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至关重要
——访问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医院院长许予明教授

2019-12-25 08:28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32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脑血管病阿司匹林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潘 锋

“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日前在北京举行。大会主席、中国卒中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说,五年来中国卒中学会发展了数十个分会,会员超过10 000人,组织编写了《中国脑血管疾病临床管理指南》,开发了脑血管病人工智能和影像诊断系统,提出的“脑心同治”理念正在逐步得到实现。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分会主任委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医院院长许予明教授在题为“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争议与实践”的报告中强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至关重要,可有效降低发病率,科学规范应用阿司匹林仍是一级预防重要举措。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研究结论不一致

许予明教授说,中国是卒中大国,卒中所带来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中国人群总体的终身卒中风险和男性卒中风险分别高达39.3%和41.1%,均居全球首位。2016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显示,全球1370 万人新发生卒中,中国占40%为55 万人;全球550 万人因卒中死亡,其中中国占1/3 为179 万人。过去的40 年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控,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践行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降低了一半。2016 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表了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CVD)的一级预防推荐声明,推荐对于50 岁到59 岁人群,如果10 年CVD 风险超过10%且出血风险不高,预期寿命10 年以上且愿意每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至少10 年,建议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CVD 和结直肠癌(CRC)的一级预防。

许予明教授做学术报告

许予明教授介绍,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已得到多个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1988 年发表的英国BMD 研究,平均随访5.8 年,结果显示阿司匹林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增加胃溃疡发生,非颅内出血事件、卒中或心肌梗死相关死亡无差异。1989 年美国PHS研究显示,阿司匹林组首次心梗风险下降44%,但卒中风险阿司匹林组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阿司匹林组增加出血事件风险,并不能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1998年HOT 研究入组了来自26 个国家的18 790 例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8 年,结果发现,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显著降低15%,同时,使患者心肌梗死风险显著下降36%,但不能降低卒中风险,阿司匹林组增加非致死性严重出血事件以及少量出血事件。

1998 年发表的英国TPT 研究,平均随访6.4 年,结果阿司匹林组总的缺血性心脏病风险下降20%,但是卒中无获益。2001 年意大利PPP 研究,平均随访3.6 年,结果阿司匹林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降低23%,心脑血管死亡降低43%。2003 年包含5 项临床试验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荟萃分析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以使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下降32%,主要血管事件下降15%。

许予明教授说,尽管全球超过30 个国家批准和地区批准阿司匹林可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但近年来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争议不断。2018 年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 的ASCEND 研 究、ARRIVE 研究、ASPREE 研究结果,均不支持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阿司匹林是否“走下神坛”的争议声再起。

2005 年美国WHS 研究显示,阿司匹林降低健康女性首次卒中风险,同时增加出血事件。2008 年日本JPAD 研究纳入了2539 例无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平均随访4.4 年,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不能降低2 型糖尿病血管事件发生。2009 年国际抗栓试验联盟对6 个一级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共纳入95 000 例患者,结论是阿司匹林可降低主要冠脉事件、所有的严重血管事件发生率,但不能降低卒中发生率。2010 年发表的“英国阿司匹林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试验”(AAA),平均随访8.2年,结果显示主要终点事件无统计学差异,阿司匹林对卒中无获益,阿司匹林并不显著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

2011 年纳入9 项临床试验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荟萃分析发现,阿司匹林全面降低CVD 事件风险,心肌梗死下降17%、缺血性脑卒中下降14%、主要心血管事件下降12%、全因死亡下降6%。但同时增加各种出血风险,如出血性卒中、消化道出血等,出血事件可能抵消阿司匹林的获益。2014 年日本发布JPPP 研究结果,该研究虽然显示出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上可带来极大获益,使患者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风险显著下降47%,TIA 风险显著下降43%,但同时阿司匹林显著增加胃肠道不适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出血事件抵消了获益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2018 年平均随访5 年的ARRIVE 研究完成,结果阿司匹林未显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风险。阿司匹林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多为轻微事件,在临床上可防可控。2018 年ASPREE 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显著增加严重出血事件、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2018 年英国ASCEND 试验研究结果发布,该研究共入组15 480 例糖尿病患者,平均随访7.4 年。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严重血管事件12%,但也显著增加出血风险,其中大部分为消化道出血。

