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京族海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19-12-26 21:13
梧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京族海洋民族

吴 坚

(北部湾大学 人文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其先人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主要聚居在澫尾、巫头、山心三岛及潭吉等地,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独特的历史及地理环境孕育了京族丰富的海洋民族文化,海洋民族文化传统是京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新时代,由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京族传统的海洋文化与中国许多传统文化一样正遭遇巨大的挑战,京族海洋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曾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1]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民族能持续发展的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人口少,聚居地域范围小,与周围汉、壮等民族融合的速度快,因此,在面临文化生态失衡的新时代,探讨京族海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尤显重要。

一、独放异彩的京族海洋文化

56个民族56朵花,京族是生活在中国南疆的一朵美丽而独具特色的小浪花。京族三岛拥有绵长而优质的海岸沙滩,是天然的海滨浴场,浓郁的亚热带滨海风光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现在的三岛已与大陆相接,上岛交通非常便捷,是人们休闲娱乐或度假的理想去处。京族三岛除了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吸引人们的还有那里独放异彩的海洋文化。

京族节庆信俗文化独特。京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喜庆、最热闹的是哈节,这是一个极富海洋文化气息、集祭神和文娱于一体的节日。关于哈节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是京族先人为感恩镇海大王为民除害,故在那天举行迎神、祭神和送神等活动。另一传说是为纪念引领京族人们走向美好生活的歌仙。哈节能流传至今,是因为节庆信俗里蕴含了京族人民代代相承的感恩美德,寄托着京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新时代的京族哈节,不仅是京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是许多京族文化研究者、摄影爱好者以及旅游观光者狂欢的节日。

京族有独具民族特色而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独弦琴是京族独一无二的民族乐器,喃字是京族文化的符号和文化的记忆,神话传说和历史传说记载了京族人民的历史,歌谣、音乐、舞蹈、谚语等记录了京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智慧。所有的文化艺术都散发出浓浓的海洋民族文化气息。

海洋民族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也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京族传统服饰既留下了京族、汉族、壮族文化交融的痕迹,又呈现了海洋民族所独有的风采,是海洋民族穿在身上的文化符号。在蓝天白云下,面朝大海,海洋族民身着色彩鲜艳、面料款式飘逸的民族服饰,配上民族标志性的锥形尖顶葵笠,这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富裕起来的京族人民大多住上了钢筋水泥的楼房,能保存下来的石条房子更显得弥足珍贵,房子上的风雨沧桑承载了海洋民族厚重的历史。京族从古至今都靠耕海而活,劳动生产的方式最能体现海洋民族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性格。拉大网是京族传统上最具特色的群体通力合作的捕鱼方式,男女老少均可参与,这种捕鱼的方式既能体现海洋民族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又能传达出海洋民族人们乐于分享的民族性格。

随着民族的融合和新时代社会的变迁,京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对海洋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京族海洋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

京族海洋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新时代文化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自上而下的重视

在这里所谓“上”指的是政府层面或知识精英阶层,“下”指的是普通的民众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习近平主席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这是自上而下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重要的表现。

1.政府层面加大对海洋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力度

为保护渐趋衰微或慢慢消失的民族文化传统,从国家到各省各地政府均设立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名录,从政策上扶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力度。京族哈节2006年被国务院列进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独弦琴艺术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京族鱼露、京族民歌均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京族喃字、京族哈歌也被列入防城港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哈节被置于防城港市四大节庆活动之首,确立有各级非遗传承人,在澫尾建造了东兴京族博物馆,东兴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还设有京族独弦琴艺术培训基地。2008年京族哈节,首次尝试由政府承办,从2008年至2014年间,为促进京族海洋文化的传承,哈节曾连续七年从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上升为政府主导的大型节庆活动,不管尝试成功与否,起码充分证明了政府对京族海洋文化传承和保护高度重视的意愿和行动,客观上也起到对京族族群内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对族群外加大民族文化传播的作用。

