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差异化安检中的三种风险分析方法

2019-12-29 17:42赵振武张沉沉
民航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安全检查分析方法旅客

□ 赵振武 张沉沉/文

随着客流量逐年增多,安检压力增大,而真正有意携带危险品的高风险人员却是少数,将有限的安检资源平均应用于每个旅客则造成资源浪费。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已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差异化安检”系统,设计和实施“差异化安检”的重要基础则是风险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旅客背景信息、旅客行为信息和情景信息的三种风险分析方法的概念及国内外的应用现状;然后根据这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发展建议;最后对综合运用于“差异化安检”提出设想。

三种风险分析方法的概念及国内外应用现状

(一)基于旅客背景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

旅客背景信息是指旅客个人身份特征信息、征信记录和以往航行记录等。基于旅客背景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是尽可能收集旅客背景信息,评估得出旅客风险系数和所属的风险等级,依据不同风险等级对旅客进行不同强度的安检程序。

国内外部分机场正在进行基于旅客背景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探索和应用。国内方面,很多机场在进行低风险快速通道的积极探索。例如北京首都机场依据支付宝芝麻信用分来判断旅客是否具有通过快速安检通道的资格;深圳机场依据大数据分析,根据已知旅客背景信息评估旅客所属风险等级,对旅客进行分类分流,实施“差异化”安检。国外方面,现已出现一些基于旅客背景信息的快速安检系统。旅客自愿申请接受调查且主动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和生物特征信息,机场部门根据已知信息评估旅客是否为低风险等级旅客,向被评估为低风险的旅客发放通过快速安检通道的会员资格。如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TSA)在美国推行基于SFP recheck系统、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建立的信任旅行计划(Trusted Travelers)、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开发的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Privium安检系统等。

(二)基于旅客行为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

旅客行为信息是指旅客在机场范围内的行为表现,如面部表情、行为动作和衣服着装等。基于旅客行为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是尽可能识别出可能对民用航空构成威胁的人,机场安检人员经特殊培训后在机场范围内观察检测旅客的某些行为指征,并在必要时与之进行简短交流,发现行为异常者,引导其接受更高强度的安全检查。

国内外部分机场正在进行基于旅客行为信息风险分析方法的积极探索和应用。国内方面,吐鲁番机场、桂林机场、赣州机场等多家机场安检站都开展了异常行为识别培训课程,要求安检员在工作现场从乘机身份证件、携带物品、外表着装、行为动作、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快速识别旅客的异常行为,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航空安全;天津机场还成立了“START”特勤突击队,针对部分行李、可疑物品进行检查,平均每日识别20余起异常行为并跟踪检查。国外方面,受“9·11”事件的影响,TSA自 2003 年始启动旅客行为观测安检技术(Screening of Passengers by Observation Techniques,简称“SPOT”计划),工作人员对机场内旅客进行行为观测,识别出潜在风险较高的人,对其进行更严格的安全检查,并于2011年在此计划中增加了问询环节,增加对危险人物的关注;在以色列,进行X光仪器检查前,每位旅客都要排队接受一位通晓多国语言的工作人员问话,工作人员会根据该旅客的国籍、背景、行为表现和回答情况作出安全评估,并划分旅客风险等级。

(三)基于情景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

情景信息是指与旅客自身信息无关的外部威胁信息,如航空公司类型、始发地和目的地等。基于情景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是在特殊时期或针对特殊人群适当提高安检级别,当机场所在区域或航班目的地所在区域举行重大活动或发生危及航空安全的危险事件时,机场安检部门依据活动或事件影响程度适当提高安检级别,确保航空安全。

国内外已有部分机场开展了基于情景信息风险分析方法的积极探索和应用。国内方面,针对不同时期的特殊情况,中国民用航空局制定了划分为四个等级的安全检查标准,一级安检是机场的常态安检,即没有重大活动的情况下旅客经过的安检等级;二级安检通常在国家举办大型活动如世博会等时开启,二级安检对开包率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具体为保证50%以上的开包率,30%以上的乘客需脱鞋、解腰带;在二级安检的基础上,三级安检在登机口处设置10%左右的检查率;四级安检需要保证在安检通道100%的开包率、脱鞋率,在登机口处仍需进行100%的复查,并且在机上也需配备一定的安检员。按照民航局制定的四级安全检查规定,各机场安全检查级别依据事件活动类型适当提高。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比如不安全事件较为多发的地区,这些地区内的机场安检程序通常都比其他地区的机场较为严格。国外方面,荷兰于2014年倡议,可根据航空公司类型、始发地和目的地、飞机型号大小或航程等不同危险情境,把不同航班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

