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夜景照明设计
——兼论古建文物照明设计的策略权衡

2019-12-28 02:12牛本田
照明工程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八廓街大昭寺金顶

牛本田,张 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 100084)

引言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藏族地区最早的寺庙之一,其周边以传统藏式民居为主,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此环形街道称为“八廓街”,每日有来自各地的藏民,到大昭寺行转经和跪拜仪式。大昭寺原有夜景照明中,灯具直接安装于建筑本体,存在安全隐患。受拉萨市委、市政府委托,本次大昭寺夜景照明设计[注]以保护文物安全为第一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升夜间光环境。

1 大昭寺的建筑学价值

(1)在宗教地位上,建于公元7世纪的大昭寺,是一座1300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寺院,相传文成公主为镇压罗刹女魔而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1]。大昭寺建筑为土木石结构,其宏观布局基于佛教中关于宇宙理想模式的曼陀罗式(坛城),是藏族人民精神世界的圣地[2]。

(2)在空间地位上,拉萨的城市基本格局是以同心圆结构的转经路线建立起来的,以大昭寺为圆心,形成了“囊廓”、“八廓”、“林廓”三条转经路。空间关系上,大昭寺的最高点为释迦摩尼殿的金顶,高度超过20 m,其他各殿高度在10~14 m。旧西藏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任何城内建筑不得高于大昭寺,保证了大昭寺对拉萨城市天际线的统治地位[3]。

(3)在等级秩序上,普通藏式建筑为平屋顶,只有大中型寺庙的主殿才会在平顶上加建金顶,大昭寺的金顶为铜质镏金仿汉式歇山顶,其建造工艺复杂,选材贵重,是藏族地区最高等级建筑的标志[3]。

2 寺与人的关系

(1)寺与僧侣。寺内有僧人常住修行,僧众的宿舍位于大昭寺外圈,因此照明灯具需严格控制光束角及照射范围,做好防眩光处理,避免影响僧人的夜间活动和休息。

(2)寺与信众。转经是藏区信众进行祈祷的最为普及的一种形式。来自各地的朝圣者,沿八廓街,以顺时针方向,或手持转经轮行走,或一起一伏,以叩着等身长头重礼表达对大昭寺的崇敬。照明设计应尊重转经文化,避免灯具眩光及环境亮度过高影响朝圣者的行进[4]。

(3)寺与游客。游客沿大昭寺轴线步行至西侧广场,视野主体为大昭寺西侧正立面,由大面积白色石墙及红色边玛墙组成,视觉焦点为上部金顶(图1)。沿八廓街绕行,或在八廓街外侧坐而休憩,亦可在民居建筑的上层空间或缝隙间看到金顶,虽不能时时看见,但空间意向上一直为金顶所统领(图2)。大昭寺夜景照明设计的重点是寺内金顶、经幢和西立面,由其组织视觉、身体、意识上的特殊体验。

图2 在广场与周边道路看大昭寺(摄影:Jackie Chan)Fig.2 Look at the Jokhang Temple from the square and surrounding roads (Photographer: Jackie Chan)

3 照明设计——策略权衡

(1)视觉意象的夜间转译。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拉萨市由大昭寺向四周延展而来,照明设计应当突出大昭寺的统治地位,将寺内各佛殿金顶作为主要照明对象,是夜晚最亮的“发光体”。当夜幕降临,大昭寺周边建筑、八廓街、拉萨市甚至整个藏族地区山川河流仿佛被大昭寺金顶的“光”照亮(图3)。

图3 夜间视觉意向图(绘制:牛本田)Fig.3 Visual intention at night (Drawing: Niu Bentian)

(2)基于文物本体安全的照明设计。确保大昭寺的木质结构安全是此次照明设计的第一原则。所有照明灯具点位、电气管线全部脱离大昭寺本体范围,在外围新建公共用房及建筑结构较稳定的传统民居房顶设置灯组,确保大昭寺文物本体范围内无安全隐患(图4)。因此,决定了本项目仅能采用极窄角LED投光灯,并严格控制照射方向与范围,即只照亮寺内金顶区域,不影响大昭寺前广场朝拜及八廓街转经的藏民活动,不影响寺内僧众夜晚休息生活。远离文物的LED灯具,也保证了红外和紫外辐射的消除,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彩画等感光文物的影响。

图4 红框为大昭寺范围,蓝色为灯具点位(绘制:牛本田)Fig.4 The red frame represents the Jokhang Temple’s area and the blue points symbolize luminaires’ position (Drawing: Niu Bentian)

