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剧

2019-12-25 01:19徐江
综艺报 2019年23期
关键词:烂尾古装剧长度

徐江

詩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长剧“磨人”的情形,终归不会太持久。毕竟除了人为调控,市场也会发挥它的杠杆作用。哪个广告商愿意老为不成功的制作团队和作品买单呢?一来二去,剧集不精短下来,也不行了

看了几集古装剧《鹤唳华亭》,终于没有耐心再坚持下去。

岁末至年初,按理说,正是大剧登陆荧屏的旺季。这样的时段,尤其适合古装剧、历史剧、谍战剧、战争剧、年代剧等各类“硬派”风格的长剧一展魅力。60集的《鹤唳华亭》,规模上很符合观众的期待。罗晋、李一桐主演,黄志忠、王劲松、张志坚、刘德凯、苗圃、郝蕾……一流的配角阵容,这样的组合也非常让人看好。

问题还是细节上的。开头的悬念营造过于突兀,节奏把控不太对,过于着急,有故作神秘之嫌。配乐、音效又强化了这种“故作”印象。服装倒是鲜艳,但镜头下的质地过于“便宜”,至少不太符合剧集开篇的宫廷背景。高清播放时代,一边看着剧集挑剔,一边替制作者感慨,“真是太不容易了!”

太长的剧确实容易让观众疲惫。即便是创了内地剧集制作新高,在长度上并不突出的《长安十二时辰》(48集),中间也有七八集一度让人想按下“快进”键。这当然跟该剧有些“烧脑”过头的风格有关,但也许,还关乎到观众的需求——即便是电视观众,他们的节奏也仍然和我们这个时代所强调的高效息息相关,谁还有奢侈的时间陪着你东扯西扯。

同样的问题,也几乎反映在一年来所有的热播剧集上:《老酒馆》《谍战深海之惊蛰》《激荡》《在远方》……《河山》更不用说了。过去大家爱把结局乏力的剧集称为“烂尾剧”,现在呢,“烂尾”的情况似乎有所收敛,“烂中段”的情形却愈发普遍,且出问题引发观众热议的,多是那些有一定制作追求的剧集。

想一想过去那些印象中容量超多的剧集,长度都是多少?《雍正王朝》44集,《康熙王朝》46集,《大明王朝1566》46集,1987版《红楼梦》36集,《暗算》34集……《无悔追踪》《誓言无声》更少,也就20集。虽说近些年的长剧里,也出现了《甄嬛传》《瑯琊榜》这样不被“吐槽”的新经典,可被它们带动起来的长剧热里,能满足观众期待的还是太少了。

长篇剧集,除非有小说原作的情节依托,一般来讲,50集是一大限。聪明的制作人都是在这个界限附近打擦边球——《庆余年》46集,《孤城闭》55集,《正阳门下小女人》48集,这是近三年左右的操作限度。如果再早,长度会更加压缩。不同时间段出产的作品,效果的差别也不同。想象一下:30集的《黎明之前》《潜伏》《借枪》如果抻成了50集,是不是观感上会不如《与狼共舞》?48集的《伪装者》在谍战热剧里的回播率是惊人的,情节也基本上可以被视为“无瑕疵”,可在精益求精的导演、制作人看来,还是能找出这样或那样的小遗憾。电视剧为什么会出现“烂尾”“烂中段”?凑长度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

长剧只有播出才能回收成本,成本决定了明星咖位,明星又决定了剧集播放的时段和广告收入。这就是剧集制作的一条“莫比乌斯环”。口碑,则在这条“环”外的某处。它不属于这“环”的组成部分,所以也就很少被视为剧集的“收益”之一。口碑因素一旦长期不被特别重视,剧集的生产也就只能是资本玩的无脑游戏。

怎么样能够形成弹性机制,让绝大多数长篇剧集尽可能地适当压缩规模?如能做到此点,对观众、明星和制作方可能都是好事。首先,剧集缩短有助于减少“烂尾”“烂中段”,情节注水减少了,观赏性自然也就相应提升。其次,随着剧集缩短,明星参拍一部作品所花费的时间也会相应减少,就档期方面而言,增加了多接戏的空间,每年在作品上曝光自己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同样,制作方的投资负担也能相应减少些。

当然,设想的这类好处,目前还只是“愿景”,属于“坐而论道”。某些想法将来能否被有关方面吸纳,成为行业规范中的具体内容,从而得到实施、推广,还要看行业管理方有无在这方面做宏观调控的运筹。

无论怎样,长剧“磨人”的情形,终归不会太持久。毕竟除了人为调控,市场也会发挥它的杠杆作用。哪个广告商愿意老为不成功的制作团队和作品买单呢?一来二去,剧集不精短下来,也不行了。

猜你喜欢
烂尾古装剧长度
Costume dramas gain more popularity overseas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可怕的烂尾
古装剧的一个宿命、两大地位、三种形态
恒大接手“烂尾盘”
古装剧要有创新精神
爱的长度
特殊长度的测量
“烂尾”8年的国资收购拖垮“黄龙山”
长度单位
胶州:一宗被耽搁的“烂尾”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