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学校内教育生态实证分析

2019-12-24 08:56夏娜
青年时代 2019年33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实证分析

夏娜

摘 要: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对乡村中学校内教育生态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发现,乡村中学教育生态总体上尚可,但也存在四个方面的教育生态危机,即乡村中学教育文化生态危机、场域生态危机、主体生态危机和课程生态危机。

关键词:乡村中学;教育生态;实证分析

为切实了解乡村中学校内教育生态的现实情况,笔者运用德尔菲法设计调查问卷,用Alpha信度系数法检验信度,α信度系数为0.83。课题以湖南常宁市田尾中学、蓬塘中学、第六中学等三所乡村中学(三所中学均为初中)为问卷调查范围,每所学校每个年级抽样调查50名在校生,另随机发放了30份,共发放问卷480份,收回问卷463份,收回率96.45%,其中有效问卷452份,有效率97.62%。同时,笔者想办法与常宁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工作人员对乡村中学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还翻阅了相关资料。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认为乡村中学教育生态总体上尚可,但也存在四个方面的教育生态危机,即乡村中学教育文化生态危机、场域生态危机、主体生态危机和课程生态危机。

一、学校文化生态危机

“乡风”失忆于乡村学校文化。在工业文明作用下,乡村学校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伴生于工业文明的市场经济,催生的以金钱为尺度的拜金主义迅速渗透到乡村里的田间地头。在市场经济深入渗透的背景下,乡村所独有传统文化内涵在经济主导之下曾一度被不着痕迹地隐匿了。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乡村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正在被边缘化(见图1),乡风习俗特别是当地民歌、民间曲艺、民间故事正逐步从乡村学校消失(见图2、图3)。

演唱民间曲艺?

“乡愁”失忆于中学教育生态。乡村教育的独特性正在丧失,逐渐沦为城镇文明的教育附属品,许多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更多的是以城市为样板,不少教材里面宣扬出了城市的优越与乡村的劣势之间的反差。近40年来,人们由乡村向城市大迁徙、大潮汐,乡民们像一批批候鸟,为生活计、为金钱计来去匆匆,留住了老人、留下了孩子(见图4),乡村家园、乡愁情愫也就愈来愈远。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代、第三代农家子弟中一些学习成绩一般的,似乎是为了追赶父辈的脚步而尽快完成九年义务,好出去打工挣钱;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大多为了“鲤鱼跃‘农门”,追上城市的步伐,到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去(见图5、图3.6)。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乡村学校到底牵住了多少乡愁,留下了多少依恋。乡村教育生态正在碎片化,乡村学校早已开始了“千校一面”建设。乡村人文内涵生态文化互动的先天缺少、人文养分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疯狂”影响之下,乡村学子正在不自觉的“千生一格”标准化为向城市进发而“奋勇”读书,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

二、学校场域生态危机

自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全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数量每年快速减少。自2001年起,全国乡村数量变化很大(详见表1、表2),其主要是通过撤销、兼并、村改居、整村拆迁等方式进行的。2016年全国城镇化率57.35%,比2001年上升了19.26个百分点(详见表3)。

自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乡校萎缩已经成为乡村中小学教育的场域生态危机。以湖南为例,湖南省是中小学撤并率较高的省份之一,2001年至2013年,全省小学数量从29340所减少到9270所,撤并率高达63.11%,居全国第七位(数据来源:湖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湖南省政府关于全省义务教育情况的报告”)。“小学阶段,2012年农村学校数为6836所,比10年前减少2/3以上;初中阶段,2012年农村学校数为1622所,比10年前减少了近1/3。布局调整前‘一村一校的局面被完全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几村一校,许多地方‘成果更为突出,甚至出现了一乡(镇)仅有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1]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学校逐步消失或被撤并,将进一步加剧乡村文化的衰落,反之乡村文化的衰落必会严重影响学校文化生态。以田尾中学为例,2001年在校生人数813人,2017年在校生人数504人。在湖南乡村,像田尾中学这样的乡村中学绝不是个案,在校生人數的急剧减少,学校场域生态危机已经到了严重的边缘。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生态必将迎来春天般的温暖。