三种风险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发展建议

(一)基于旅客背景信息的风险分析

根据基于旅客背景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收集的旅客背景信息为旅客风险等级的划分提供数据支持,基于旅客背景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是实施“差异化安检”的第一步,是实现“差异化安检”的重要前提。

旅客背景信息的收集与储存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方面,旅客背景信息收集不全面会导致旅客风险等级划分不准确,误将高风险旅客划入低风险等级所产生的危害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收集的旅客背景信息保存不当或泄露,将会引起严重的旅客担忧和对民航业负面报道等问题,对旅客生活和民航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在旅客背景信息收集方面,机场现有的数据只是旅客在本机场的出行记录和安检表现记录,旅客在其他机场的出行和安检记录并未共享,而且详细的旅客个人信息安检部门无从获得,不全面的旅客背景信息给旅客分级带来重大困难。为改善此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各机场可以建立信息共享云平台,将旅客在各个机场的出行及安检信息上传共享;其次,机场可以与我国公安部门合作,将我国公民违规犯罪记录与机场安检违规记录结合,共同建立高风险等级旅客数据库,上传至云平台供各机场参考;最后,可参考美国Precheck计划,鼓励旅客自动申请加入低风险等级并提供详细个人信息供机场部门进行风险系数评估。

在隐私侵犯与泄漏方面,首先,载有旅客背景信息的云平台数据库等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维护需要专职专业人员来完成,确保在设备技术方面不出纰漏;其次,需要加强隐私侵犯与泄漏方面的立法,当发生此类事件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最后,公安部门在提供犯罪分子乃至良好公民信息方面,可将旅客背景信息转化为风险数值反馈给机场,机场部门所做的仅是将风险数值与所收集的旅客背景信息相结合划分旅客风险等级,从而降低隐私泄漏的可能性。

(二)基于旅客行为信息的风险分析

基于旅客行为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其主要思想在于“对人不对物”,关注于对危险人物的搜寻,抓住了安全保障的本质,因为“危险分子手里的剃须刀比普通旅客手里的手枪更危险”。经研究证明,安全人员使用基于旅客行为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检测到66%的经过伪装的模拟乘客,而通过观察只能检测到3%。并且,机场安全人员使用新的基于谈话的检测方法捕捉经过伪装的模拟乘客的成功率,远远超过通过检测身体及行李的传统方法。

虽然行为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很大提高航空安全,但其成本也是巨大的。第一,基于旅客行为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耗时较长,尤其是其中的谈话部分,以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为例进行说明。乘客必须提前3~4个小时到达机场接受安全检查以避免错过航班,而且如果将这种安检方法直接应用于人流量巨大的枢纽机场时,还可能会造成候机楼运转瘫痪;第二,专业的行为检测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且费用较高;第三,我国未建立统一的旅客行为指标检测体系,在对危险人物的判断上很多情况下依靠直觉,这需要行为检测人员具备丰富的行为检测经验,经验不足时会导致判断不准确;第四,相应的行为检测硬件配备方面不足以提供有效支持。

要想得到可靠的行为分析数据,首先,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旅客行为指标检测体系,依据大数据分析,准确找出哪些行为指征在判断危险人物上具有代表性,如旅客眼睛睁开程度和吞咽方式等;其次,需要引进先进的行为检测硬件设备,为行为检测人员提高危险人物识别率提供工具支持,如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的现代化“甄别”系统,先根据眼动反应设备衍生出的“敌意检测系统”,产生嫌疑的乘客再接受“生理扫描”;提高危险人物识别率的同时缩短行为检测时间;最后,还需要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行为检测安全检查人员,对所有机场内的行为检测人员进行联合统一的分批次专业培训,不仅节约了培训资源与培训费用,而且各机场还能与时俱进,了解学习最先进的行为检测设备和最有代表性的行为检测指征。

