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的余杭实践研究

2019-12-24 08:53徐坚励波许成杰
山西农经 2019年20期
关键词:人才

徐坚 励波 许成杰

摘 要:根据人才生态效应理论,将人才工作聚焦于人才生态环境的提升和改善,通过分析余杭人才生态环境建设现状、特色、做法及经验启示,进一步提出优化人才生态效果、促进人才集聚和创造力发展的措施,使人才队伍数量、质量不断提升,结构日趋优化,进而保证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才;生态效应;余杭实践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0-003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浙江省人口密集,自然资源不足,但社会经济却迅速发展,其最根本的依托是人才,人才成为了浙江省发展的第一生产力[1-3]。早在2003年,浙江省就提出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持续将“人才”放在全省发展的重点上。2017年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全省在工作导向上要强调“四个强省”的新优势,即“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尤其要突出“人才强省”。近年来,杭州余杭区不断拿出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案、新制度,努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持续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

1  余杭区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的主要做法

2017年以来,余杭区坚持实施“两大工程”和“两大计划”,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

1.1  坚持组织领导,以党政重才,推进人才工作落实

一是“树意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

二是“定规格”。实现了人才工作的最高标准,成立了以余杭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区人才工作。全区的重点平台、镇(街道)、区直单位均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单位党(工)委书记作为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形成行之有效的人才工作脉络。

三是“列清单”。聚焦余杭区人才资源短板,梳理问题清单,形成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在列出3张清单补齐短板后,采取跟踪督察落实绩效。

1.2  坚持制度完善,以政策惠才,满足人才迫切需求

一是出台“最优”人才新政。不再局限于以往与周边地区比拼奖励力度,而是紧紧围绕需求导向,瞄准“痛点”“堵点”,在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最关心的居留落户、教育医疗、人才住房、社会保障、创业资助、融资渠道、产业转化等体制机制环节提出针对性措施,精准施策,破解一批体制机制难题[4]。

二是整合“最简”政策体系。人才政策涉及部门众多、相关条款复杂,人才知晓率不高、兑现过于烦琐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积极梳理相关人才政策,形成了简明扼要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政策一览图,实现了从看得到到看得懂,最后到用得好。

1.3  坚持方法创新,以立体引才,增强人才吸引力

一是“合作共赢法”,强化市场中介引才。加强与市场中介合作,利用专业化、市场化的眼光帮助识别人才、看准人才,提高引才“精准度”。

二是“需求导向法”,强化企业主体引才。依托贝达药业、星月生物等高科技企业,大力建设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技术)中心,大力引进贴合企业科研需求实际的高层次人才。

三是“朋友圈荐才法”,强化人才互荐引才。制定出台引才奖励办法,成立“海创园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等人才联谊机构,建立海外引才联络站、海外引才驿站,聘请海外人才工作顾问,努力将高层次人才之间的人脉资源转变为余杭的人才资源[5]。

1.4  坚持激励评价,以绩效励才,促进人才发挥作用

一是坚持“以用为本”原则,逐渐从追求人才数量向重视人才质量转变。摒弃传统的静态评价机制,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项目实施全程绩效评价,改变了以往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

二是在人才评价体系中,注重将评价结果运用到确定人才等级的各个环节中。对综合绩效较好的人才项目加大扶持力度,针对“四处走穴”、不真心创业的“人才”建立退出机制,有效地破解了以往人才“捡到篮里就是菜”“一评定终身”“拿补助混日子”和“能进不能出”等难题。

1.5  坚持成长促进,以产业聚才,形成产业和人才互補互动

一是以五大重点平台为基础,当好人才工作支撑点。充分发挥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临平新城、良渚新城、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五大平台的人才引领作用,打造前沿的产业链。

二是以创新载体为旗帜,形成人才集聚中轴线。承接之江实验室和阿里达摩院落户,全力谋划南湖创新小镇,中国(杭州)国际名校、名院、名企联合研究院等重大载体。启动推进浙大校友企业总部园、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阿里巴巴“五新”基地,率先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小镇。

三是以系列小镇为特色,提升余杭人才影响面。通过推进人工智能小镇、梦想小镇、艺尚小镇和梦栖小镇等各类“特色小镇”,找准产业定位,让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都能在余杭区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定位的创新创业舞台。

