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及民国《同官县志》所载演剧活动考述

2019-12-28 03:09畅同欢
文化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节令演剧县志

畅同欢

同官县,今属铜川市。北周建德四年(575)改铜官县置,隋属京兆郡,唐开元后属京兆府,五代梁属同州,宋至明因之,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西安府;1946年改名铜川县[1],1958年改设铜川市[2],后将宜君县、耀县划入铜川市。由于篇幅和研究所限,本文以清代及民国所修《同官县志》收录的演剧史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庙会演剧、岁时节令演剧及丧葬演剧三类并进行论述。

一、《同官县志》所载庙会演剧

民国三十三年(1944)《同官县志》记载 :“同民专务稼穑,不事织纺,不习商贾,民少生业,故贫;然亦能蓄积节用,不事华靡;礼仪多疏略,但俗信巫觋,重淫祀。”[3]可见,乡民生活贫困,注重节俭,但在修建神庙和祈福酬神一事不惜重费。“至于创修寺庙,报赛神明,则不吝重费,亦其沿习久也。”[4]县志中记载的神庙,历史久远,其中兴元寺修建时间可追溯至隋开皇十三年(593)。从神庙类型来看,乡民信仰丰富,除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必设神庙外,还有名人专祀庙、释道寺观。民间神庙修建与乡民生活联系密切,如同官县经济由农业、制瓷业、矿业构成,其中八蜡庙、龙神庙、灵泉观、女华神庙均与农业生产有关,窑神庙与制瓷采矿有关。由于乡民重视祈福酬神,故县志中收录的庙会演剧史料颇为繁盛,笔者将所见同官县庙会演剧史料进行了整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孙真人祠古会三日,清凉寺集会三日,关帝庙古会十日。庙会以古会形式存在,可见其长久以来在乡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关帝庙会规模较大,不仅吸引了当地百姓,还有四方商贾。商贾往来,促进货物流通,推动经济发展。庙会除祭祀、贸易外,演剧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当地剧社成立较晚,古会多订商业剧社以保证演剧水平。据民国三十三年《同官县志》所记 :“古会酬神时,则多订他处剧社演唱。”[5]庙会演剧吸引了众多戏迷前来,生意更加红火,推动着庙会的繁荣发展;同时,庙会吸引了戏迷、香客、商人到来,数量众多的观众无形中考验着演员的技艺,因而也推动了演剧的发展。庙会和演剧的组合,给乡民生活带来便利,也为庙会和演剧的繁荣作出不小的贡献。

方志所载演剧史料揭示了庙会变化的原因。民国与清代相比,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由于举办庙会的资金不足,部分庙会衰落。清代庙会商业税由县署征收,官僚是受益者,所以支持庙会。将部分税收投入庙会,保证了庙会顺利进行。民国会税改国家征收后,庙会规模式微。如清凉寺,“民国十年以后,改建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会税改归国家征收,故集会较之往昔,仅十之一矣。”[6]关帝庙会曾是长达十日的骡马大会。“陕省沿边游牧地也,杂税以此为大宗。集会多市骡马,故会税亦包其中。”[7]骡马大会的关帝庙会对当地贸易和经济无疑有积极的作用。由于民国政府不再支持封建意识下的神庙活动,会税改国家征收后,寺庙的资金不足导致庙会式微。“自税归国家征取后,不复能演戏,故式微矣。”[8]孙真人祠在民国时庙产发生了变化。“民国十九年,将庙产划归南关灰堆坡蒲池王各小学为基金;留产地三十亩为庙夫香火之资。”[9]尽管将一部分庙产作为小学基金,但保留了产地三十亩,意味着举办庙会资金有一定的保障,故县志并未涉及庙会规模式微的记录。由此可见,庙会的正常运行依赖资金,资金直接影响庙会演剧的顺利进行,而演剧又影响庙会规模。

