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12-28 01:25张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张渊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 314400)

随着近年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各种以微为代表的新生事物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延伸到了各个领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微文化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也逐渐成长为当前网络的主要应用人群,因此微文化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较大挑战,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有着直接影响。经过研究发现,微网络传播中也存在很多负面内容与信息,很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的偏差,所以高校思政政治教师也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关注,从而为学生观念转变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下文就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详细研究。

1 微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 微文化的内涵

从字面上理解,微文化属于一种文化存在形式,这种短小而精悍的文化存在形式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力量,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在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对微文化也做出了提示性解释,认为微文化就是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产生的文化现象。

1.2 微文化的特征

1.2.1 微传播便捷、高效

微文化的传播对于人们生活而言能提供更强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也就是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借助多种方式对信息进行传播,从而引发群众对问题的关注。

1.2.2 微内容碎片、简洁

微文化内容的简洁主要体现在“微”上面,如微信朋友圈发表图片的时候张数限制,视频有分钟数限制等等。这种碎片化的信息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因为人们完全可以借助碎片化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

1.2.3 微交流自由、灵活

在微文化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都更为灵活和方便,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互动[1]。

2 微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我国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落后,教师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比较陈旧,因此不能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有效适应和满足。微文化具备较为显著的独特性,也就是开放性和共享性,具备丰富的信息量,可以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前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已经和微网络实现了有效结合,所以其他方式很难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突破。因此,微文化也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

3 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3.1 主体多元化,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达成素质教育要求,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只要被动地接受知识即可。而微文化本身就具备显著的优势,能对传统教育状态进行转变,确保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并促进教师对反馈信息的获取。但是也正是因为微文化具备较强自由行,因此很多信息没有审核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大大影响和冲击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3.2 信息量大,影响了学生的判断力

在微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能对信息进行随时发布,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大大增加了传播数量。而信息品质的参差不齐,使得学生自我规范的意识也明显下降,很多学生对于网上的虚假信息已经不以为然。但是在面对不确定信息的时候,随意转发也很可能对事情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对人产生伤害。

3.3 快速便捷,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

在微文化时代作用下,各种以微为主题的应用也对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而言,更是冲击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3]。在应用环节中,相互关注和评论也充满随意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但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 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4.1 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大学生的微文化素养

大学生本身就具备较高的知识层次,因此在对新生事物进行理解的环节中也有着更强的吸收能力,可以说大学生的这些特性也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大学生的微文化素养。但是在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将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并且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仍然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微文化素养进行提升,也是一项具备现实意义的工作。学校可以借助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微文化素养进行提升,从而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应用,最终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工作的有效推进[4]。

4.2 构建微平台,提高大学生对微信息的辨识度

高校要想在实际发展中充分适应社会发展,就应该加强对微文化的关注,正确认识到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的影响。要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感的提升,除了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方式进行强化,还应该对思政教育手段现代化意识进行提升。当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无时无刻不再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思想政治信息,因此在发展中,教师也要紧紧跟上社会发展脚步,用更为现代化的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这样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或是其他信息的环节中,也能对微信息辨识度进行有效提升。

4.3 重视微语言,增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

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也是最为关键的组成因素,因此教育者在工作中更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此环节中也要对大学生的微语言进行重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思想动态的有效关注。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很多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所以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在关注学生微博,添加学生微信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意在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这种方式将大大降低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有助于二者的沟通。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不当微语言进行引导和纠正。因为微文化中的碎片内容容易误导学生,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必然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

4.4 巧借微工具,捕捉微文化的积极价值

当前微信、微博都成了学生表达情感和发表言论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这类工具的应用,进一步掌握微文化中的价值内涵,让学生将更多有营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进行吸收。首先,为文化中的交流方式相对比较自由,因此大学生也要对微工具进行灵活应用,主动向积极的微信息进行靠近。此外,还可以在工作中选拔更多优秀的党员干部,将学生党员和干部的工作进行整合,通过这种方式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整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引导作用。综上所述,现代化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建设和丰富性的重要任务,因此党中央和政府对于青年成长问题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说大学生的成长不仅关系着时代建设,同时对于人才建设和社会发展也有着紧密联系。在微文化视域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调整工作方案和发展方向,在接受发展机遇的同时应对风险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贯彻更多的人文关怀。总之,要加强对微文化特点的应用,积极发挥其工作优势,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文化作用下得到更大发展,为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有效帮助。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