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力量

2019-12-27 04:09宋金波
支点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试运营顺风滴滴

宋金波

滴滴出行宣布在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顺风车的消息,我是当天很晚才看到的。

我的一位朋友供职于滴滴。我问他,这次顺风车试运营“首先提供5:00-23: 00(女性5:00-20:00)的顺风车平台服务”,出台前对舆论反应没有预测、评估吗?

在我看来,对这项政策最直接、最简单也最有说服力的解读,就是试运营期内,女性在晚间被限制使用顺风车。无论滴滴出台这一政策的初心是什么,无论它是不是真能降低针对女性犯罪的风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舆论会怎么看待它。

这位朋友没有正面争辩,但对我的判断半信半疑。毫无意外,第二天,大量批评来了——这是“对女性的歧視”。紧接着,滴滴高管公开道歉,调整顺风车规则:所有用户晚8点后不能乘车。质疑声还有,但分贝迅速降低。到第三天,舆论的注意力迅速转到新的热点。顺风车“复活”引发的舆论风波就此告一段落。

不过,在几个微信群里,一些朋友还在讨论滴滴为什么会出这样的“昏招”。一位朋友甚至煞有介事地说,听说这次顺风车的“舆论车祸现场”,根本就是个高明的局:主动出台一个看起来很荒唐的政策吸引舆论火力,有惊无险地避开舆论对顺风车本身整改的质疑。

我相信这不是真实情况,若以“出尔反尔”还需要向公众致歉的狼狈形象来设局,滴滴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我的解释是,因为滴滴对公众舆论的力量太了解,被“吓怕”了。近两年里,公众舆论一直在诟病滴滴的安全问题,滴滴可能觉得,既然舆论最在意这一点,那么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好。然而,“坑”不止这一个。

其实,我对滴滴一直是有些同情的。就说其顺风车业务,本来为大众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但在两次出现女性安全事件后,舆论铺天盖地,最终导致该业务暂停。在管理上,滴滴也许确实存在问题和偏差,但舆论的一些要求,其实是过度与超纲的。

这种过度要求的来源,可用央媒的一句评论语来解释:“在公共服务相对匮乏的领域,企业的进场反而嵌入了社会治理链条,必然要承载商业逻辑之外的社会评价。”

不仅是滴滴,很多互联网新业态企业,都面临着公众舆论的评价。这些评价,有时是严苛的。对共享单车的抱怨,对拼多多的抱怨,对今日头条的抱怨,对抖音的抱怨……这些抱怨,有些出于行业利益冲突,有些则只是因为刻板成见。

如何兼顾舆论的意见与企业的发展,促进建设更为友好的营商环境,大约会是新的课题。不过,我并不觉得在既有的环境下,“舆论车祸现场”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让我给滴滴出个点子,我会建议他们颠倒一下顺序:第一版政策给所有男女乘客只提供到晚上8点的服务,3个月或半年后,首先延长对男乘客的服务时间。至于女乘客的时间要不要顺延,什么时候顺延,企业大可边走边看。

这不过是个“朝三暮四”的翻版,却因为看上去在做加法,是增量,舆论批评的力度肯定会小很多吧,因为用户永远憎恶被剥夺感。从企业公关的角度看,还是那句话:你是什么不重要,舆论认为你是什么才重要。

猜你喜欢
试运营顺风滴滴
“滴滴”上的叮咛
“大同黄花”搭上公益直播“顺风车”
滴滴断臂求生?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走近“追风者”——长沙磁浮快线载客试运营
走近“追风者”——长沙磁浮快线载客试运营
滴滴Uber 大战
无锡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
长沙地铁2号线开通试运营
取胜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