1.6  坚持服务优化,以一流的软硬环境留住人才

一是健全人才政策服务体系。发布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政策“双十条”,分别形成保障类、就业类、创业类3个生态圈。

二是强化创新要素对接。搭建人才、资本、名企对接平台,推动人才与资本、资源与智慧的联系与对接,深度拓宽人才项目投融资、成果转化的合作渠道,注重发挥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的磁极效应,加快集聚创业资本,为人才项目产业化落地、市场化拓展打开空间。

三是构建全程式创新产业链。在省级梦想基金基础上,建立“政府基金+子基金+社会资本”模式的人才项目扶持基金,采取“资助+期权+激励”的运作模式,实现人才项目政府投入资金的循环使用。打造从“种子仓、孵化器、加速器到产业化基地”的全程式创新产业链。

四是做优人才服务保障。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让数据多跑路,让人才少(不)跑腿”。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积极解决创新人才就医、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

2  余杭区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的主要成效

余杭区坚持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突出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扩大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先发优势。截至2019年4月份,全区累计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3 500余名,“国家级”143名、“省级”199名。

2.1  建立了践行党管人才的“余杭示范”

一是形成了良性的人才工作格局。成功塑造了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调整完善了人才领导小组架构,将全区所有区直单位、镇街平台的工作人员纳入“最全”人才工作体系。

二是实现了政府统筹谋划整体发力。建立了区直单位、镇街平台党(工)委书记人才工作述职评议机制,连续9年评为浙江省人才工作优秀单位,全年人才专项经费投入比“十二五”期末增长了26%,党管人才统筹谋划合力不断增强。

三是优化了产业人才的环境布局。出台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行动计划,形成了数字经济、健康、时尚、节能环保等产业空间布局,逐步迈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成了浙江省首个集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四位一体”综合保护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平台。

2.2  打造了建设人才平台的“余杭样板”

一是“2+X”载体持续开启创新引擎。之江实验室、南湖达摩小镇两大科研重器的引领作用不断显现,带动了南湖科学中心规划建设。服务保障阿里巴巴办公室(亲橙办)作用越来越大,浙大校友企业总部园、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阿里全球总部(北院)等项目稳步推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特色小镇数量位居浙江省前列。

二是公共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科技研发“全覆盖”,建成了省级以上各领域实验室、研究(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296家,极大地提高了余杭区科研创新氛围。

三是链式传动生态系统构建全面推进。建立了浙江省首个“四位一体”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中心,设立了浙江股权交易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板服务中心,发出了全国首张电商电子营业执照。

2.3  走出了集聚高端人才的“余杭路子”

一是开创了人才工作国际化的发展新格局。成功创建了市级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率先出台了人才国际化实施意见,构建了欧美七大城市海外人才驿站,“余您携手杭向未来”人才活动品牌走向了世界。

二是完善了市场主导的人才引育体系。建立了人才认定培养市场评价机制,人才总量突破30万,累计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3 400余名,“国千”137名,自主培养的“省千”新增量超越了除杭州外的所有地级市。

三是健全了海内外人才项目的培育机制。实现了人才项目市场化培育全覆盖,建立了超100亿元“政府基金+子基金+社会资本”人才项目扶持基金。同时,在海高会、高促会、新生代企业家协会等人才协会以及浙江省人工智能发展专家委员会的带动下,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2.4  构建了深化校地合作战略的“余杭模式”

一是校地合作创新加速推进。扩大高校合作“朋友圈”,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15所高校成立校地合作联盟。出台了校地合作十大政策,成立了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专家服务队。

二是高校人才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创新园,并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共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进一步发挥人才联盟效应,成功将百余名清华、北大等全球百强名校毕业生聘为党政人才、“双十”政府雇员(全国首创)。2018年新引进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2.71万名,增长了16%。

三是政校企创新平台共赢发展。借助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浙理工时尚学院、阿里湖畔大学等相继落户的契机,建成了浙江高校产学研余杭联盟东部中心,顺利推动浙工大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院等区级高校重点项目落地,促成了幾百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开展合作。

2.5  塑造了优化人才生态环境的“余杭形象”

