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医学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2019-12-25 08:28陈晓峰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32期
关键词:双心变异性心功能

陈晓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2]。目前资料显示[3-4],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除了不良生活方式以外,还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情绪等长时间作用有关。慢性心力衰竭属于高发性心血管疾病,也是很多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因心肌病、心肌梗死、炎性反应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心脏结构、功能性改变,造成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求,发生身体多个器官、系统功能障碍。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率的不断升高,对于健康人群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也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5-8]。很多资料显示[9-10],绝大部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此种不良情绪长期存在,不仅影响患者病情康复和治疗依从性,同时对于周围的家属、朋友、同事及病友均有一定程度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患者预后水平。双心医学模式是在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心理特点给予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双心医学模式干预患者后,是否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和临床治疗有明显效果,成为本研究的重点课题。笔者通过分析12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对双心医学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重症医学科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12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纸片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医学模式)56 例,男31 例,女25 例;年龄分布:<40 岁6 例,40~<50 岁18 例,50~<60 岁18 例,60~<70 岁12 例,≥70 岁2 例;平均体重指数(BMI)(21.40±3.34)kg/m2;发病原因:高血压病21 例,冠心病26 例,心脏瓣膜病9 例;婚姻状态:已婚47 例,未婚6 例,离异或者丧偶3 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9 例,初中、中专11 例,高中14 例,大专6 例,本科及以上6 例;职业类别:农民16 例,工人23 例,服务人员10 例,公务人员7 例。观察组(双心医学模式)64 例,男34 例,女30 例;年龄分布:<40 岁8 例,40~<50 岁21 例,50~<60 岁22 例,60~<70 岁12 例,≥70 岁1 例;平均BMI(22.40±4.06)kg/m2;发病原因:高血压病23 例,冠心病25 例,心脏瓣膜病16 例;婚姻状态:已婚55 例,未婚8 例,离异或者丧偶者1 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1 例,初中、中专12 例,高中13 例,大专12 例,本科及以上6 例;职业类别:农民18 例,工人25 例,服务人员12 例,公务人员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11]中诊断标准,结合临床各项检查结果,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②心功能分级Ⅲ~Ⅳ级;③可以正常进行语言交流。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障碍;②精神类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③严重的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者;④中途失访或者退出者。本研究在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11]中的要求进行治疗和护理,患者进入医院后保持卧床休息,针对性地吸氧和进行心电监护,建立起静脉通道,做好18 导联心电图检查,遵照医嘱完成血常规、凝血四项、心肌酶谱、动脉血气分析检查。

1.2.2 观察组 采用双心医学模式进行干预,①针对性心理干预:选择科室内具备心理学和治疗方面专业的“双心”医师及相关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分析,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干预。耐心地听取患者的叙述,给予主动性的提示和启发,促使患者真正认识到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变化和情绪反应的相关性,获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脱离不良的心理情绪,对其焦虑、抑郁情绪进行疏导,树立起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心理干预的频率是一般30~60 min/次,1 次/周。②行为干预:耐心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治疗过程、定期定量服药重要性,护理操作技巧和转归的关系等。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的生活行为,戒烟限酒。保持科学的饮食结构和运动量。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通过生物反馈放松疗法、转移注意力方法,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根据干预变化情况,获得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促使患者和家属正性交流,减少患者独处的时间,增强其恢复健康的自信心和决心。③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患者保持半卧位或者仰卧位,播放患者喜欢的、舒缓的音乐,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放松身体的肌肉,放松训练30 min/次,1 次/周。

1.3 观察指标

1.3.1 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 Zung 焦虑自评量表(SAS)[12]主要包括20 个项目症状的评定,每个项目评分范围1~4 分,总分80 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焦虑情绪越明显。Zung 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13]主要包括20 个项目症状的评定,每个项目评分范围1~4 分,总分80 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抑郁情绪越明显。

1.3.2 心率变异性指标 采用Holter 系统(福迈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型号:Century)分别对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测定,主要包括5 min 窦性RR 间期的平均值标准差(SDANN)、24 h 正常的RR 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 间期的差值(rMSSD)。

1.3.3 心功能指标 超声科医生通过(飞利浦超声诊断仪)二维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心排出量、每搏输出量,每个指标测定3 次,取均值作为最后测定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 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SAS 评分与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SAS 评分与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干预后SAS 评分与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与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SAS 评分与SD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SAS 评分与SDS 评分比较(分,)

注:t1、P1为两组干预前比较;t2、P2为两组干预后比较。SAS:Zung 焦虑自评量表;SDS:Zung 抑郁自评量表

2.2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SDANN、SDNN、rMSS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SDANN、SDNN、rMSSD 均明显快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SDANN、SDNN、rMSSD 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心排出量、每搏输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干预前,心排出量、每搏输出量均明显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心排出量、每搏输出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2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

注:t1、P1为两组干预前比较;t2、P2为两组干预后比较。SDANN:5 min窦性RR 间期的平均值标准差;SDNN:24 h 正常的RR 间期的标准差;rMSSD:相邻RR 间期的差值

表3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t1、P1为两组干预前比较;t2、P2为两组干预后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14-15]。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人群中不断发病,致死率也随之增高[16-17]。慢性心力衰竭在心血管疾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一些资料显示[14,17],慢性心力衰竭往往伴有焦虑、抑郁情绪,但是其形成原因,目前没有统一的解释。很多分析结果说明[18-19],患者心力衰竭病情心理压力较大,也包括对于死亡的恐惧、病情预后的失望、社会功能大幅度丧失的绝望等。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的出现是一个高强度应激源,对于患者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一般情况下,正常人面对此高强度应激源,会有一定的反应,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患者的反应程度会更高,达到焦虑、抑郁的标准,也被称为应激反应过度[20-21]。负性情绪会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或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患者心态进一步恶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22-23]。及早发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和指导,协调患者调整好生活、心理状态,转移不良的心理情绪,消除疾病治疗存在的过度担忧,克服疾病诱发的自责、自卑心理,帮助患者建立起回归社会的自信心。

双心模式的提出来源于我国心血管疾病专家胡大一,其主要是强调临床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方面干预。双心模式更加适应现代的医学治疗模式,也就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本研究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另外一组则采用双心医学模式。通过比较结果发现,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 评分、SDS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提示干预前患者心理压力均较大,均有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出现。通过干预后,焦虑、抑郁的情绪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双心模式实施后,更加提高了不良情绪的改善效果,通过躯体疾病和情感困惑的双重干预,达到提高临床效果的目的。不良情绪的改善,更加利于心力衰竭症状的改善,而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可以促进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共同促进心力衰竭症状进入正向循环。心率变异性指标和心功能指标观察过程中,两组患者在干预后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双心医学模式实施后,心率变异性指标和心功能指标改善的效果更加明显,提示双心医学模式更好地改善了心脏的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张力,在远期心功能方面也有更加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双心医学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能改善不良情绪,降低心率变异性,提高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双心变异性心功能
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理论的双心医学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关系探讨
“双心门诊”的双重呵护
心功能如何分级?
“双心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双心医学”模式下社区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抑郁症状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近况
清肺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0例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