2.风生水起的京族海洋文化旅游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在中国,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走出家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成了人们丰富生活、增长阅历的首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停留在单纯“走走看看”的表面或浅层旅游,而是追求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深度旅游。对地方来说,旅游业也可称为无烟工业或无形贸易,是地方低碳环保又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方式,事实证明,旅游业为中国拉动内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各地政府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往往提供扶持、推动的政策,在政策的支持下,以京族三岛为主的京岛旅游度假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滨海风光和充满异域风情的京族海洋文化,发展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其中澫尾金滩属区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2006年哈节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后,2008年至2014年间,防城港政府重视对哈节的宣传效应,京族海洋文化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和关注。

3.学界研究的重视让京族海洋文化更显丰厚

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民众,但对普通民众来说,节庆信俗、民间传说、歌谣、音乐、舞蹈以及衣食住行,等等,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会过多关心这些东西从何而来、往哪儿去,他们也不会去深究这些东西的文化意蕴和当代价值。当生活中的这些东西悄无声息地慢慢消失时,也不会引起普通民众更多的担忧。但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则不同,他们往往有文化的自觉和文化发展的目光,他们是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守望者。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突飞猛进,当越来越多的文化生态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学界的一批有识之士向整个社会发出了让中华民族自上而下的警醒。2002年,季羡林、启功、冯骥才、乌丙安等85位著名专家学者发出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痛心地指出:“我们忧心如焚地耳闻目睹着民间文化遗产频频告急: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和记住它们,就悄然远离我们而去;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本可以保存、传承和发展的,也过早地被人为毁灭和抛弃。”“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生还。”呼吁书引起了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政府也意识到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刻不容缓的民族大事。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国务院规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明确要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方向标,为新时代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学界大批研究者开始把研究领域聚焦于生活在中国南疆只有2万多人口的海洋少数民族,通过学术探讨,广泛而深入地发掘了京族海洋文化的历史、文化意蕴及文化价值,探究新时代海洋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策略,新时代京族海洋文化的研究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2014年3月14日,防城港市成立了京族文化研究学会,这是防城港市社科联直属的京族文化学术研究机构,为京族海洋文化研究提供了最优化的研究环境,同时,防城港市社科联还定期联合各高校或学术研究机构举办京族海洋文化研讨会,为京族海洋文化研究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氛围,鼓励和支持学者们的研究。北部湾大学是广西北部湾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院校,本着高校为地方服务的宗旨,成立有“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京族海洋文化是中心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之一;《北部湾大学学报》还专门辟有“北部湾文化研究”专栏,所有这些都为京族海洋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学界的研究成果让京族海洋文化更显丰厚,促进了京族海洋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自下而上的淡化

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传承、发展、保护的土壤在民间,但慢慢淡化,甚至消失也悄无声息地发生于民间,“民间或民众”就是本文所提及的“下”。新时代京族海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尽管得到政府的重视、学界的关注,也掀起了小小的旅游热潮,尤其在每年哈节期间,吸引了大批观摩者。但是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互相影响等原因,在自上而下的重视中,人们不难发现自下而上的淡化趋向。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出现自下而上的民族传统文化淡化现象,才需要自上而下的重视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自上而下的重视和自下而上的淡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族群成员民族意识渐趋淡化

京族三岛是京族人的聚居地,原来的三岛是三个互不相连的孤岛,相对封闭的生活、生产环境使京族海洋文化得以代代相承,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京族族群成员民族意识较强。20世纪70年代,政府为改变京族相对封闭、落后的生产、生活状况,修建了拦海大坝,孤岛连成了大陆岛。交通的便捷不仅推动了京族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还加快了京族与汉、壮等民族的融合。慢慢汉化的京族族群成员民族意识也呈慢慢淡化的趋势。

