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2019-12-27 22:22聂磊明吴雨亭
文化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紫陶彩泥建水

聂磊明 吴雨亭 缪 妙

作为云南的重要陶瓷产区,建水制作陶瓷的历史可追溯到石器时代,1982年在建水龙岔河下游西汉古墓群出土了夹砂红陶碎片,表明建水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原始的制陶业。1988年在建水燕子洞出土的陶饰、陶坠、陶丸等陶制品,被鉴定为距今45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的遗物。之后上千年的朝代更替中,建水地区的制陶业又主要经历了土陶、灰陶、青瓷、青花、粗陶,细陶和紫陶等时期,最终形成了文化脉络清晰、工艺传承持续至今的著名民窑窑口“建水窑”[1]。

建水紫陶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当地悠久陶瓷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历代陶工的不断开拓,创新出来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工艺特点的陶艺品种,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着前辈陶艺师的智慧和汗水。

一、建水紫陶工艺的形成

建水紫陶工艺以“无釉磨光”及“彩泥刻填”为显著特征,它成形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

(一)“无釉磨光工艺”的形成

建水紫陶“无釉磨光工艺”形成阶段也是建水窑由粗陶逐步过渡为细陶的阶段。

清朝末期,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清帝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强国,内忧外患,经济低迷,但在对外贸易中,凭借资源的丰富与商品价格的优势,清政府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在此背景下,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获取暴利。吸食鸦片逐步在全国蔓延,形成一发而不可收的态势,作为滇南重镇的建水也受到影响,城区的大小鸦片烟馆有十数家,吸食鸦片在民众中非常普遍,而要吸食鸦片就需要一种鸦片烟具,传统的鸦片烟具的烟斗部分是用金属或玉石制作而成的,价格昂贵,普通百姓难以承受。针对这一市场,建水碗窑村有些制陶作坊开始尝试模仿鸦片烟枪上的金属烟斗制作一种外形酷似圆饼状的粗陶烟斗。

起初制作的陶斗由于工艺简单显得品相粗糙,后来有陶工尝试用一种质地坚硬的石料来对烧制后的陶斗进行打磨抛光,经过打磨后的陶斗表面呈现出光滑细腻、质感温润的品相,价格更是低于金属烟斗,逐渐受到市场的欢迎,销量大增,成为这一时期建水窑生产的主要产品。而用石头给陶斗毛坯抛光这一方法逐渐在建水逐渐流行,由此形成了“陶坯手工打磨工艺”,这就是今天的建水紫陶“无釉磨光工艺”的雏形,也成为建水紫陶有别于其他陶瓷的重要工艺特征之一。

(二)“彩泥刻填工艺”的形成

清道光中后期,烟斗的市场以文人官宦居多,经过简单打磨的烟斗因为不够精细,且缺乏文化气息,无法满足当时市场的审美需求,于是,一部分陶工开始尝试着在陶斗表面进行装饰。当陶斗还是湿泥坯阶段时,他们把如梅兰竹菊、云纹、瓦当纹、八仙纹等一些中国传统纹饰绘制到陶面上,再使用阴刻的方法将这些图案刻制出来,然后又在凹陷的图案中填入其他颜色的陶泥,从而使得陶斗的表面装饰色彩更加丰富,给装饰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待陶丕阴干、入窑烧制后再出窑打磨,陶器表面就有了一种类似瓷器的光亮效果,使得建水紫陶更为精巧,同时更具文化气息。

陶面装饰工艺的产生让文人的书画创作技艺也有了发挥的空间,该时期建水地区几位著名的文人书画家开始介入陶斗装饰中,如嵩樵、屏之、茂南等人,他们从文人的价值和审美取向出发,针对陶具器形进行布局,把心中酝酿的书画绘制于陶斗之上,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装饰后的陶斗在品相和文化内涵上得到了质的飞跃,陶斗从一种主要满足功能需求的产品上升为具有相当文化及艺术审美价值的工艺品。之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大增,建水窑在紫陶陶斗生产的带动下逐步恢复,建水地区的制陶业也在这个时期得以较快发展,而这种书画、阴刻、填泥的装饰技法也逐渐成熟并发展成为建水紫陶独有的“彩泥刻填工艺”。

