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支撑

2019-12-24 08:56王韩
青年时代 2019年33期
关键词:中道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生

摘 要:在风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与我国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确立及其理论雏形的构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根基和一定的内在逻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思想、和合思想、中道思想、大同思想是该理论产生的重要依据和支撑。这四个思想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基础,并且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中国特色和新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生;和合;中道;大同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中國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上生根发芽的,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生、和合、中道、大同思想,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坚定的理论支撑。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法国思想家卢梭最早提出了“共同体”这一概念,他认为,由于个人需要服从于集体,而社会契约一旦缔结,就相当于个人让渡了自己的部分权利,并把这些权利交到了集体手中,而这个集体是由人民组成的。卢梭认为共同体是“人民结合成的集体”[2],这一观念是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出发。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对“共同体”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3]这一概念,同时,在这一前提下,搭建了哲学层面上的共同体和个人自由之间联系的桥梁。共同体的概念在不同时代条件下有不同的特点,而“命运”一词本身就带有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正因为这种抽象,才让“命运共同体”有可能获得更加灵活的架构方式。以“命运”来概括共同体成员间的纽带关系,从而使中国哲学更具独特的风格。在未来国与国的互动机制的建立中,“命运共同体”不必再拘泥于地缘关系、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单一条件的限定,“命运”一词本身就可以包含更多的内容,有更好的延展空间,因此更能够保证“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始终萦绕在平等、共赢、和谐的氛围中。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中,人们面临着许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问题,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非是为各国发展提供具体的方案,也不止一般的经济层面的概念,或是个别领域的概念,它是一种抽象的、综合的理念。

二、共生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事实依据

共生理念(Symbionticism)体现了物种之间的自然联系,是新旧有机体之间的融合,同时有力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共生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物的联系中,而且存在于人的联系以及人与物的联系中,体现了一种和谐包容的状态。早在古代,我国哲学家就已经洞察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认为世间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共存于一个整体中,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我国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表现了人们在来往中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原则,不难看出,这已体现了共生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思想家的言论体现了共生这一概念,如出自《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韩愈在《原子》中提出的“一视同仁”,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了人与天地本为一体,只有同在才能共生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共生观,为构建新的共生理念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强调:“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他表示,在当前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进程中,复杂的经济形势决定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封闭隔绝,而势必存在于更广泛、更深入的动态联系中。例如,我国的通信科技公司华为,从一个追赶型企业到现在的业界领先企业,其先进的技术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更促进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最近出现的美国对华为的打压行为,如关键芯片的断供,该行为与共生理念背道而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华为的发展,但是长期看来,对美国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这就表明,在联系日渐加深的国际形势下,一个国家不能单纯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发展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打压其他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传统文化中“共生思想”的理解,认为“满招损,谦受益”,一国的进步会促进他国的发展,反之,一国的衰败也会阻碍他国的进步。

三、和合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理论指导

“和合”,亦称“二元和合”,“二元”为“两”,“和合”为“一”。[5]“和合”一词最早出现在《国语·郑语》中。在此之后,老子提出:“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关于“道”的思想阐释了阴阳的辩证统一,阴阳结合,贵在平衡,和合相生,以致和谐,“道”由此生。孔子将道德规范与和谐思想结合在一起,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他认为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皆以“礼”“和”为主,两者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小到个人修养,大到治国理政,都应该讲求“和”、追求“合”。和合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个人层面上讲,它是维系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自己之间良性互动的基本准则,从国家层面上讲,它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在发生冲突时应该采取的行动指南,这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这篇主题演讲中引用传统文化中的一句名言,即“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这句话的意思是,汤羹之所以能做出鲜美的味道,就在于把不同的调味品融合在了一起。这一传统名言在当今联系日益密切的国际社会中同样适用。

2019年5月中旬,北京举行了“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我国不仅通过京剧、书法、功夫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向全世界传递出人类共通的人文情怀,同时领略到了亚洲其他国家令人震撼的艺术风采,如土耳其的肚皮舞、中日韩联合演奏的亚洲之鼓等,在融洽欢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多元的文化风采。亚洲各国欢聚于此,互相交流,彼此接纳,这充分体现了和合的思想,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贯彻中道的基本方法

