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述视角细探《溜索》

2019-12-25 07:00林波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叙述视角文本解读

摘要:小说阅读应关注文章的叙述视角安排,不同的叙事视角会产生不一样的表达效果。《溜索》以隐藏的“我”的视角展现了怒江天险的自然之危;马帮汉子精彩的溜索表现;“我”第一次胆战心惊的溜索经历。这看似随意的安排却将一个个画面串联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条理的叙述,在字里行间蕴藏着叙述的智慧。

关键词:文本解读;《溜索》;叙述视角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选入了阿城的小说《溜索》,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见证和感受来展现马帮汉子的勇敢无畏,但文中从头至尾也没有出现第一人称“我”。“我”的缺失,却让每位读者都感受到自己就是那个“我”,这样的叙述视角确实有其独特之处。

一、以“我”之耳,感受怒江之险

听觉既能够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又能充分调动人的想象力。《溜索》一开篇就单刀直入,“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一句没有说是什么声音,也没有形容声音有多大,让人充满了疑惑:“怒江到底是怎样的?它的声音又是如何?”一个个疑问自然从心底升起。

文中介绍这声音早在一个钟头之前就有,是隐隐的闷雷。“我”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这又是多大的水声,能让人在一个钟头前,百里之外就能听到怒江雷鸣般的声音,怒江之水的汹涌尽在这连续不断的声音中展现。

靠近怒江时“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一个“腾”字写尽声音之大,未见水势先听这震天涛声,让“我”初次直面峡谷时极尽惊恐,禁不住“惨叫一声”。“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峡谷的陡峭,崖壁之间的距离就在这来来回回的声音回荡中一览无余。只有那深不可测的峡谷,翻滚的浪涛,再加上那悬崖峭壁,才能让初次见到它的人惨叫,再也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学者杨义曾说:“视角具有往往不明言,却又无所不在的普泛性,假如你带着视角意识去读作品,就会感觉到无处没有视角。”[1]当我们跟着文中的“我”去感受怒江水的迅急,峡谷的奇险,尽管作者虽并未正面对江水、峡谷进行细致刻画,却早已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

二、以“我”之眼,见证驼队汉子之勇

台湾作家白先勇指出:“视角决定了文字的风格,决定了人物的个性,有时甚至决定了主题的意义。”[2]怒江越险,驼队汉子溜索之勇才更容易凸显。作者以“我”的亲眼所见,见证了驼队汉子的勇敢无畏。

(一)“我”看牛马溜索

早在听到怒江闷雷似的声音时,牛马们就放慢了脚步,作者开篇早已为牛马的表现做了铺垫。马的迟疑,牛们“慢了下来”,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预示着即将有大事发生。马帮汉子们是“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汉子们逼得紧,牛马们却不愿前行的表现都在暗示着在这万丈悬崖之上是有多惊险,更从侧面凸显了怒江的险峻和溜索的恐怖。

溜索前,“牛们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在怒江面前,动物是恐慌的。溜索中,“牛嘴裂开,叫不出声,皮肉抖的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溜索后,“牛马们还卧在地下,皮肉乱抖,半个钟头立不起来”。作者看似粗俗的语言却极尽描写牛马们溜索时惊恐失态的情状。峡谷的险恶,溜索的危险,在读者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有了更进一步地体验。眼见牛马们溜索的反应,让人好似看到了生活中面對困难时的软弱、畏缩之人一样,他们常常在困难面前吓破了胆、吓失了态,这也是作品的深刻意蕴所在。

(二)“我”看汉子们溜索

牛马的情态是为了给人的勇敢做衬托,马帮汉子们比起牛马来那是从容镇静。在溜索前,汉子们蹲在一边吃烟是一派悠闲。首先上场的是一位瘦小的汉子,他只一跃,脚一用力便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了。这一声“嗖”极见溜索速度之快,“我”只见到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崖顶,再看那汉子身下十余丈外移来移去的大鹰,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鹰的表现反衬那瘦小汉子在高空溜索时的无所畏惧。之后的三条汉子也一个一个小过去了。作者借“我”之眼细致观察了瘦小汉子的溜索经历,其余汉子便一笔带过,这样的详略安排凸显了汉子们溜索的轻松自如。

马帮汉子的精彩出演更是为首领的出场做足了铺垫。作者用“我”的双眼看首领溜索,那叫一个痛快。“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这尖锐的声音来自索与绳之间的摩擦,只有飞快的速度才能产生这样尖锐的声音。“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首领溜索只在一瞬间,“我”的一个转身他早已完成高难度动作。虽未见溜索过程的详细描写,却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读者仿佛能见到首领在空中飞渡的场景。首领到对岸只需弹一弹腿,便气定神闲地走到汉子们跟前抽起烟来,溜索仿佛只是他生活中一件极为平常的事,不存在害怕,更谈不上恐慌。

马帮的其他汉子溜索是“一个一个小过去”一个“小”字给读者带来了视觉感受,那是马帮汉子溜索过程中愈来愈小的情状。这也和首领溜索形成了对比,首领的一个“飞”字,足见其速度之快,更见其非凡的身手和气度。

追随“我”的视角,见证了一场溜索的盛宴,马帮汉子面对险境的那份沉着、从容、冷静,让读者深为叹服。

三、以“我”之身,体验溜索之惊

作者安排“我”亲身体验溜索的经历,让小说更能从反面表现马帮汉子的勇敢无畏,也能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凸显了文章的真实性。溜索前,“我”是战战兢兢,在万丈绝壁之上,怎能不害怕?溜索时,“我”僵着脖颈盯住天,还欲呕。“手被划出血来,溅了满脸也顾不上”。溜索后,“脚抖得站不住”。溜索这样一个快速的过程,在我的体验中,似乎放慢了脚步,“我”紧张得脖颈都僵硬了。听到了首领的一声吼“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那是他对我溜索技术的指导,更是他对“我”的一份关心。“我”见到了海一般的天,透远的让“我”想吐,手被划伤的痛感来不及多想早已被溜索的惊险吓跑了,这样多种感官角度全方位地体验,真切地将这样一位初次溜索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跟着“我”的体验,读者再次体会到溜索的危险,对马帮汉子特别是首领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我”的胆怯,不正是首领在怒江天险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勇敢无畏的反衬吗?

小说叙述是一门艺术,叙述视角的选择在小说叙述中极具重要性。英国小说理论家卢伯克说过“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3]作者根据“我”的观察点,呈现了怒江天险、马帮汉子们溜索、“我”亲身的溜索体验。一个个画面,一件件事例,都以“我”的视角进行叙述,所有内容自然地串起来连成片。读者随着作者的安排真切地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汉子们魅力。作者这样隐藏的“我”的安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释: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白先勇.白先勇自选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3]蒋晖.卢伯克的“形式思想”:重读《小说技巧》之前四章[J].文艺理论研究,2011,(4).

作者简介:林波(1981—),女,福建省三明尤溪联合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叙述视角文本解读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论《荒原蚁丘》中的叙事陌生化
《小卖店》的叙述视角分析
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