2.聚居地民族文化气息不浓

族群成员民族意识渐趋淡化必然导致聚居地民族文化气息不浓的结果,尤其到了新时代,经过了多年的经济发展和融合,京族海洋文化已面临慢慢消失和传承出现“断流”的危机。具体表现在:第一,已经汉化的生活、生产方式正慢慢覆盖海洋民族文化的痕迹。进入现在的京族三岛,如果没有提前的认识或提示,人们往往无法感受到京族所独有的文化气息。第二,尽管国家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出台大量扶持、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方针、政策,但也难以彻底改变京族海洋文化传承面临“断流”的尴尬。比如各项非遗传承人高龄化,且后继无人,从哈节的场面可见一斑。哈节是京族最具民族特色的重大节庆,2008年至2014年京族的哈节曾尝试过由政府承办,2015年重新“还节于民”。笔者曾于2016年和2018年两度观摩澫尾哈节,透过热闹的节庆民俗场面,却有令人堪忧之处:哈节主事者年龄偏长,年轻人的参与多带有表演的性质,从颤颤悠悠的高跷孩子表演中,不难发现这纯粹就是速成的技能表演;据统计,现在京族内掌握喃字的人已寥寥无几。受时代各因素大潮的冲击,京族海洋文化气息呈现了慢慢淡化的趋向。

3.经济大潮冲击下所造成的淡化

拦海大坝将三岛与大陆连为一体,三岛变成了三个半岛,三个半岛中澫尾面积最大,处于江平半岛的最南端,地势平,拥有狭长的海岸线以及冲积岛独有的金黄细腻沙滩海岸,“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也常放”,凭借宜人的气候和得天独厚的滨海风光优势,澫尾的旅游业迅速发展。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更多的人走进澫尾、认识京族,但另一方面却更加快了岛上京族居民汉化的速度,经济大潮冲击下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哈节是京族盛大的节日,也是人们认识京族的重要“窗口”,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哈节曾一度被禁止举办,直至1980年京族三岛才全面恢复举办哈节活动。在民间,三岛上各有自己的哈亭,三岛的人们每年都如期举行哈节。解禁后举办的哈节极具传统氛围而隆重,但后来由于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哈节的氛围也被慢慢冲淡,从上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哈节的隆重氛围及民族气息程度呈逐渐淡化的趋势。2006年京族哈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后,为促进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防城港政府决定由政府出面承办哈节,2008年至2014年由政府承办的哈节均在澫尾举行,政府支持下的哈节极其热闹和盛大。但这一政府行为,有利有弊,利主要表现在哈节大力促进了澫尾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澫尾京族走入更多人的视域,让更多的人认识京族、了解京族,促进京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弊主要在于政府承办的哈节或多或少带有的商业色彩,会让京族海洋文化遭受一定的破坏。也就是说,从主观出发点来说,政府承办澫尾哈节,有传承、保护京族文化的目的,但同时也希望盛大的哈节能带动、发展地方经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出现了“随意滥用、过度开发”的现象,所以,客观上浓重的商业气息必然对传统文化有所冲击、有所淡化。基于此,2015年政府才重新实施“还节于民”以及采取其他相应的保护措施,目的之一就是为纠正经济大潮冲击下所造成的自下而上的京族文化淡化现象。因此,新时代面临经济大潮的冲击,自下而上如何让所有的京族人民共同担负起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如何让政策起到真正扶持、促进京族文化发展的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探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京族海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培养民族的自觉意识

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都应该是流淌在民族成员“血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民族意识是前提,没有自觉的意识,就无所谓自觉的文化。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除了与特定的民族生存环境相关,也离不开民族自觉意识的培养,这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民族文化的薪火相承需本民族成员共同形成自觉的民族意识。

首先,必须要有民族认同感,培养热爱民族的感情。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三岛上的京族先民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京族地区物产资源丰富,气候环境宜人。美丽的京族三岛上的京族人民都应该为自己的民族而感到自豪。

