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双及第”

2019-12-27 04:14郑亚水
闽南风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及第文山进士

郑亚水

作为古早漳州人,周匡业、周匡物“双及第”,成了唐朝进士第一人或第二人;有人争议说周匡物的哥哥周匡业应该是漳州进士第一人,否则“双及第”的由来,就本末倒置了……

从漳州南郊九龙岭下著名的木棉庵往南望去,有一座势如握拳的山初名天城山,又名乌石山、太湖山、林前岩,犹如龙海的另一座“一山四名”的名山在榜山洋西,叫象山、文山、惠文山或观音山。象山是状形如大象,而文山、惠文山却因为朱熹、黄道周去过而雁过留声;至少“观音山”的称谓可能与佛教禅宗的兴盛有关,唐的颜厝白云岩、宋的角美文圃山及榜山泗洲佛,已经有邑人百姓在传经礼塔;山是自然的产生,而名的由来却不离人文……唐德宗贞元、唐宪元和年间(785-820),周匡业、周匡物三兄弟(其中一人早殒,未留名史册),曾经在天城山南的龙海最早佛寺圣地——清安岩禅寺读书,周匡物退休后则隐居于天城山……周匡物有两首唐诗很出名,收在《全唐诗》集中,写得清新超逸、气度不凡,写于清安岩的《自题读书堂》,诗云:

窗外卷帘侵碧落,槛前敲竹向青冥。

黄昏不欲留人宿,云起风生龙虎醒。

时过境迁至今,清安岩山下有一好去处——鹭凯生态园,正盼着您去留宿逐野品鲜!那么,写于林前巖的《隐居歌》,读后却让我更加怀念“乡村不远”的老家梧桥了,其诗所描述的天城胜景,美仑美奂、美不胜收:

谁家作桥溪水头,茅堂四月如清秋。

白云已过暮山紫,黄鸟不鸣春自幽。

掀髯背向孤舟立,犹记仙源旧曾人。

雨打疏逢醉不知,桃花一夜新流急。

需要说明的是,漳州平原有“泗水归塘(大海)”大气象,这泗水分别指九龙江的西溪、北溪、南溪……另有一条东溪源自闽西,经平和入程溪,到九湖林前溪,颜厝大小溪……汇入西溪,唐朝时早有蓬船上溯至原属平和程溪墟做买卖,故有周匡物的应景诗句“雨打疏篷醉不知”!

古代先人,特别唐朝的人,都是因为写诗留名,周匡物的哥哥周匡业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传世……《漳州府志》或《龙溪县志》是这样记载:“漳自垂拱二年(686)建制以来一百三十年间,始由匡物得进士。”而嘉靖版《龙溪县志》之《进士名录》载:“匡物以登元和十一年(816)进士,建漳1300年来龙溪第一进士,其兄匡业于贞元八年(792),以明经登第。匡物官至高州刺吏,匡业为鄱令,兄弟齐名。”作家郑国贤在《双第华侨农场实录》感叹云:公元792年比816年早了24年,可是做弟弟的凭着两首诗把哥哥的“第一进士”位置霸占了200多年(应该是1300多年),如不纠正,还将错下去。我对“明经登第”不太放心,特地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就是“通晓经典考中进士”之意啊。

可是问题在,周匡业并不是“考中”的,在科举制之前,实行举贤制,各级主官负有在地方向朝庭“举贤选士”的职责,周匡业通晓经典,被层层逐级向上举贤,因为中了明经进士,可以比喻做恢复高考前的工农兵大学“保送”,并没有“科考”的权威与相对公平……所以,后期史志撰写者,都是科举制进士,从内心而言,看不好“举贤制”产生的明经进士周匡业,那张“进士”文凭被当作“工农兵学员”,没有含金量而可以忽略不计……但这对周匡业不公平,毕竟时代不同!所以,胡适先生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

如果,老二自大老子天下第一,就不存在事实的哥哥第一。我想,周匡物先贤肯定没有这样的狭隘心态!否则,“双及第”不符逻辑思维!当年,唐朝尤以中进士为荣,一个丙甲科,全国仅仅取士33人,比考中省级高考状元还难,有诗曰:“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假锦,相将白日上青天。”

而当年考中进士的周匡物,亦是悲欢交集,哭笑异常,可怜的丙申登第,亦是十年科场艰苦卓绝打拼出来的,他写的《及第后谢坐主》诗云:

一从东越入西秦,十度闻莺不见春。

试向昆山投瓦砾,便容灵沼洗灰尘。

悲欢暗负风尘力,感激潜生木植身。

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成语有“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闽南有唐朝进士“吞炭漆身”的典故传承,从文化意义上而言,周匡物当为“漳州进士第一人”,而其哥哥是“第一人”的先驱,毕竟,科举制比举贤制是历史性的进步,这种考试文化从古至今,代表公平的制度传向全世界!

猜你喜欢
及第文山进士
自律是青春的必修课
四进士(上)
后来,我们都走散了
《朝野类要》入仕制度词汇考释
文山 ,春光中写下的赞美诗(组诗)
如果人生有橡皮擦
“第”字的用法(汉字故事)
进士桥
巧改对联
“先辈”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