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由的身体

2019-12-27 09:33宜蒙
读者欣赏 2019年12期
关键词:舞者剧场舞台

宜蒙

由王梦凡执导的《该我上场的时候,叫我,我会回答》散场有一会儿了,我仍然无法摆脱看戏时的情绪。

这是一部舞蹈剧场作品,主角是两位中央芭蕾舞团的退役舞者,他们衰老的身体已经不再具备完成标准动作的能力,但在不断的回忆、讲述和尝试中,两个人重新接纳了当下的自己,并找到了舞蹈的另一种可能性。

不再合身的练功服勾勒出脂肪堆积的轮廓,松弛的肌肉在晃动,裸露的皮肤上布满皱纹。两位退役的舞者,因为身体退化被迫告别了他们热爱的舞台,如今又在剧场以这样的方式再次面对观众。痛苦、无力、欣喜、感动交织在一起,他们如同搁浅的鱼,在一番挣扎后,再次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河流——这是我从王梦凡的作品中感知到的内容。

在德国研读艺术史期间,王梦凡曾进入慕尼黑巴伐利亞国家芭蕾舞团实习,以学者的身份记录德国著名现代舞编导家皮娜·鲍什的舞蹈作品的复排。皮娜·鲍什经常和一些不曾被人关注的芭蕾舞者合作,让他们在剧场以不一样的舞蹈方式,重新获得身体的平等与自由。从那之后,王梦凡决定转学舞蹈学,真正开始了舞蹈剧场的实践。她和6位广场舞阿姨合作过《50/60——阿姨们的舞蹈剧场》,大胆地带领13位孩子把《等待戈多》排成了充满童趣的《神圣缝纫机》。

2018年,王梦凡产生了和退役芭蕾舞者合作的念头。经一位前辈引荐,她认识了80岁的曹志光;发布演员招募信息之后,同样来自中央芭蕾舞团的刘桂林也加入进来。演员人选确定后,她欣然接受了时间在舞者身体里留下的痕迹——由于受专业技术和先天条件的限制,两人都没能在芭蕾舞团获得瞩目的位置。在王梦凡的编排下,他们的人生轨迹融入发生在剧场里的特殊舞蹈中。

曹志光在台上总是沉默地坐着,看上去精力早巳不再旺盛,当他缓慢起舞,在聚光灯下甚至有些站不稳。刘桂林长发披散,用一只舞鞋狠狠拍打着地面,画了一个又一个叉,同时大声呼喊着两人的名字。舞鞋坚硬的顶端碰撞地面发出巨响,置身当下的剧场,却觉得亲眼看见了他们曾经一次次渴望上台,却被一次次无情否定的过程。“你可以理解成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太多首席出演的机会,也可以理解成身体衰老之后他们不得不离开舞台。怎样理解都可以。”王梦凡不喜欢刻意解读自己的设计,“我觉得这个恰巧是我们想要的空间,让观众自由地投射自己的想法。”

关于音乐的运用同样如此。当两位演员找回当年的记忆,换上充满活力的服装起舞时,即使无法完成脚上的动作,也努力用上肢去表现舞蹈。刘桂林把色彩绚丽的丝带绑在曹志光的发间和手臂上,音乐旋律前所未有地轻盈欢快。突然,一声刺耳的长鸣打破了这种气氛,我感受到一种眩晕,一种年迈舞者体力不支的无助。“其实音乐就是一种信号,它不断地提醒你必须面对此时此刻,而不是陷入回忆中。好像很多观众没有感受到这种隐喻,他们中有人甚至觉得是音响出问题了。”王梦凡不介意观众出现这样的反应,也没有过多地介绍这部剧中特别的音乐设计。“可能很多东西你都感受不到,它本身就和剧融为一体。包括绝对的安静,能量积累到那个点,安静也是一种巨大的嘈杂。剧中发生的所有动作、眼神都会成为一种‘声音。”

但她对自己并不总是这么“随和”。正式演出之前,王梦凡坚持在微信公众号上记录排练过程,包括从4月份开始的每个阶段的回顾和总结。从最基础的训练方法,到面对演员的心态,在不断推翻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推动作品的进步。“可能以前,尤其是和小朋友合作的时候,我会忘记某种更深刻的思考,所以作品有些过于天真。”在《神圣缝纫机》之后,王梦凡意识到自己的作品离不开理性的支撑,开始努力保持一种清醒的创作状态。她把这次的创作形容为“打碎自己,重新来过”,就像曹志光在剧里和观众聊起的:“我需要艺术和进步,你们也是。”

聊回这部剧最想带给观众的东西,王梦凡解释了“该我上场的时候,叫我,我会回答”这个剧名的由来。它选自《仲夏夜之梦》,是精灵在沉睡时的一句台词。王梦凡认为,这句话的背后具有一种重要的“唤醒”意义。舞者衰老的身体像在沉睡,梦境则是对舞台的留恋。“我想要‘唤醒他们,并不是说留恋舞台有什么错,而是想帮他们将自己的阅历重新融入现在的身体,展现另外一种舞蹈。非要用一种所谓的激情来证明你没有老,这就和否定自己有关了。”

王梦凡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这部作品找到属于自己的“看不见的身体”。这个身体不受外界的审美框架约束,是最自由的状态。她相信,这样的状态会在剧场里发生。“那你想象过自己几十年后的样子吗?”“应该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太太,用我衰老的身体继续创作。

猜你喜欢
舞者剧场舞台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轮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台上
开心剧场
画与话
动感剧场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开心剧场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