充分评估阿司匹林使用风险

许予明教授强调,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至关重要,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

《2015 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指出,减少脑血管病经济负担的最佳途径是预防,特别应强调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和减少卒中发生。《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管理指南》(简称“新指南”)认为,减少脑血管病危害的最有效方法是,大力加强和重视疾病发生前的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努力减少卒中等脑血管病发生。因此,聚焦卒中主要可控危险因素,积极做好一级预防对减少脑血管病危害意义重大。

一项对2013 年全球疾病负担的系统研究,分析了188 个国家卒中负担及其危险因素,结果显示,高血压在卒中危险因素排行榜中高居第一位,中国73%的卒中负担与高血压相关。中国50 万人群研究显示,随着血压升高卒中风险显著增加。收缩压120 mmHg 至180 mmHg 范围时,收缩压水平每升高10 mmHg,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30%,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68%。新指南推荐应重视血压等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新指南建议常规进行人群血压筛查,并对高血压给予适当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对于高血压前期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血压复查和高血压相关健康体检。

对于在临床上应该如何正确使用阿司匹林,许予明教授认为,首先要充分评估获益与风险,使用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评估工具,识别卒中高风险人群和可能从干预治疗中获益的人群,对高危个体要充分考虑出血风险。第二要严格遵循指南及指导规范。《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2015 版》推荐,对于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即10年心脑血管病发生率超过10%,推荐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包括但不限于卒中;对于卒中低危人群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作为卒中一级预防用药。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可考虑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首次卒中发生,但并不适用于严重的肾病患者。2019 年《ACC/AHA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 推荐,对于有较高ASCVD 风险但出血风险不高的40 岁到70 岁人群,可考虑每天口服75 mg 至100 mg 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ASCVD 的一级预防;对于年龄70 岁以上的成年人,小剂量阿司匹林不应常规用于ASCVD 一级预防;对于出血风险增加的成年人,无论年龄多大,小剂量阿司匹林都不应用于一级预防。

“科学规范使用阿司匹林仍是一级预防重要举措,使用阿司匹林前应充分评估10 年ASCVD 发生风险和出血风险,权衡利弊,个体化选择。”许予明教授说。

降脂治疗可带来临床获益

许予明教授说,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病重要的发病机制,也是明确的可控危险因素之一。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65%存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发展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后堵塞远端或原位血管形成血栓栓塞,导致缺血性卒中。血脂异常与缺血性卒中关系密切,KADOORIE 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亚太组织合作研究项目发现,总胆固醇每升高1 mmol/L,卒中发生风险可增加25%。哥本哈根城市前瞻性心脏队列研究发现,三酰甘油每升高1 mmol/L,卒中发生风险可增加15%。中位随访9 年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显示,血浆LDL-C 水平与缺血性卒中风险呈正相关,LDL-C 每升高1 mmol/L,卒中发生风险增加17%;他汀治疗显著降低LDL-C 水平,有效预防卒中和心血管疾病。因此,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应高度重视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许予明教授说,血脂管理目前已成为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之一,多项国内外指南都对降脂治疗做了明确推荐,包括2013 年 美 国 心 脏 学 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发布的血脂指 南,2014 年AHA/ASA 卒 中 和TIA 二 级 预 防 指 南,2014 年 中 国缺血性卒中和TIA 二级预防指南,2016 年ESC/EAS 血 脂 指 南,2016 年中国血脂指南和2017 年加拿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等。近年来,随着循证证据的不断丰富,指南也在不断更新。

