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畴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意义

2019-12-25 22:22梅青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西畴攻坚群众

梅青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文山 663099)

西畴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中,其是石漠化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是一个曾被澳大利亚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但就在这种艰难环境中,却孕育了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生动缩影的“西畴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强大的精神价值,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梦想的伟大进程中具有强烈的精神感染力和时代号召力,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助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 西畴精神的形成脉络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集“老、少、边、穷、山”为一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石漠化程度深,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基础设施滞后。裸露和半裸露的岩溶面积达1 135km2,占全县总国土面积1 506km2的75.4%。“七分石头三分地,缺土又缺水”是对西畴自然生态环境最准确的概括,“三分土地七分石,养牛无用只用手”成为主要特征。曾经有一位澳大利亚岩溶专家1987年来到西畴考察时断定:“这里基本丧失了人类生存的条件。”

面对荒凉闭塞的生存环境,艰险难行的弯弯山路,落后贫困的生产生活,倔强的西畴人西畴人民不埋怨、不悲观、不畏缩,经过认真地思考后认为:不干不行,不干没有出路。他们勇敢地向大山宣战、同石漠抗争、向贫困叫板,全县上下轰轰烈烈开展了向石头要田地、搬开石头种粮食的劳动场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于是,干部群众吼出了一句句不向困难低头、铁骨铮铮的时代强音:“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铸就了具有鲜明边疆少数民族色彩的西畴精神。西畴人民将西畴精神当作改变生存环境的强大精神支柱,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西畴县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民族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安定有序。

在体现西畴精神的先进典型中,对人们心灵触动最深的是谢成芬 (身患癌症,仍然带领乡亲走致富之路)、张仁贵(一家人用两年时间修长达 2.2km的进村公路)、陆会芳(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的全国人大女性代表)等,云南省委和政府充分挖掘、总结提炼,将饱含着西畴人民的社会主体意识及其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定义为“西畴精神”,给予了极其崇高的评价,要求在全省上下进行推广,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进行巡回宣讲,形成强烈反响。

2 西畴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全国各地脱贫攻坚进入最后攻坚关键阶段,越是关键时候,越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重读、重解、重用“西畴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让“西畴精神”在新时代闪烁出耀眼光芒。

2.1 西畴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精神

“西畴精神”具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幸福生活是靠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是一致的。一代代的西畴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精神面貌和昂扬的精神状态,他们不等、不靠、不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矢志努力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村民小组长候寿高,2006年带领村里仅剩的4户人家,花了6年时间,就是凭着钢钎、铁锤等这些简陋的生产工具,在“猴爬岩”险峻地段上硬是刨出了一条5km进村路,被他们自己亲切地称为:这条路“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来”,时人称其“当代愚公”。肖家塘只是一个缩影,这样的“愚公”其实整个西畴县都有:女党员谢成芬,身患乳腺癌,不惧病痛折磨,带领群众苦干近3年,硬化全长8 km的水泥路;董马乡的张仁贵,家里面4口人其中3人有残疾,全家老小齐上阵,花了两年时间,硬是在石头山上一点点“抠”出了2.2km山路……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奋斗者之歌。

2.2 西畴精神就是崇尚实干精神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西畴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干”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横幅标语在西畴的城乡大地随处可见。这生动形象的表述,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在西畴的山山岭岭深深印刻,在西畴人民生生不息的血脉中深深融入,最后都落实在“敢叫石漠变绿洲,敢叫穷乡换新颜”的行动上。西畴县广大干部群众在近30年的时间中,始终弘扬苦干实干、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不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障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脱贫攻坚不断取得胜利。

2.3 西畴精神就是开拓创新精神

“西畴精神”不是不顾实际、盲目瞎干,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西畴人民在向大山、向贫困、向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中,不甘贫穷、不甘落后,想在前、干在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探索、敢为人先,从炸石造地转向综合整治、植树造林,从修路保通转向路面硬化、提档升级,从传统耕作方式转向学科技、用科技,实现“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六子登科”为代表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以“四轮驱动”为代表的道路硬化经验、以“三宜”为代表的新村建设方式、以“精准滴灌”为代表的脱贫攻坚路径、以“119”为代表的基层党建载体,这些创的模式、经验、方式、路径、载体,充分体现了西畴人民的勇于开拓创新精神。

2.4 西畴精神就是担当作为精神

西畴精神诞生的过程,其实就是西畴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表率的过程。正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动下,西畴县脱贫攻坚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非凡成就。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依靠群众集体力量才能推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只有动员、组织群众,才能形成激发首创精神和集体力量,动员组织群众的重任就落在各级党员干部的身上。在西畴县脱贫攻坚过程中,广大党员切实履职尽责、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上率下,带领西畴县广大群众不畏艰难险阻、战胜各种困难,推动西畴县各项事业取得巨大进步。

3 西畴精神的实践意义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地区,也需要有一种精神。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时期,更需要一种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精神。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西畴精神已成为团结群众、激励斗志、动员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为改变穷山恶水面貌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

3.1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西畴县党政领导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抓实干、履职尽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凝聚了群众力量。一大批党员领导干部如:原县委书记郑清宽和王发龙亲自到田间帮农民犁地插秧,原县长刘华荣退休后仍奔忙在公路建设第一线,原县政协副主席王廷位带领群众炸石造地,身患乳腺癌村小组长谢成芳仍带领村民修路致富,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率先垂范、苦干实干,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凝聚强大向心力和感召力,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

3.2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要想毕其全功、取得成效,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目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了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人为拔高期望值、不改传统生产生活陋习等不良倾向,各级政府部门在工作中要加强思想引导,发动先进群众示范带动后进群众,要重视选好用好群众身边的致富带头人、脱贫户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和“致富史”,唱响脱贫攻坚主旋律,形成示范效应。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脱贫观念,摒弃传统生产生活陋习,主动参与脱贫项目,主动谋划脱贫产业。

3.3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精神激励鼓励作用

习总书记曾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贫先扶志,应当下大力气在消除精神贫困上狠下功夫,以“西畴精神”为典型,加强扶志教育,对甘心当贫困户、想当贫困户的要适时给予心灵鞭打,大力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现、总结、推广、宣传一批扶贫、脱贫典型人物事迹,营造“扶贫贵在立志”的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对推动云南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乃至全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畴精神的本质在于实干,我们弘扬西畴精神,既要“放开嗓子喊”,又要“甩开膀子干”,大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大力激发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信心和决心,不断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勇于奋斗,为实现脱贫摘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昂扬斗志,汇聚起各族群众的磅礴精神伟力,激励人民在新时代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敢为人先、奋发作为。

猜你喜欢
西畴攻坚群众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西畴之秋(外一首)
多让群众咧嘴笑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