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涂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2019-12-28 02:53汪水华
文化产业 2019年21期
关键词:流传号子小调

◎汪水华

(安徽省马鞍山市文化馆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积累和流传于民间的艺术珍品,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经过劳动和艺术实践,口头创作了大量的民歌,其内容形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浓郁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对当涂民歌进行研究,目的是使这一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1]。

一、当涂民歌的起源

安徽省当涂县历史悠久,许多文人墨客如白居易、刘禹锡、梅尧臣、苏轼、沈括、陆游、文天祥等,都在此留下华章佳句,尤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流连此地直至终老。当涂县丰厚的文化土壤,产生了民间音乐——当涂民歌。那时主要是放牛娃放牛或农民在田地里劳动,一时兴起而唱的小调,这些小调绝大多数是顺口而出,相互对歌,一唱一和,但没有谱曲、没有记载,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举办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当涂民歌得到重视。文化馆黄熙云组织工作队伍,深入乡村,挖掘、搜集、整理流传于乡间的民歌180多首。当涂民歌逐渐兴旺和繁荣起来,由乡村走上了城市舞台。

当涂民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走入当涂地区就能听到曲调优美、内容丰富、乡土气息浓郁的民歌声。如:冬修水利工地上铿锵有力的《打夯》《打硪》号子声,此呼彼应、连成了一片;在收获季节的打麦场上,《打麦歌》《掼稻歌》欢腾清脆,如鸟噪深林;在丘陵山坡上,嬉戏追逐的牧童,《对山歌》《放牛歌》活泼稚趣;在圩区的秧田里,《薅草歌》《插秧歌》清新悠扬,声传百里;在抗旱排涝季节,《车水号子》浑厚深沉、昂扬有力;在秋收后的稻场上,《丰收歌》《舂米歌》欢乐流畅、洋溢喜悦;在新春佳节之时,《剪窗花》《迎新年》喜气洋溢、热烈欢快;还有婚配嫁娶,爱情生活的情歌,一同形成了当涂民歌主体风韵。

二、当涂民歌的艺术特色

当涂民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当涂民歌大多数以句为单位,每句长短不一,长则三四十句,短则四、六、八句。在流传的民歌中,一般都是独唱、对唱、帮唱、伴唱,而合唱的比较少。还有一种排歌,一般以时间、季节顺序演唱,以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事件为民歌内容。另外,三字句、五字句、复句民歌也有出现,但流传演唱的不多[2]。

当涂民歌在演唱中,每句前后衬词、衬语比较多,增加民歌的气氛。另外,民歌中还含有大量的地方性语句,在一首民歌中,少则二三个,多则上十个,这些语句虽然难懂,但它给民歌带来了特定的意蕴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如:

姐在田里薅草忙,哥拿草耙跟上趟(班)。

会椤(拔)稗子不漏行,秧苗一抵(日)三尺串(长)。

在流传的民歌中,大多数分为仄声、平声、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讲究合辙押韵,字正意明。其曲调旋律简练清新,节奏明快轻盈,音乐圆润甜美,易于上口,易于接受,听后使人印象深刻。如果加上歌手清冽的嗓音,民歌更显富有韵致、委婉,表现喜怒哀愁的情感,如同畅饮一杯浓烈香甜的美酒,醉透心田。

号子民歌是当涂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劳动最为密切。号子民歌分室内、室外两种,以室外号子居多。号子民歌绝大多数是一唱众和,以不同的劳动条件形成号子音乐的不同特点。一般劳动负荷力强的号子,如《车水号子》《打硪号子》等,音乐旋律激昂、紧迫、辽阔,节奏欢快、气氛热烈。而从事轻劳动的演唱的号子,如《舂米号子》《掼稻号子》等旋律比较优美,节奏比较平稳、自由。随着劳动条件的改善,号子民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是最先泯灭的民歌体裁。

山歌民歌分山歌和田秧山歌两种,流传较为广泛。人们在野外放牧、割草、采茶、砍柴、开荒种地、播种收割等干农活时演唱的山歌,情感强烈,表现大胆,词语锋利,无拘无束。山歌一般是即兴演唱,曲调清晰开阔,质朴悠扬,节奏明快自由。此外,山歌开头往往带有呼唤性对词对句,既能抒发感情,又能充分表现山歌含有野性的韵味。而田秧山歌一般是圩区人民所唱,则有一种水乡特色,其季节性较强,音乐娓娓徐缓,歌声悠扬嘹亮,声振方圆数里。此外,山歌一般比较自由,大多数未形成完整节奏,旋律变化大,地域性的衬词衬腔运用广泛,显示出山歌特征。

小调民歌在当涂流传最广泛,题材和数量最多,涉及人们生活、劳动的各个方面。小调民歌又分为吟唱调、时调和舞调民歌类别。相对而言,小调中吟唱调数量少,除了农村中风俗仪式中演唱外,还有叫卖东西演唱。时调和舞调民歌占小调民歌主导地位。时调舞调民歌结构完整,形象表达真实,手法丰富多彩,音调多,节奏接近口语化,有较强的生活气息。此外,舞调民歌一般是农村节庆佳日和民间灯会庙会等民俗活动中演唱,这是舞调的特征。

民歌内容多种多样,小点着意,大意含情,精练简单,真实无华。口语化中见意境,质朴中见空灵,题材和体裁不拘一格。民歌中有唱天唱地、唱古唱今,唱天理人情、唱男女情爱、唱心思意想,无一不是民歌的演唱对象。民歌中,有歌颂、有叙述、有抒情、有倾诉,也有风趣幽默和辛酸表白,屡见不鲜。

三、当涂民歌的传承和保护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涂民歌逐渐暗淡下来,几乎被人们遗忘。如今在田间地头、河畔山脚、村舍牧场,已难听到那行云流水般的民歌声了,当年活跃在乡间和城市舞台上的民歌手,或年逾古稀,或已去世。随着劳动条件的变化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当涂民歌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如:现在吃米是机器碾米,抗旱排涝是机器作业,不再是人工舂米和车水灌田,还有耕田、插秧、收割等都市机械化,人工劳作场面减少了,因而很难听到《舂米号子》《车水号子》以及插秧、收割等方面的民歌声了。

近年来,以当涂民歌为题材的大量作品取得喜人的成绩。虽然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各异,但民族民间文化及其精神是亘古不变的,即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抒发情怀。2004年全国民歌大赛,农民歌手陶小妹等人演唱的当涂民歌《唱得绿海泛金波》,获得全国民歌大赛二等奖。2006年8月由当涂县主办了“中原杯”当涂民歌大赛,177个节目,近400名演员参加比赛。10月14日第二十一届江南之花“唱得绿海泛金波”民歌演唱会,参加演唱会年龄最大的80多岁,小的才10多岁。一首首民歌,展示了鲜明的地方民间音乐魅力和语言艺术,展示了现代农民的精神风貌。

作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要深入研究当涂民歌,从中找到古代民歌在民间流传的一些迹象,进而对其在现当代民间歌舞、戏剧、音乐、舞蹈的根脉进行深入探讨。其目的在于为当代民歌艺术提供历史依据和参考,从而创作出既尊重历史原貌又有当代审美气息的艺术作品,使当涂民歌这一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更好地保护和传承[3]。

猜你喜欢
流传号子小调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经典“咏”流传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