三、学校主体生态危机

乡村中学教育主体生态危机,主要体现在“乡亲弱化”,这一主体生态危机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生态平衡。何谓“乡亲的弱化”?它主要是指乡村留守孩子在成长、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父母关爱的缺位、亲戚关心的缺失和同伴关注的缺少而产生亲情关爱疏离、减弱的特殊现象。

一是父母关爱的缺失。人民网报道了一份“湖南省邵阳县黄荆乡‘失母儿童群体调查”,其中有一段话让人心底冰凉:“青山完小是‘失母儿童最多的学校,校长刘向阳告诉记者,他们学校2010年合并附近几所村小学,400多学生来自7个村,其中78%是留守儿童。全乡131名‘失母儿童中,他们学校占了83人。” [2]后续有跟进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是一种状态度过初中生活。2017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 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16 934万人,比上年增加50万人,增长0.3%。……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 585万人,比上年减少157万人,下降1.1%。”[3]为了全家人的生活、儿女的教育,大多数乡村父母,成为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也成为了留守子女教育的缺席者。

二是亲戚关心的缺位。由于父母在外务工(见图7),长期不在家,亲戚们来往相对会减少很多,甚至很多农村亲戚本身也在外务工。长时间的亲人、亲戚的别离更是让孩子不堪承受孤独与痛苦的回忆,寒暑假偶尔来到父母务工的城市,肤浅的城市生活体验、网络游戏及又一次别离让农村孩子总有独在异乡之感。

三是同伴关注的缺少。乡村同伴,很多的时候是孩子们乡村生活中快乐和痛苦的重要分享对象,也是孩子们学生生涯中快乐的美好回忆。在一同上学的乡村路上有伙伴们的歌声、嬉戏和打闹。但是今天,水泥路已经取代了过去上学时的泥巴路,校车和摩托车成为孩子们上学的主要工具,在路上不再有伙伴们的嬉戏、打闹和争吵,早已不自觉地把彼此之间的那份疏远和陌生带入了校园。在笔者工作的乡村中学校园,孤独离群的身影随处可见。

四、学校课程生态危机

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污染乡村中学课堂生态的不仅有应试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也有教育系统内部深层次的功利思想推力。总体而言,当前乡村中学的课堂出现的生态危机,集中表现为乡土性缺失。

一是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促使乡土性缺失。应试教育在今天的乡村中学教育中还大有市场,它对课堂教育生态的破坏性是直接的、明显的。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课堂生态中(见图8),本土历史文化已经被“去化”,乡土情结、乡风乡俗几乎消失殆尽,似乎课程只为“中考”“高考”而设,似乎学生也只为考试而学。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仍然稳固,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功利性明显,人情味自然也明显在淡化,以致某些教师慨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讲感情”“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不知道感恩,他们总认为‘好成绩是自己该得的”。实际上,学生对教师也有类似的看法。

二是教育改革的功利思想,促使乡土性缺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功利思想早已渗透到教育系统中的方方面面。教育改革的功利思想在当代显而易见,这里面有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因素的影响,也有市场经济的实用主义影响。在考试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几乎都在追求简单、实用,其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十分突出,一方面,在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式的课程教学;另一方面,也在认认真真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素质教育的检查评估。功利主义影响下的课堂表面上轰轰烈烈,甚至自主学习、探究教学、问题导向等方法都用上了,每当考试指挥棒一挥,这些方法都自觉变成了形式主义。在這一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乡土文化、乡土文明、乡土风情要占有一席之地,几乎如同痴人说梦(见图9)。

参考文献:

[1]张黎.学校消失给村庄带来的变化[N].学习时报,2015-1-12(009).

[2]黄荆.湖南邵阳失母儿童群体:母亲出走不仅因贫困——湖南省邵阳县黄荆乡“失母儿童”群体调查[N].人民网,2015-08-09[2019-10-30].http://edu.people.com.cn/n/2015/0809/c1053-27432175.html

[3]国家统计局.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OL].(2017-04-28)[2019-10-30].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4/t20170428_1489334.html.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实证分析
以文化人 品格提升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以生态管理评价方略推进教育和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