(3)灯具节点设计。东、西、南、北4个方向的投射距离分别约为35 m、170 m、25 m、50 m,通过模拟分析选择不同功率、光束角的灯具组合。其中西侧灯位距离较远,特殊定制3°极窄角、80 W投光灯,光斑严格控制在金顶范围内(图5)。

图5 在周边建筑屋顶看大昭寺与改造灯具(摄影:Jackie Chan)Fig.5 Viewing the Jokhang Temple and the custom-made luminaires on the roof of surrounding buildings (Photographer: Jackie Chan)

大昭寺西侧广场两侧是约10 m高的商业用房,东、南、北三侧为传统藏式民居,建筑高度“参差不齐”,结构多以木质梁柱为主,年代久远,不宜大规模施工作业。针对现场复杂的建筑环境,特殊定制灯具支架(图6),采用工厂制作的模数化标准件,现场组装,减少现场工作量。灯具支架采用不同模数标准件搭配组合,可以组成不同高度、数量的灯组,根据各屋面实际安装条件,灵活布置。如安装位置屋面较低,与被照物之间有遮挡,可选用高灯组。

图6 定制模数化灯具支架(绘制:牛本田)Fig.6 Customized modular luminaires’ stand (Drawing: Niu Bentian)

(4)西立面投影。西侧广场为观看大昭寺的主视角,游客与信徒多由此集散。西立面主体为大面积白色石墙,顶部为红色边玛墙,是大昭寺、八廓街区域唯一适合作为投影展示的载体。广场两侧屋顶架设投影机房,在重大节日期间,播放关于藏族地区历史文化的视频,烘托节日气氛,促进夜游经济发展。为避免影响寺内僧众休息,视频投影做特殊处理,所有僧舍窗户位置实现“零照射”(图7)。

图7 投影方案示意(绘制:牛本田)Fig.7 Projection scheme (Drawing: Niu Bentian)

(5)广场照明改造。改造前,广场庭院灯为传统光源,能耗高,照射范围小,有大面积暗区。改造后,庭院灯增加两种不同功率/角度的3 000 K投光灯搭配使用,其中光束角46°、功率55 W投光灯照亮广场两侧区域,光束角28°、功率81 W投光灯照亮广场中部区域(图8),提升广场的照度均匀度,并增加场景智能控制系统,在凌晨人流减少时,降低照度与能耗。

图8 大昭寺广场照明改造后(摄影:Jackie Chan)Fig.8 The Jokhang temple square after lighting renovation (Photographer: Jackie Chan)

4 古建文物照明设计的策略权衡

随着各地大力发展夜游经济,人们对古建文物的兴趣正从单一的日间游览转向夜游、虚拟体验等多元化旅游,古建文物的夜景照明受到高度关注。

以大昭寺为例,如果仅从视觉效果考虑,在建筑本体安装灯具,建筑细部将更具表现力,金顶各侧都可以被照亮,整体观赏性提高。但基于文物保护的原则,灯具全部脱离建筑本体,寺内金顶仅能照亮外侧面,经幢也只能靠余光扫亮,保护文物的同时,也牺牲了部分视觉效果。

文物建筑照明的主要注意事项包括:

(1)照明设备、管线应脱离文物建筑本体,安装、维护的操作全程也要确保文物安全。

(2)可见、红外、紫外的光辐射应确保感光文物的安全,常被忽略的是光可以穿透建筑表层,照射到室内文物,更不应干扰内部空间的正常使用。

(3)照明设备不应影响日、夜间主要视角的观看,不宜采取伪装成文物一部分的藏身方式,避免对理解文物造成误读。

(4)照亮文物的借口经常是“文物需要被看见”,但在夜晚背景下,亮度过高将使建筑由“表面模式”转变为“发光模式”,反而看不清楚细节了。

对于绝大多数文物古建,人工照明无法复现历史上的夜间景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夜景照明设计具有创作的属性。按照创作的评判逻辑,或者选择尊重历史面貌的路径,如英国、日本的一些经典照明设计作品,或者选择应对新的空间职能和艺术追求,如艺术家创作的具有现当代性的光艺术作品。如果不能在尊重原貌的呈现和拒绝复制的创作之间选择其一的话,文物建筑的照明将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在未有理想方案之前,保持黑暗也是值得尊敬的态度,不应将文化内涵传播的责任过度寄托于夜景照明,尊重历史、尊重文物的策略本身就是最好的传承。

猜你喜欢
八廓街大昭寺金顶
金顶皇印
新编现实题材话剧《八廓街北院》再度亮相
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启动
大昭寺,佛教徒心中的圣殿
八廓街,人文之街
西藏,一场阔别已久的重逢(1)做一名虔诚的信徙
八廓街,历史之街
八廓街,节日之街
峨眉山金顶女背工,背负希望的坚强母亲
金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