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谷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2019-12-26 10:34李富强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道教音乐

李富强

一、甘谷道教音乐的历史

道教音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宗教音乐形式,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特别是在道人传播游方过程中,道教音乐逐渐由专司祭祀发展为一种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法事音乐、道场音乐。

甘谷地处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必经之地,东汉时甘谷为中国西部政治、文化、军事的中心,为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道教在当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甘谷道教音乐又名道教龙门正一派榜文道场音乐,源于公元12世纪丘处机创建的全真派。元至元8年(1271),四川遂宁蓬溪籍全真道士李熙玉始在甘谷传播道教音乐[1](有甘谷县古坡镇大卜峪村南沟林区字崖湾摩崖石刻为证),该派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经典,强调修真,戒除酒色财气,除情去欲,清静真修。清康熙54年(1715),甘谷礼辛镇人氏李通寿(道名李正阳)从迷谷山学习道教音乐出师传道至今,已传承三百余年,共经历14代,第八代传承人李生秀(道名李教扬)在清道光年间被朝廷封为八品寿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甘谷从事道教音乐的人数为60~70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政策日渐宽松,社会经济条件也逐渐好转,甘谷道教音乐得以不断传承,传承人队伍也不断壮大,现已发展到120多人。

二、甘肃道教音乐的特点

甘谷道教音乐用本地方言唱诵经韵,伴奏乐器有通鼓铙、简板、竹笛、、铃、二胡、扬琴等,有清醮音乐和亡灵音乐之分:清醮音乐用于祭雷保苗、消灾祈福,常用经籍有《灵宝忏》《十王忏》;亡灵音乐用于禳凶祈吉、清生利死,常用经籍有《九幽忏》《三元忏》《五斗经》《大洞经》《清静经》等。不同的道场,还需绘制不同的符箓、书写不同的榜文,主要用于诸如开启预告、摄召亡魂、取水竖幡、签押总召、正一发奏、三府请圣、启师接驾、午朝谒圣、赈济施食、圆满回驾等斋醮仪式[2],民间俗称“经韵”。演奏时可根据法事情节需要,组合串联各种道曲,法事不同,音乐的组合亦不同。表演形式有清唱(通常为高功)、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以及合奏等,注重“一写二唱三吹打”。斋醮科仪中有道白、吟诵等各种表现形式,不张扬、不外显,充分体现了“以科范为前提,以信仰为根本,以诚默为运用,以灵验为功成”的道教音乐宗旨。在科仪法事中,道教音乐传承人敲击法器、礼经拜忏,吹拉弹唱时,法相庄严、不动声色,举止谨小慎微,动作上无半点浮夸和多余。

甘谷道教音乐是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大部分曲调几乎是以原生态的形式流传下来,与甘谷当地山歌、小曲、地方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广泛吸收了佛教音乐、陇剧、秦腔、唢呐等曲调和演奏技巧,演唱、演奏风格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些音乐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形成了以经韵曲调、管笙音乐、打击器乐为主的地方音乐。经历世代传承,甘谷道教音乐以劝恶扬善为主旨,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或祈求国泰民安,或乞求神灵保佑民生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超度亡灵以获得生死同安,或修身养性追求纯净雅致的心理状态,有着十分重要和广泛的社会教化作用。

三、甘谷道教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2017年10月,甘谷道教音乐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2018年9月,甘谷道教音乐被天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水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甘谷县人民政府还制定了《甘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细则》《甘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用于保护县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了由甘谷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任组长、县文化馆馆长任副组长的甘谷道教音乐保护领导小组;收集相关文本30余册,拍摄照片150余幅、音像资料时长2000余分钟。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甘谷道教音乐保护工作的重视,极大地提振了传承人传承甘谷道教音乐的热情和信心,甘谷道教音乐传承人李书建、张启润等人共整理记录甘谷道教音乐曲谱100余个,并于2013年成立了甘谷窑坡道教艺术经乐团,自筹资金30万元为经乐团购置各类乐器、经衣、法衣、旗幡,以较好待遇吸纳有音乐基础的年轻人加入经乐团,主动联系周边县区各大庙会,先后在通渭西宁山西宁观、武山县水帘洞石窟、甘谷县大像山文化旅游节、甘谷县四十铺见龙山见龙观、甘谷县礼辛镇圆龙山圆龙观等庙观,以及定西市漳县、陇西县、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宁夏固原市等地组织甘谷道教音乐经乐团进行展演,累积演出场次达200余场。

2018年12月,甘谷县非遗保护中心成功申报甘谷道教音乐保护专项资金28万元,计划今后五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甘谷道教音乐普查工作,进行抢救保护、收集、整理、记谱、建档;对传统典籍进行挖掘整理,图片拍摄、影像摄制;建设甘谷道教音乐陈列展览室,收藏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及实物;积极吸纳一批年轻人学习甘谷道教音乐,扩大传承人队伍,计划举办10期甘谷道教音乐传承培训班;开办甘谷道教音乐传习所,扩大传承人规模,使传承人规模保持在200名左右;并在每年春节、端午、中秋、“四月八”大像山文化旅游节、伏羲文化旅游节、“丝路记忆”非遗展等节庆或活动期间举行甘谷道教音乐展演;开展学术交流和理论研讨,扩大甘谷道教音乐的影响,让甘谷道教音乐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实现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道教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道生万物:楚地道教文物展
道家道教研究
音乐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