二、《同官县志》所载岁时节令演剧、丧葬演剧

除了庙会演剧史料外,《同官县志》还收录了岁时节令演剧和丧葬演剧。这些史料收录在风土志或风俗志中,其演剧场所与庙会演剧相比更多样,或临时戏台,或固定戏台,或街道,或广场,或家中。其中,岁时节令演剧类型丰富,以下所列为清乾隆三十年(1765)《同官县志》收录的岁时节令演剧史料 :

立春 :城内及三山居民,争扮杂技。观春士女以麻豆撒土牛,谓之“散疹”。

正月十五 :上元节,比户街衢,张灯设宴,放烟火,打秋千为戏。居民各立社会,宰猪羊,设香烛,张鼓乐,或庙或家以娱神。

十月朔日 :秋成报答土功,祭献山神。城村居民多唱影戏以穰虎患,经月不绝。

除夕 :除夕换春灯,竖桃符,设岁宴,家人聚饮曰“守岁”。优人扮钟馗,遍诣人家,鸣锣擎鼓,曰“驱鬼”。[10]

从中可以发现,演剧活动集中在除夕、元旦、上元节期间。换春灯,扮钟馗,鼓乐娱神,耍社火,节日氛围浓厚。岁时节令演剧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一般在农闲进行。岁首进行大规模迎春活动。天气回暖,开始农忙,演剧活动暂停。秋后,乡民有充足的时间演剧和观剧,演剧活动“经月不绝”。流传于同官县的《四季歌》也说明了演剧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词云 :“春天最快活。庆元旦,家家乐,逐去瘟疫乡人傩,……秋天最喜欢,秋锄毕,地翻完。迎神报赛唱乱弹。”[11]由于乡民娱乐单一,演剧除具有祈福酬神、庆贺丰收的功能,还是乡民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岁时节令演剧类型丰富,具有浓厚的娱人色彩。但是,查找县志发现,民国三十三年《同官县志》收录的岁时节令演剧发生了变化。由于节庆礼俗的简化或消失,部分演剧活动也随之消失,岁时节令演剧记载明显减少。

《同官县志》收录的丧礼遵守“三日大殓,五日成服,三周始除服”[12]的礼仪。富裕人家在丧礼期间请俳优演剧。“然富贵之家侈张戏乐,杂用俳优,亲朋相助,以娱吊客。此则背情逆理之甚,胡可训也?”[13]丧葬演剧违背古礼,受到了正统文人批判。对于丧礼,儒家提倡发自内心。“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14]由于丧葬戏不合古礼,易造成奢侈浪费、攀比等不良现象,因此官府早年多次颁布禁令。乾隆十年(1745),时任陕西巡抚陈宏谋发布《巡历乡村兴处事宜檄》 :“禁止丧戏。丧中宴饮,已属非礼。而陕省更有丧中演戏之事,或亲友送戏,或本家自演,名为敬死,其实忘亲,哀戚之时,恒舞酣歌,男女聚观,悖理伤化,莫此为甚。”[15]也就是说,丧礼哀泣时男女聚观演戏有伤风化,应当禁止。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陈宏谋再次禁丧葬戏并奖励劝阻演戏者,如《劝善惩恶示》记载 :“劝阻丧葬不作乐演戏,不聚集僧道者奖。”[16]尽管官方多次禁演丧葬戏,但并未影响其发展。民间禁而不止的现象与长久以来形成的丧葬演戏风俗有关。故实施难度大,实行效果不佳。

清代多次禁演丧葬戏未果。民国社会变革,民俗演剧受到影响,但仍保留了丧葬演剧。民国三十三年《同官县志》对清乾隆三十年《同官县志》中丧葬戏的杂用俳优进行解释 :“按系皮影戏或傀儡戏,今尚有之。”[17]皮影、傀儡都由人操纵表演,故有学者认为两者可归一类。其中,傀儡戏有文献资料记载原本用作丧乐。唐代杜佑《通典》记载 :“窟礧子,亦曰 :魁礧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18]早期丧乐的窟礧子具有辟邪功能,后来汉末扩大使用范围。清代及民国同官县丧葬戏使用皮影戏和傀儡戏,亦与戏的特点有关。丧葬戏一般为临时搭建戏台,两种小戏对舞台要求不高。皮影戏通常用木板筑小高台,上糊棉纸,悬灯以呈现皮影。傀儡戏布幔相围,两侧上下场。由于小型舞台方便搭建和移动,运输成本极低。在表演上,傀儡戏和皮影戏都是通过人操纵表演,演员既无须多套戏服,也省去化妆和头饰费用,甚至一两人便可完成一台戏,演出费用更为亲民。故在真人扮演戏曲的繁荣时期,两戏仍占重要的地位。