(三)基于情境信息的风险分析

基于情境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是在特定时期或针对特定人群提高安检级别,这种划分方式只与飞行信息有关,与旅客个人信息无关,在特定时期或针对特定人群加大安检资源投入,重点防御,避免了在不必要的地方浪费安检资源。

在分配安检资源方面,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在非常时期需要增加安全检查人员及安检程序。如中国民用航空局制订的民航旅客四级安检要求,一级是常态安检,二级、三级、四级是安检资源供给量更多的更高级别安检。在非常时期增加安检强度不仅会增大机场运营商的安检成本,且会增加旅客的安检排队等待时间。对于航空公司而言,安检程序的繁琐及排队检查时间的延长可能引起旅客不满、航班延误等,航空公司也可能因此损失部分客流量。在人群歧视问题方面,这种风险分析方法可能会对某一特定顾客人群产生歧视性影响,因为某一特定人群可能更频繁地登上被认为是高风险航班的飞机。

面对安检资源分配问题,不管是面对可预知的重大活动还是非预知的紧急状况,都需要提前制定好应对模式,做好所需要的安检人员及设备预测,当特殊情况来临时可以做到一键式启动。特殊情况下的安检人员及设备配备模式也需要提前做好规划。研究表明,特殊时期增加手持金属探测仪后,不仅能够检测出随身携带违禁品的潜在袭击者,还对潜在危险人员具有一定威慑性,减少危险物品的携带,因此可以降低X光机进行包裹探测的最优检测精度,即降低了X光机的普通乘客包裹误检率,这也能够增大普通乘客的出行便利性。面对人群歧视问题,尽可能做出合理解释让旅客理解,较为繁琐的安检程序都是为了更高的安全。尽管如此,但由于这些航班上的所有旅客都面临着接受同样级别的多级安检程序,这种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可能不会明显显现。

三种风险分析方法综合运用于“差异化安检”

“差异化安检”模式是将旅客分为高风险、低风险和普通等级旅客,对不同等级的旅客实施强度不同的安全检查程序。

首先依据基于旅客背景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广泛收集旅客背景信息,根据已知信息确定旅客风险分值,划定不同分值区间,确定旅客所属的风险等级。未能获得个人信息或被调查有不良记录的高风险等级旅客被禁飞或接受更严格的安全检查;通过背景调查且获得安全信任的低风险等级旅客接受更快速便捷的安全检查;普通等级旅客接受正常的安全检查。为预防危险人员能够准确预测旅客风险等级的划分方法,在低风险等级和普通等级旅客中随机抽取部分旅客接受严格的安全检查。这种依据旅客不同风险等级接受不同安检程序的“差异化安检”模式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安检资源投放到高风险等级旅客身上,节约安检资源的同时又能给更多的旅客带来便利。

基于旅客行为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是在基于旅客背景信息风险分析划分旅客等级的基础上,在机场范围内对旅客进行行为观测,将潜在威胁人员引入高风险等级通道或在登机牌上做标记。把进入机场系统前的旅客背景信息与行为分析信息相结合,可把旅客更可靠地分入相应风险等级。因此,基于旅客行为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可作为增强“差异化安检”模式可靠性的一种辅助手段,从而增加“差异化安检”模式的安全性。

与旅客背景信息分析、旅客行为信息分析不同的是,基于情景信息的风险分析方法的关注点在于某一特殊时期或某一特定人群,而不是单个旅客。面对特殊时期,如机场所在城市发生影响航空安全的重大事件时,对此类事件进行安全等级分析,依据事件类型整体提高安全等级;面对特定人群,如目的地为战乱地区的某一航班旅客,根据目的地战乱情况分析此类人群所属的安全等级,提高整个航班人群的安全检查强度。

猜你喜欢
安全检查分析方法旅客
注重实效 强化责任
有针对 有延续 有深入
煤矿通风不良的危害以及通风安全检查项目
基于EMD的MEMS陀螺仪随机漂移分析方法
非常旅客意见簿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分析方法阐述
候车大厅的旅客
安全检查员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我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