二、建水紫陶工艺的成熟与发展

随着“无釉磨光工艺”和“彩泥刻填纹绘工艺”的不断发展、完善,清光绪中后期至民国初期,建水地区的制陶艺人们以“彩泥刻填纹绘工艺”为基础,又逐渐创作出了“残帖”和“文人画”两种别具一格又具有文人精神特色的装饰形式,赋予了建水紫陶深厚的文化内涵。之后,建水紫陶便有了文化陶的美誉,并成为大量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雅器,建水窑空前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时期,建水紫陶的工艺也在这一时期成熟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建水紫陶装饰技艺的发展与烟斗价格及市场需求的不断上升是分不开的,尤其到了光绪后期,更多的书画家介入烟斗的装饰设计上,如王永清、王受之、王式稷等人。王永清在陶斗装饰工艺中引入“锦灰堆”装饰风格,结合建水紫陶工艺特点创作出“残贴”装饰,形成了建水紫陶装饰的代表性特色。王受之的仕女陶斗闻名建水。王式稷用书法饰陶,取法古韵,成为当时地方文人墨客争相收藏之物。这个时期具代表的还有清末建水“八家斗”的作品。“八家斗”指叶子香、丁吉三、朱南岳、韩显廷、张玉堂、武三省、梁之福和梁柱奇八家制作的烟斗,以用料考究、工艺精细、装饰精美而著称。现在流传下来的“八家斗”陶斗多采用名家书法、名碑名帖、花鸟山水、楼阁亭榭等作为装饰内容,这些烟斗做工精细、风格古雅、散发着浓厚的文化韵味,可谓是将文人装饰与“无釉磨光工艺”“彩泥刻填纹绘工艺”结合并发挥到了极致的紫陶精品[3]。

宣统二年(1910),建水县推行禁烟政策,禁止制陶作坊生产烟斗,鼓励制作其他类型的陶器,这一政策的实施终止了盛极一时的紫陶烟斗生产,但为建水紫陶向其他品种发展创造了条件。自此,文房用品、实用器具等紫陶产品推陈出新,丰富了建水紫陶的产品种类。

民国时期,建水紫陶持续发展,期间又涌现出一批装饰名家,如萧茂元、王克敏、沈河清、李月桥、马吉生、刘光庭、张好、向逢春等人,都是建水紫陶历史上有建树的大家,今天我们还能通过一些藏家的收藏看到他们各具特色的作品,这些名家主要是在建水紫陶的装饰领域进行个人的拓展与创新,推动了建水紫陶进一步向文人陶的方向发展,其工艺和艺术通过这一阶段的不断完善和积淀,逐步进入成熟期。

三、建水紫陶工艺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水紫陶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53年建立了“建水紫陶生产合作社”,1977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建水紫陶从分散的小作坊生产方式转向了规模化、集体化的生产方式,该厂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为建水紫陶的后续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紫陶传承人,如向福功、陈绍康、袁应德、谭知凡、马成林等。

随着国家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建水紫陶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云南地域陶艺品种,在各级部门的关心、重视、扶持下得到新一轮的产业提升,紫陶技艺的传承者们也迎来了个人陶艺事业的春天。这些年来,建水紫陶多次在全国各类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获奖,同时,建水紫陶文化产业还吸引了来自全国的陶艺技师和大批国内知名书画家参与其中,其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建水紫陶工艺的核心是“彩泥刻填”与“无釉磨光”,无论是代代相传,一辈子从事建水紫陶行业的陶艺师,还是来自于其他领域的紫陶爱好者,都在紫陶工艺品的制作中延续、传承着这一独特的制作技艺,而这一独特技艺所带来的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也为人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当代的画家们把西方的油画技巧运用于陶面的装饰中,再以紫陶传统的填刻技巧加以处理,创作出来的作品便具有当代时尚的艺术气息。

四、结语

由于个人成长环境、文化的差异,因此造成了作品创作构思,艺术取向各不相同,当代建水紫陶虽然都是运用的传统紫陶制作工艺,但所产生的作品面貌千差万别,这也使得建水紫陶的工艺、艺术在传承中有了多样化的发展,让建水紫陶具有了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紫陶彩泥建水
彩泥大变身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孔子文化节 尽显儒家君子风范
刍议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与鉴赏方式
博览历史盛景 品读紫陶意蕴
——建水紫陶博物馆的探索之旅
建水西庄紫陶小镇:文旅出新意 紫陶兴故里
物以史记 史以物存
捏彩泥
建水紫陶·升华
建水紫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