三、民国同官县演剧活动的发展

民国社会变革,庙会演剧和岁时演剧受到了影响。据《同官县志》所记,民国二十二年(1933),同官县颁布保甲公约,其中第十四条涉及迎神赛社。“对于男子留辫,女子缠足,以及迎神赛会等事,须极力纠正。”[19]由于酬神受阻,演剧向娱人方向发展。但经济衰退、战争、灾荒、税收等原因,娱乐活动萧条。民国三十三年《同官县志》记载 :“消间娱乐,则因多数业农,终岁碌碌,加之征发频仍,从不知娱乐为何事即城市亦无娱乐场所之设备也。”[20]娱乐萧条,戏曲作为民间娱乐的主要方式无疑受到影响。戏台和庙会不断凋敝,戏曲面对的环境不容乐观,但并未停止发展。

(一)戏曲声腔不断丰富

剧种出现了秦腔、碗儿腔、窝弓腔、影戏、傀儡戏、豫剧和杂曲并存的局面。民国三十三年《同官县志》记载 :“冬暇集资订演傀儡戏及灯影戏、碗儿腔、窝弓腔、秦腔等。”[21]后来,河南籍乡民在同官县从事采矿制瓷,豫剧流入。“近在邑境营煤瓷业者,多河南籍,因之河南戏曲亦渐流入。”[22]随着交通线路完善,曲艺流入。“自从陇海咸同支线通车后,大鼓书、竹板书等始逐渐流入。”[23]

(二)歌舞艺术有所发展

同官县秧歌改编较多,具有地方色彩。秧歌一般为新年所用。“其序为开场歌、移场歌、暂停歌、散场歌。其开场歌后所唱者,多为《拜年曲》及《绣八仙》《五更鸟》《钉缸》《卖花线》《卖樱桃》《放风筝》等小曲,配以管弦也。”[24]上述歌谣为清唱形式,与戏曲相比,极方便改动,出现了或新撰或改良的歌谣。

(三)建立了当地的秦腔剧社

据民国三十三年《同官县志》所记 :“民国三十一年,邑人集资组织秦腔剧社,曰‘同声学社’。”[25]在成立之前,古会演剧多订他处剧社。同声学社成立后,用固定售签或巡回演出的商业模式运作,有名演员权三民、解易华等30余人,演出剧目既有古典戏,又有西安易俗社剧目,颇受观众喜欢[26]。

(四)出现了救亡图存的进步戏曲

民国时,广大乡民自发组织戏曲表演成为戏曲活动的重要力量。在抗战时期,同官县出现了救亡图存戏曲。民国二十六年(1937),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驻同官县陈炉镇,经常用演戏的方式开展文艺宣传活动。中国工农红军最早剧团战斗剧社后又在同官成立,活跃在陕甘宁等各区,演出了《亡国恨》等剧,鼓舞群众抗日救国[27]。

四、结语

清代同官县演剧兴盛,无论是演剧规模还是持续时间都达到顶峰。民国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规模和数量都不及清代,但是从演剧内容进步性、组织方式多样性及剧种丰富性来看,演剧仍是有所发展。

猜你喜欢
节令演剧县志
立 秋
“富社”天津演剧活动考论
县志里的乡贤
五月节令百草之艾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
正月节令百草之柏叶
宋金时期演剧形态考述
清宫演剧研究之回溯
廿四节令鼓队震响华大20年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