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偏袒扼腕”表达樊将军的激愤

2019-12-25 07:00罗孝辉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情感

摘要:《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对樊於期将军在听说需要自己的人头来获得秦王信任后做出了“偏袒扼腕”的动作,教材将这一短语注解为“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这是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此处存在两个疑点,一是偏的是左袒还是右袒?二是仅仅是“激动愤怒”的意思吗?查阅资料,发现应是偏左袒,除“激动愤怒”的意思之外还有“忠心耿耿”的意思。

关键词:文本解读;偏袒扼腕;情感

讲授《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偏袒扼腕来表达樊於期将军激动愤怒的情绪?”虽然文下注释说“这是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但其只说出了结果,并没有细致的解释。笔者查阅资料,仔细推敲,对该问题回答如下。

一、为什么用“扼腕”

《现代汉语词典》将“扼腕”解释为“用一只手握住自己另一只手的手腕,表示振奋、愤怒、惋惜等情绪。”文章中樊将军做出扼腕的行为,就是听了荆轲可以替自己报仇但需要自己头颅后表现出的愤怒和激动。

二、为什么用“偏袒”

《现代汉语词典》将“偏袒”译为:“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很显然,课文中的“偏袒”不是这个含义。那它的本意是什么呢?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说: “裼(通‘袒)看,免上衣,见(现)裼衣。”偏袒指解衣袒露一臂,解衣露肉。那么就有了一个问题,樊将军偏的是右袒还是左袒?

先说偏右袒。佛教中有一种礼仪是偏右袒,课文不涉及这个义项。《仪礼·觐礼》有诸侯向天子请罪,“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郑玄注解为:“右肉袒者,刑宜施于右也。”在这里,右袒表示请罪。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也是偏右袒,向蔺相如请罪。《荆轲刺秦王》中的樊将军不存在向荆轲或燕太子丹请罪的问题,排除这个选项。

再说偏左袒。较早出现“左袒”,是在《礼记·檀弓下》中:“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既封(堆起坟头),左袒。” 郑玄概括为:“凡以礼事者左袒。”紅白喜事的礼事都偏左袒(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对于做出偏左袒行为的樊於期,涉及不到礼事的义项。不过,左袒还有另一个义项。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讲的是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大封吕氏及其亲信。大将周勃要消灭吕氏,维护刘氏政权,他给军中下令说:“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全军上下都“左袒”,表示拥护刘氏。左袒有效忠的意味。课文里荆轲偏袒后“遂自刎”的行为,肯定是为了报答太子丹收留自己的恩德,其含有效忠的情感成分,所以,樊将军偏左袒,表达效忠。

三、“偏袒扼腕”的正确含义

教材中对“偏袒扼腕”注解为“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此解释比较含糊。笔者认为应该如此注解:“脱下左边的衣袖,握住手腕。形容忠心耿耿、激动愤怒的样子。”

作者简介:罗孝辉(1980—),男,四川省资阳市绵阳中学资阳育才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法。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情感
情感
台上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