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语言导论》课程改革探索

2019-12-27 00:13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导论语言学理论

李 娟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0)

2018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标中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同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语言导论》课程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主要是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能全面地了解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篇等方面的知识,及一些最主要、最具影响的语言学理论和原则,从而加深对人类语言这一社会普遍现象的理性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解决具体语言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语言的能力和自身的语言修养。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的高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本位,以适应当代教育和岗位需求的发展和需要,就所需要掌握的语言学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教学,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调查发现,传统的语言学课堂,教师习惯“一言堂”、“满堂灌”,将语言学知识和理论以传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但是,由于《语言导论》课程理论性强,充满了各种难懂的语言学理论及原理,导致学生难以记忆,无法获得本门课程的核心知识。正如刘少杰和吴旭飞研究发现,很多教授语言导论课程的教师反映,由于《语言导论》课程的强理论性和抽象性,该门课程成为最让教师和学生头疼的课程。该课程中随处可见的抽象、枯燥、难学的术语,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因此,《语言导论》课程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改变学生认为语言学课程枯燥的想法,以应用为目标,切实让学生发现语言学的真正内涵,以及用语言学理论分析、解决英语语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释并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真正学以致用,运用语言学。

1 《语言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语言导论》课程教材中的语言学定义、原则、规则,均为语言学家通过调查研究、总结语料发现的语言规律。如果直接按照课本内容来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对语言学枯燥的认识,无法发现语言学的乐趣,学生也会疲于理解、识记各种晦涩难懂的语言学专业术语及理论。另外,很多语言学教材都是为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的,对于本科生学习这门课程,会有一定的难度。

《语言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首先要选择适合本科生英语语言水平的教材,选择入门级教材,语言浅显易懂、例证丰富的教材。其次,要梳理语言学教程中,最基本的理论章节,如语音、词汇、语义、语用等知识,将理论直接整合出来,并且用例证证明,删去一些复杂的研究过程的讲解。最后,最重要的是,要将语言学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列举大量语言学实际例子,将语言学里抽象、复杂的定义和概念生动、具体的呈现给学生。学生在熟悉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大量语料,进行语言学的探索。教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文字等资料,将语言学与实际相联系。

2 《语言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

传统的《语言导论》课程采用讲授法,教师将语言学理论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进行理解、记忆,教师是课程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语言学各种专业术语、以及抽象理论,因此,学生直接听取老师的讲解,不经过自己的加工处理,很难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而且,单纯的听取教师对教材的讲解、记笔记、做习题,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学习也达不到预期效果。《语言导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讲授法,应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线,进行《语言导论》课程的教学。

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具体。将复杂的语言学理论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图片、音频及视频展示,可缓解由于输入过多理论术语所产生的枯燥厌学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语言的设计特征之一“任意性”的时候,用一幅画有玫瑰花的图,配字ROSE来向学生展示,学生通过联想记忆法,可以通过这幅图来联想记忆语言的任意性。同时,在学习语言的任意性的特例,即非任意性,如拟声词、交通标志等时,均用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使学生便于识记。

情景教学法。教师要运用场景的构建进行语言情景模拟,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代入到语言中,既能够学习语言知识,还能够切身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不断提高自身英语交际能力。例如,在语义学及语用学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表演各种语言场景,体验语言的语义及语用意义,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更易于理解语言学理论及原理。

合作教学法。教师将所有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布置与章节相关的任务,鼓励并引导学生能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包括小组合作表演、小组讲课、小组研讨等形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共同分析和探讨语言现象,完成对语言奥妙的探索。通过课改探索发现,在收集与整理语料的过程中,学生集思广益,会找到更加新颖、紧跟时代的语料资源,例如学生收集的电影、美剧中的经典对话,以及抖音等现代的APP软件里的一些语言资料,对这些语料进行分析、研究,既贴近生活、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语言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理分工、团结合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业导向,突出持续改进的三大基本原则,《语言导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知识的模式,让学生融入到课程学习中,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从课前准备、课堂、课后任务三个阶段,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先熟悉教材内容,对于语言学术语有个基本的了解,并且查找相关资料。同时,在课前向学生分发课堂讲义,提炼授课内容。每次授课前都会按章节根据授课内容及授课思路编写课堂讲义,并在课前分发给学生,使他们在上课前对即将讲授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学好语言学的信心。

课堂实践:根据讲义及预习情况,每个小组负责章节一部分的内容,合作查找资料、讲解语言学知识点、搜集课外各种形式的资料,最后形成小组PPT报告,并由一名小组成员承担讲解的任务。有些章节采用情景表演、辩论、案例分析的方式小组合作完成。但是,小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相应任务,确保每个人都融入课堂改革进程。教师在学生任务完成后,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体概括,以及重难点的讲解与分析。另外,每节课都以学生的个人报告开始,报告的主题是“发现语言之美”,保证一学期内每个学生都进行个人展示。“发现语言之美”主要是展示一些经典英文诗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片段,学生分析其中的语言学内涵。

课后总结与反思:学生课堂学习完成之后,每节课需要进行总结与反思,做好课后总结的撰写。另外,每学期学生会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语言学知识点进行专门研究,并撰写学期论文,进行语言学的最初步的研究。

3 《语言导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评价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建立多样化考试模式与考核评价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差异采取适当评价方式。此外,除期末测试的笔试之外,还可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如课堂活动参与度、小组活动参与情况、作业、出勤等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出勤、课前预习情况、课后复习与总结情况、课堂展示、课上表现、学期论文撰写、课后作业。期末测试占总评成绩的60%。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个人课堂展示、小组讨论、语言现象模拟、小组讲课展示等课堂形式,发挥学生特长,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紧跟时代、与大家紧密结合的语料,从实践中学习语言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4 《语言导论》课程教学手段改革

《语言导论》课程属于英语语言的专业基础课程,要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课题式研究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APP等广泛应用,形成教师的专题在线课程,使语言学课程丰富多彩,与时俱进。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对《语言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考核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不仅使其真正成为语言学知识的入门课程,而且使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将语言学知识真正用于社会生活实践,服务于之后的语言学习及社会生活,提升语言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导论语言学理论
艺术史研究的锚点与视角
——《艺术史导论》评介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A Case Study of Cohesive Devices in an English News Report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