一是最优人才服务政策逐步落实。设立了人才服务专窗,推进了“综合自助服务机+杭州办事APP”全时段服务,“移动办事之区”建设成效明显。提高了人才购(租)房补贴标准,基本实现了新进本科以上享有生活安家补贴、研究生以上享有人才公寓的目标。

二是人才生态影响力越来越大。率先成功编制全国首个区级人才发展蓝皮书,建成首个“时尚匠心”人才公园,首创人才“全流程刷脸就医”。选树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丁列明、西湖友谊奖露丝·玛丽等人才典型,“余杭人才旺驱动百业兴”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校地合作朋友圈扩容”等宣传题材在省内外知名媒体大量报道。

三是人才服务模式创新引领潮流。建立了区领导联系人才机制,开通了走企访才“亲清直通车”,为人才项目产业化落地、市场化拓展打开了空间。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成功将部分人才发展为中共党员。

3  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的余杭经验及实践启示

人才是发展最大的优势、最响的品牌、最强的动能。创新并非凭空而来,需要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支撑。在这个创新生态系统中,人才则是“基石”。

3.1  创新完善人才政策,发挥磁吸效应

一是全方位完善相关人才政策。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与上级人才政策,着眼人才最迫切的需要,完善落实涉及各方面的人才新政,深入实施各层次引才工程,使人才年龄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倍增,同时加大对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人才的政策激励。

二是深挖名院名校人才资源。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域试点,不断尝试新的引才用才模式。发达地区可以结合地方区位优势,与国内一流高校及国外QS排名前100的名校等开展“双向对接”活动,加强与海内外名校名院的合作,深入推进人才国际化工程。

三是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引才用才观念,通过柔性方式推进各类人才引进、交流,提升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水平。

3.2  强化建设人才工程,发挥乘数效应

一是增强创新平台引擎带动作用。结合区域发展特色,打造高级别核心创新创业平台,激发相关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政产学研之间的“种子仓—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创新链条,以点带面盘活创新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区建设。以人才国际化为导向,纵深推进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建设,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开展与海外引才顾问的合作交流,持续拓展海外招才渠道,着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

三是谋划多园共建的产业布局。多点布局人力资源产业园,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深化校地合作战略,划定专门区域和项目,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园,打造一条龙的“全循环”人才生态系统。

3.3  健全稳固人才体系,发挥群落效应

一是加大基礎人才引育强度。要切实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对党政专业人才和民生基础人才的重视,引育不同类型的人才群体形成合理完备的人才群落结构,发挥人才体系群落效应中的异形互补作用。

二是打造完整的人才生态链。要在高层次人才和社会基础人才中间设立良好的互通交流渠道,保证人才生态系统的动态结构性平衡,同时合理调配区域内高层次人才和民生基础人才的比例。

三是把握好人才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要结合区域经济实力和社会治理程度,把握好人才招引与区域人才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核心、第三方力量为支持的人才服务工作格局,打造专业化的人才服务队伍,提高区域人才生态承载力的上限。

3.4  引导维护人才运行,发挥耦合效应

一是构筑链式传动生态系统。推进优秀名企与创新项目对接,完善“人才+创新+产业+资金+政策”链条式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二是健全创业创新支持体系。要让人才从繁文缛节中摆脱出来,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从无穷报表和审批表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身于实际工作中去。在有关创新创业的相关事项上,进行全方位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一窗受理联办、服务代办、在线申请等机制,建立支撑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

三是提升人才工作大格局。完善人才工作规划,落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探索拓宽人才工作市场化路径。强化行业部门、抓行业人才队伍职责,充分发挥人才协会、中介机构、创投机构的主体力量,形成上下齐抓共管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沈邦仪.关于人才生态学的几个基本概念[J].人才开发,2003(12):22-23.

[2]王顺.我国城市人才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3):148-151.

[3]黄梅,吴国蔚.人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62-65.

[4]邱安昌,王素洁.东北人才生态环境及评估研究[J].东疆学刊,2008(7):84-89.

[5]商华,王苏懿.价值链视角下企业人才生态系统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1):153-160.

猜你喜欢
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一共几个人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创新研究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创新研究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李世民“不借才于异代”
人才
智珠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