中道,又称中行,即儒家所说的中正之道,出自《孟子·尽心下》中的“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指的是进取、冒险的态度,“狷”指的是保守、谨慎的态度,两者虽然是一种对立的观点,但彼此牵制,互为补充。如果只偏重一方,过分强调一方的发展,就会打破平衡的状态。孟子对孔子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概括,认为不偏不狂即为中道。此外,《论语》中提到的“过犹不及”“泰而不骄”等思想均体现了儒家奉行的“适度”法则。《荀子·儒效》中讲到:“曷谓中?曰:礼义是也。”荀子认为中道即人道,人道即礼仪,只有规范礼仪,大家才能更有秩序的生活在一起。《中庸》通篇宣传了中庸之道,主张处理事情要把握适度原则,认为过犹不及。书中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意思是中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性,“诚从容中道,圣人也”(《礼记·中庸》),只有从容不迫地遵循中庸之道,方能成为圣人。这体现了一种中庸、和谐的思想。南宋朱熹认为:“所谓中道者,乃即事即物自有个恰好的道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答张敬夫》)中庸之道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确立之后,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政治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人们的行为准则有很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儒学与世界的关系时提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7],对于解决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间万物总是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也存在着正反两面,如果人们看待事物都采取绝对肯定或是绝对否定的态度,那么就会阻碍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在文化交流方面同样应该坚持中庸的态度,并育而不相害,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尊重,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就要求各个国家在弘扬本国文化和接受他国文化的过程中,找到其中的结合点,不偏不倚,使差异的双方形成一种平衡协调的关系,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统一体。中华文化强调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中道思想中蕴含的“适度”原则、“礼仪”制度和“和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有许多借鉴作用,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应贯彻中道的方法。

五、大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终实现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大同思想存在着相通的部分。儒家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最理想状态是实现大同社会,正如《礼记·礼运》中人们众所周知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段,详细论述了大同社会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其中包括资源共享和权力公有。在管理社会方面,应该选举有贤能的人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在人际交往方面,讲求信睦,诚信待人;在社会保障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以民为本,重民爱民;在社会分工方面,每个人根据自身不同的条件,如年龄、性别等条件,进行有差别的分工合作,担任相应的社会岗位;在社会治安方面,没有盗窃乱贼,也没有尔虞我诈,人们生活在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中。大同思想描绘了一种人们对于社会、政治和道德的美好憧憬。大同社会追求的这种和谐有序的社会运行秩序,是儒家奉行的修己安人、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管理目标的完美实现,同时也成为贯穿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8]这一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他认为这是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始终追求的理想目标。大同思想在当今世界的应用不仅局限在社会、政治和道德方面,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同样适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遭到迫害、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呈现加剧趋势,有限的资源不能满足人类不断增加的需求,这将加剧社会的动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追求的人类和平相处,倡导的人类共同进步是相互贯通的。“天下一家,彼此无异”(《晋书·刘弘传》),面对多样化的国际形势,以及各国在利益诉求、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差别与对立,这就要求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承“大同”的理念,各尽其责,将本国的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创造一个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未来。

六、结语

中华民族本身存在一种多元一体的结构,其中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支撑着这种结构的稳定性,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建立在共生、和合、中道、大同思想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体现,对人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因此,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相契合的部分,有利于增强本国人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有利于其他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解和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R/OL].(2015-10-13)[2019-10-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3/c_1116812159.htm.

[2]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4]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N/OL].人民日报,2012-12-05[2019-10-2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205/c1024-19805123.html.

[5]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621.

[6]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R/OL].(2017-01-18)[2019-10-28].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1/19/c_1120340081.htm.

[7]習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R/OL].(2014-09-24)[2019-10-2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25/c1024-25729181.html.

[8]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R/OL].(2017-12-02)[2019-10-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202/c64094-29681332.html.

作者简介:王韩(1996—),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中道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