2018 年AHA/ACC 发 布 最 新版胆固醇管理指南(简称“2018 胆固醇指南”),这是时隔5 年,AHA/ACC 再次发布胆固醇管理指南。2018 胆固醇指南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强调了高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密切相关,二是肯定了LDL-C 降低带来的临床获益,三是再次肯定了他汀在调脂治疗中的一线基石地位,非他汀类药物可作为重要补充。

2018 胆固醇指南聚焦ASCVD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人群并做出重大更新,推荐ASCVD 一级预防人群包括,严重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LDL-C 水平在1.7 mmol/L 至4.8 mmol/L 的 患 者等。ASCVD 推荐的二级预防人群是临床ASCVD,包括ACS、心肌梗死病史、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冠脉或其他动脉血运重建、卒中、TIA、外周动脉疾病等。2018 胆固醇指南对“极高风险ASCVD”患者群给出了明确定义,极高风险ASCVD 是指有多个严重ASCVD事件史,或1 次严重ASCVD 事件史合并多个高危风险因素。其中严重ASCVD 事件是指近期ACS、之前有MI 病史、缺血性卒中病史、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等;高危风险因素是指年龄65 岁以上,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

他汀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许予明教授说,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占用稳固地位,得益于其强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SPARCL 研究是目前唯一针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该试验证实高强度他汀治疗一年即可降低卒中复发,高强度他汀治疗5 年,可显著降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其中包括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卒中风险下降16%,卒中或TIA 风险下降23%,任何冠脉事件如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心脏骤停后复苏、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不稳定心绞痛、需急诊住院的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在内的任何冠脉事件风险下降42%;非致死性心梗下降49%。

CTT 荟萃分析证实,高强度他汀治疗可带来更多心脑血管获益。CTT 荟萃分析入选5 项高强度他汀对比中等强度他汀治疗研究,共计39 612 例患者,中位随访5.1年。结果显示,对比中等强度他汀,高强度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主要血管事件风险15%,冠脉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下降13%,冠脉血运重建风险下降19%,缺血性卒中风险下降16%。2018 胆固醇指南强调除生活方式干预和他汀治疗外,还对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剂量及LDL-C 控制目标进行了推荐。针对一级预防人群推荐是,建议针对每个年龄组评估ASCVD风险,强调依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年龄40 岁到75 岁人群,如果LDL-C 大于190 mg/dL,推荐使用高强度他汀,目标是LDL-C 水平降低超过50%,LDL-C 水平降至100 mg/dL 以 下。糖 尿 病 患 者LDL-C 大于70 mg/dL,推荐使用中强度他汀,目标是LDL-C 水平降低超过30%。高风险人群当LDL-C 大于70 mg/dL 时,推荐使用高强度他汀,目标是LDL-C 水平降低超过50%,中等风险人群LDL-C 大于70 mg/dL,推荐使用中强度他汀。

针对二级预防人群推荐是,18 岁以上的不同ASCVD 患者,无论是极高危还是所有其他ASCVD,均推荐使用高强度他汀,控制目标为LDL-C 水平降低超过50%,其中极高危者还应将LDL-C水平控制在小于70 mg/dL。75 岁以下的ASCVD,LDL-C 水平降低因超过50%;极高危者如果LDLC 水平控制仍高于70 mg/dL,还应加用非他汀降至更低水平。

此外,2019ACC/AHA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提出了CVD 预防七大要素,包括吸烟、高血压、胆固醇、运动、服用阿司匹林、2 型糖尿病、饮食。2018 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指出,院内即应开展卒中二级预防。中国指南关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剂量推荐,与2018 胆固醇指南保持一致。许予明教授最后强调,2018胆固醇指南聚焦ASCVD 防治,再次肯定了他汀类药物的一线基石地位,同时,非他汀类药物可作为降脂治疗的重要补充,为包括缺血性卒中在内的ASCVD 规范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专家简介

许予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医院院长。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卒中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病脑血管病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