普遍怀疑的态度。”从“三峡水怪”在网络上的传播可以看出,受众具备批判能力至关重要。对信息的批判与甄别的能力,固然与科学素养有关,也往往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并非每个人都能在短期内提高科学认知水平。但对于“三峡水怪”之类的传言,我们不妨少一些“心理投射”,尽量避免过度依赖个人经验的思维方式,对不清楚的东西不要轻易贴标签和下结论。如此,就不会盲目跟风,不会被“带节奏”,起码不会在网上说出“我也见过三峡水怪”“三峡水怪好可怕”之类荒唐的话了。

猜你喜欢
猎奇水怪传言
小狗猎奇
小狗猎奇
让传言变福音
槐花鸡蛋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水中“怪兽”
对新闻受众猎奇现象的剖析
着火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