第二,认同和喜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京族有着自己独特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京族哈节、独弦琴以及京族的服饰、舞蹈、高跷捕鱼、拉大网等都是京族别具一格的民族风俗、风情;京族人民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习俗、生活方式,还有着属于京族人特有的热情、好客、互助的民族性格。这些都是现代社会难能可贵的民族传统文化。

对民族成员来说,只有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具有自觉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这样民族文化才能代代相承。文化自觉才有文化自信,自信的每一位京族人如果都能成为京族海洋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和文化传承保护者,这就意味着京族海洋文化传承与保护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二)多途径加大京族海洋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我们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命脉,面对许多慢慢消失或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人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共同加大传承和保护的力度,这样才能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子孙后代。

首先,要充分发挥“京族窗口”的认识作用。所谓“京族窗口”指的是京族人对外服务的诸如博物馆、旅游景区、住宿、餐饮、商店等单位,同时还包括对外族人充满吸引力的京族节庆信俗等。比如极富京族色彩的衣食住行,就是可以直接诉诸人们感官的物质民俗要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最外在的表现莫过于这个民族人们的衣食住行了;京族有着自己独具一格的服饰、饮食和居所。京族的祖先来自越南的涂山,在外族人眼里京族是一个具有异域风情的民族,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京族人可以通过自己独有的民族生活常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博物馆、旅游景区等,充分发挥“京族窗口”的认识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带动外族人们去体验京族民俗文化,比如,在三岛上建造京族风情酒店旅馆,酒店旅馆可以给住店的游客提供京族服饰,这必然会引起游客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穿上京族服饰的游客漫步在海边,自然能为京族民族风情增添更艳丽的色彩。

透过这些“京族窗口”人们就能更好地了解京族的历史、民俗等海洋文化,所以,“窗口”认识作用至关重要,认识和了解京族,是加大传承与保护京族海洋文化力度的起点。

第二,利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弘扬京族海洋文化。歌舞、戏剧、影视作品等形式具有“以情动人”的特点,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并且由于这些艺术作品有人物、有情节、有情感,具有形象性、可观性,容易吸人眼球、感染民众,是弘扬民族文化最好的方式。要宣传、弘扬京族海洋文化,还可以进行相关的海洋文化主题活动,比如京族的拉大网、跳竹竿舞、高跷捕鱼,等等,多姿多彩的主题活动让人们有参与、互动的机会,亲身体验京族海洋文化,这样的宣传往往能让人记忆深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从学校教育到学术研究进一步加强京族海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学校教育能加强传承与保护的广度,学术研究加强了传承与保护的深度。文化传承与保护必须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培养下一代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环节。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统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所以,京族学校应该有京族的特色,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学校教育培养孩子的民族意识、文化自觉,让孩子以传承和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近些年来人们可喜地看到,京族许多学校已成为传承京族文化的教育基地,学校通过开设京语课和举办独弦琴、京族舞蹈等兴趣班形式,让京族传统文化进入京族校园,以更好地培养京族孩子的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成立于澫尾的京族文化培训基地也通过开设喃字班、独弦琴班来吸引京族的年轻人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尽管通过学校教育加强了京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京族学校教育在传承与保护京族海洋文化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学术研究能让人们了解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内涵,能更突显民族文化的价值意义以及发展趋向。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学术研究都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京族海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同时,家风家传也是京族海洋文化传承与保护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在家,人们学会了民族的语言,了解民族的历史,熟悉民族的故事传说,形成民族的性格和品质,沿袭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家风家传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传承和保护,因此,京族家庭加强家风家传必然能大大地促进京族海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重视,也需要自下而上的自觉。京族海洋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海洋中独放异彩的一朵浪花,是人类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4]“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因此,新时代的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肩负着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京族海洋民族
广西京族舞蹈语言的审美意韵
京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与风格赏析*
悠悠独弦琴 渺渺海上音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爱的海洋
论京族舞蹈的原生态美学特征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