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的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2019-12-26 03:54陈园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专业课协同

陈园园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 550004)

作为我国未来医疗事业的主力军,以及健康和生命的守护神的医学专业学生,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1],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基于此,医学院校非常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探索如何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本文尝试结合协同育人理念,粗浅探讨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1 协同育人理念的涵义

20世纪70年代初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最先提出了“协同”这一概念,其意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或者指各子系统的一种同步联合作用或集体行为。协同在于对1+1>2效应的期望[2]。我国学者黄进认为,“协同育人”是一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理念,意在借以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社会培养卓越的人才[3];詹小颖认为:协同育人之各协同主体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既突出发挥各自的优势,又相互之间不断加强配合与协作,协同利用各方资源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4],等等。总之,我国学者从各协同主体、各系统间如何互相利用资源、如何相互之间通力合作等方面思考协同育人,以实现共同育人之目的[5]。

协同育人是一个从自然科学中舶来、且区别于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的词。在美、德等国,协同育人的发展历史较长,但在我国仅有30多年的历史[6]。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于“协同育人”相关涵义的阐释,本文认为:协同育人理念强调在多类主体的共同参与下,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实现有赖于参与主体共同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之间通力配合协作的育人任务。

2 现阶段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现状

2.1 研究设计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现状,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第一手资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解释性研究。问卷的题目主要涉被调查者基本资料,被调查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对思政教育的满意度以及思政教育的影响因素等。问卷调查过程中共发出问卷136份,回收问卷132份,回收率为97.1%,其中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96.2%。在具体的问卷调查中,本研究专门选取了贵州医科大学的136名在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他们的构成为:助教31人、占22.9%,讲师65人、占47.5%,高级职称40人(其中副教授占24.6%,教授占5%)。在这些教师中,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的比例为3:1:2。

2.2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2.1 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30%(29.7%)的教师不能准确概述出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也有近五分之一的教师对于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具体活动“了解不多”,尤其是绝大多数医学专业课教师,以及极少数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几乎从未参加过思想政治学习、党团活动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社会实践。调查数据显示,这些教师占32.3%。更为甚者,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他们只需要对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负责,至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内之事和辅导员的行内工作。这说明他们存在“重”医学理论、技能培养,“轻”德育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等的错误认识和做法[7]。

2.2.2 各学科之间的沟通情况。调查发现,绝大多数(89.4%)的教师认为不同学科间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迫于科研、教学的压力以及教学时空的限制,他们的教学工作常常囿于本专业学科中,一般是无暇顾及学科间的业务交流的。而且即便是有交流,也大多是围绕课堂纪律展开讨论,对于既有深度又有内涵的协同合作教学几乎从未谈及过。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医学专业课教师认为医学专业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不适于进行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而且目前的现状也不具备此类合作的基础。这些情况说明,医学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精准,而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沟通交流形式松散,内容浮于表面,甚至尚未真正达成对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共识。

2.2.3 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调查对象中的有些教师认为学校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符;有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单调、创新不足,不能适应医学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有些教师认为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甚至存在形式主义的发展倾向;有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完全脱离医学实践,内容太过空洞和抽象。这些方面的教师分别占54.3%、67.8%、54.2%、48.1%。医学院校教师的这些认为,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与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2.4 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问题分析。调查显示,79.6%的教师认为协调育人的制度不健全;52.3%的教师认为不同学科教师的教育目标不一致,不具备协同育人的基础;88.7%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协同育人工作的激励机制。这些数据说明,目前的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健全,而且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和激励政策,因此也就缺少了促进教师协同合作的共同目标和主要动力。

3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路径选择

3.1 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协同育人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3.1.1 协同育人是党的教育政策的应有之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提出了在全社会努力构建“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和促进形成“五育人”( 实践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的要求,目的在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对于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何充分发挥其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单靠思政治教师是完不成任务的,仅靠政治辅导员也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所以,在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以党的教育政策为导向,结合院校发展特点,引入协同育人理念,不断构建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三全”育人格局。

3.1.2 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提升有赖于协同育人。医学院校和所有高校一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师资力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除此之外,专业课教师也能够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协同教育理念,对于思政教育师资力量素质的提升也大有补益。尤其是对于肩负专业课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使命”的专业课教师来说,协同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内炼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所以说,协同育人有利于促进医学院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3.1.3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要求必须协同各学科来育人。西方国家,如美国的高校中一般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他们往往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融合在其他课程中,实现各课程一体化的教育效果[8];日本在此方面的做法也是非常富有特色的。其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融入其他学科的教育中,并且对各学科教师应当涉及的对学生思想品质教育的内容及培养的方法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9]。医学院校有条件灵活借鉴以上国家的思想品德教育经验,合理引入协同教育理念,根据各学科特点而协同不同学科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以实现以学生的知行合一为目的的教育,使之逐渐将德育的认知转化成为持续性的自身良好行为,并成为其学习和生活实践的良好指导。

3.2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路径选择

3.2.1 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舆论氛围。医学院校有条件、理应推广协同育人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具体的途径有三:一是教务处、宣传部、思想政治公共教学部、学生工作处四方联合成立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宣传协同育人理念,大力倡导“三全”育人理念[10],从认知层面增进全体教师对协同育人理念的认同;二是灵活采取“集中教育”、“分批学习”等方式,对医学专业教师进行协同育人理念宣传,赢得他们对协同育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多渠道加大协同育人服务社会的力度,借助优秀案例宣讲、校内外进行经验推广等活动来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广大教师的协同育人工作成就感不断增强,内心对协同教育的认同随之也不断增强。

3.2.2 以全面育人目标为导向,不断建立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清晰明确的共同目标是前提,完善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具体来说,第一,对医学院校来说,首先应围绕医德医风建设展开明确的协同育人阶段性工作目标建设。行之有效的途径是,使人文素质培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是指在培养合格医学人才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二,建立完善的各学科协同工作机制。首先是不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即以医德医风教育为中心内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建立旨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便捷、高效、实用的培训体系;其次应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激励机制;最后,强化思想政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协同育人工作的统筹安排、全盘指导和大力支持。

3.2.3 多渠道多途径构筑良好的配合交流协作平台。信息时代,交流沟通在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医学院校应加强多方交流与多渠道的协作,首先是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交流,不断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其次,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引,加强院系间、教研室间以及各学科间教师的协同配合与交流;最后,借助QQ、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信息平台,疏通教师沟通渠道,构建教师交流互动协作平台,不断夯实协同育人的工作基础,进而有效促进协同育人在全校的认知认同和落地。

3.2.4 大胆创新协同育人的工作方式方法。在医学院校引入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进而推进协同育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是关键。首先,要创新工作方式,必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强各学科间的互通与互融。如,在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时引入诸如医患关系等的关乎医德医风实例,增强教育的可实践性[11]。其次,加强实践育人的教育模式创新。结合实践开展课堂教学向来是人们推崇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育模式既能够灵活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也可结合各种志愿者活动展开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常常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最后,还可以借助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来加强协同育人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专业课协同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