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

2019-12-26 03:54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载体思政政治

于 涛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 071051)

引言:“互联网+新媒体”指的是将互联网与多种传统行业融合,通过互联网与多媒体思维,创造出新生态,并实现利益最大化。现如今“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高校改革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打破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互联网和新媒体相融合,开创“互联网+新媒体”条件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

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具体如下:(1)思想性,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注入生命力,使其凝聚党的指导方针政策,充分体现载体的思想功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2)趣味性,这属于网络思政教育载体形象化特征,网络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集中多种艺术要素,让过去抽象的思政教育理论变得具体划,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利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优越性焕发活力;(2)多样性,网络作为第四媒体,随着多媒体的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个载体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应用是意见领袖载体产生的条件;(4)隐蔽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无形中传递思想,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隐晦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1]。

2 “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化原则

首先,阶级性与方向性保持一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以直接表现出教育的阶级属性,彰显意识形态的方向。方向性指的是载体的选择和应用需要有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这也是教育载体优化的根本准则。在“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立场,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明确的方向,并从实践中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

其次,理论性与实践性保持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门学科,有着较强的理论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需要坚守理论性原则,加深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在载体选择时注重实践性,结合不同的教育内容,应用不同的载体,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掌握。

最后,承载性与创新性保持一致。“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最基本功能就是载体自身,功能的发挥与载体的传承有关。想要实现载体的创新性需要从现在和过去两个角度考虑,分析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原因,探究“互联网+新媒体”条件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势,思政教育中明确实践的重要性,紧跟时代步伐,关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网络对学生思想状态与行为的影响,利用现代化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手段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2]。

3 构建“互联网+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议

3.1 培养“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教育载体管理新思维

3.1.1 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创新政工团队建设

“互联网+新媒体”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需要了解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突出互联网与多媒体的重要性,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建议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理念,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从教育者自身出发,保证学校思政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政治理论文化素养,可以熟练应用计算机与多媒体软件,对互联网有着充分的了解,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为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师的网络知识培训,让教师能够跟上“互联网+新媒体”的步伐,将理论利用互联网传播。此外,学校政工队伍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树立新时期网络教育阵地,教师可以创建微信平台,或者开通官网微博,利用新媒体工具将常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与学生之间建立微信群或者QQ讨论组,引导学生树立朋辈理念,在网络中展开讨论,展开“学霸”直播,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实现互相教育[3]。

3.1.2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过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刚性管理模式,“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学校应该从刚性管理转化为柔性管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情感需求,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贴近学生生活。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会将学生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学生也会将教师当做与之平等的伙伴,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中甚至可以做到无话不谈,实现了载体和学生的有机融合。

某学校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结合学生的特点,使用帆软FineReport,推出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化和数据分析预警功能,并建立了学生在校期间征信体系。在软件数据决策admin中有管理员目录、数字画像、党建工作、辅导员工作、考勤体系、归寝签到、寝室建设、业务办理、班主任工作、异动监控、教工信息、信息查询、家校通系统、智慧教学、课程思政、共青团工作、第二课堂、就业工作等内容选项,学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即可。由此可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心理会通过某些活动表现,因此软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将数据汇总,深入发掘并刻画学生形象,从而形成符合学生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的行为大数据,这些数据有着“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特征与丰富的教育价值。

3.2 升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行保障机制

加强制度化建设,保证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载体可以在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下运行,建立载体的管理权责制度,明确不同平台管理者的权责关系,从而达到各司其职的状态。建立网络思政教育载体运行的意见反馈制度,明确“互联网+新媒体”的开放性,管理时需要加强双方的联系,打破过去学校教育生态小圈层,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管理的零界限。

完善组织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作为教育阵地,并与线下课堂相结合,整合网络资源,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专门的工作体系,让教育载体动态化;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平台化管理,实现数据库的共享功能,及时更新信息载体情况,根据载体的不同情况进行等级划分,做好分类管理。某学校立足于网络化建设,构建网上党校教育平台,将“互联网+新媒体”体现在管理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政工队伍为学生上党课,并将课程录制成视频传到教育平台,任课教师分析学生的网络表达方式,使用网络交流方式,按照时间要求录制微课视频,达到了预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效果,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3.3 创新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深入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

网络文化环境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创建生态环境,努力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严格进行网络文化管理,以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导向,加强网络监督,保证网络环境稳定,推动学生的成长。开展创新型网络文化活动,举办微电影、微视频大赛,通过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得网络思政教育可触、可摸、可感,增强了亲和力和黏着度,吸引了更多的同学主动触网、快乐用网、自觉维网,实现了网络思政教育的大众化、生活化。

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工具,加强数字化高校建设,整合各项资源,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大化。建议从基础设施入手,加大投入力度,让互联网覆盖学校的图书馆、寝室、教学楼等各个角落,为网络思政教育拓宽渠道;建议构建数字化校园,建立统一的教学平台,将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统一在一起,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深度融合,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整合信息资源,了解学生个人行为习惯与网络习惯,从学生兴趣爱好角度入手,分析数据得到学生的需求变化,对学生展开精细化管理,以互联网和多媒体为基础,整合文化资源,将学校、家庭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使教育资源高度利用,形成“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提高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某学校在2017年成立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投入100余万元建成了协同创新实验空间,打造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创新人才的孵化基地。2017年至今与学校全媒体中心合作推出了《谈校风声》、《来工大 创青春》、《十九大学习进行时》等网络宣传片,用实实在在的红色作品,凝聚师生精气神,点赞青春正能量。

4 总结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多媒体开始广泛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环境与内容的创新,让学生们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参与学习,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使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生命。

猜你喜欢
载体思政政治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