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改革难,能不能学中国?(回顾·展望 2019年终报道)

2019-12-25 04:15纪双城
环球时报 2019-12-25
关键词:环球时报欧洲英国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10年,英国牛津大学耗资1亿英镑创立布拉瓦特尼克政府学院(Bla⁃vatnikSchoolofGovernment),立志将其打造成全欧洲首家旨在培养“明日世界领袖”的学院,挑战美国哈佛大学。该学院院长为恩盖尔·伍兹(NgaireWoods)教授,她也是学院的创始院长和全球经济治理研究项目创始人,她还与国际关系界权威、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RobertO.Keohane)一起创办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全球领导力研究博士后项目。这位来自新西兰的学者同时是英国金融界活跃人物,身兼职务包括汇丰银行董事等。伍兹教授曾多次访华,由于对中国特别关注,她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林奈莉。前不久,林奈莉(如图)在牛津大学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详谈她对中西改革和发展的看法。

坚持改革,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环球时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发展成就,不少学者以及中国官方总结成功因素时,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改革不动摇,即便遇到困难比如地区或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时也不后退。作为一位中国问题专家,您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林奈莉:从2005年算起,全球经济的增速很大程度是在依靠中国经济的助力。显然,中国坚持改革的思路是其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它能对世界经济有所贡献的原因。我认为,对于中国而言,眼下面临的主要挑战,其实是如何再平衡中国国内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如何以更加成熟的方式与世界各国,尤其是邻国打交道。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国所坚持推进的改革带来了什么,有哪些突出经验?

林奈莉:我认为中国坚持推进的改革,令世界将中国看作一个非常有力的经济体。未来,中国要研究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加亲善的世界性合作伙伴,与非洲、亚洲不同国家深入合作,同时更加有效地打造本国的软实力。

西方改革难、效率低,谁之过?

环球时报:我们注意到,西方有越来越多的政治家高举改革大旗,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在“change”(改变)的口号下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但马克龙的改革进行得并不顺畅,奥巴马的“改变”也难言成功,反而导致“非典型”总统特朗普上台。在西方发达国家,改革难在哪里?

林奈莉:对于欧洲来说,改革在眼下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当地社会的情绪总体来说非常极端化,这是近30年来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在缺乏足够竞争力的环境待了太久之后,当地人总是选择支持推进一些激进的政策,想以此来解决一些尖锐矛盾,比如贫富悬殊、地区间发展失衡等,而夹在中间的政客们也没有能力去有效地将民意和施政纲领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正是为什么法国的马克龙政府想改革,却发现总是很难,美国的奥巴马政府也一样,推行的改革折戟沉沙。

环球时报:柏林勃兰登堡机场的规划和建设历时20多年没完工,伦敦希思罗机场增加跑道问题争吵和规划了数十年……当媒体提到这样的新闻时,很多读者是感到吃惊的,难以理解以严谨高效著称的德国、以实用主义闻名的英国会有这样的低效率。此类问题在发达国家好像不是个案,是这样吗?

林奈莉: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欧洲进展缓慢,折射出西方民主出现了问题。有人说,因为这些是基建话题,经济发展议题在民主讨论的过程中不可能很快就下结论。其实,这与民主无关,他们是可以很快做出决定的,只是政客们不是总愿意这样做。在欧洲,很多时候,政客们只是在做一个政治性决定,或是在议题讨论过程中不断周旋。

“政治衰败”,欧美都有这样的问题

环球时报: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近年来特别关注美国政治制度黯淡的一面,他提出美国存在政府机构僵化软弱、政治低效等“政治衰败”问题。如今,不少欧洲国家备受各种危机困扰,它们是否有同样的问题?根源是什么?

林奈莉:我认为,欧洲也有类似的问题。以英国为例,该国政治家们应当考虑如何带领选民,选择一条明智的转型之路。但可惜,现实中,太少从政者愿意带领英国来推动欧洲的发展。这些政党领导人只是在政策话题间不断游走,回避自己的责任,不愿意明确自己的政治意图。这是导致欧洲政治制度黯淡的原因之一。

环球时报:前届政府的政策半途而废,新政府的决策缺乏长期战略性,执政党轮替频繁……很多人认为这是西方选举制度的一大弊病,您怎么看?

林奈莉:这个问题,还可以以英国为例来分析。拿英国大选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2016年“脱欧”公投选择英国不应当继续留在欧盟,如今仍然坚持己见的英国人希望自己的政府领导者能够兑现承诺,让英国实现成功转型。而在最近几年,英国首相如走马灯般换人,在我看来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因为领导人被更换,就意味着早前政府制定的政策、计划随之泡汤。英国想通过选举来实现各方的政治妥协,但这显然是非常难做的工作。民主选举是好的,但英国为了摆脱与欧盟40多年的关系而做出这样的政治选择,实在是很糟糕。

环球时报:虽然外界对中国的发展之路有不同解读,但中国一直坚持的改革无疑很有现实意义。那么,西方是否可以向中国借鉴或学习改革精神呢?

林奈莉:我认为中国的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可以从领导架构长期稳定的角度来谈谈它对中国改革的积极影响。中国的领导架构没有出现西方一些国家所遭遇的频繁更迭,在我看来,这不意味着中国的政治家们是在恋栈权力,而是他们以及为他们献计献策的人,可以更加成熟地考虑问题和制定政策方针。尤其是对于建言献策者来说,由于他们同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长期保持,更加密切,所以在提出建议时也会更加诚实、中肯,这对于中国的发展显然是好事,是值得借鉴的。▲

猜你喜欢
环球时报欧洲英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
拔牙有“树”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