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科研管理创新路径探析

2019-12-30 11:42张成恕
关键词:科研人员理念服务

张成恕

(闽南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处,福建 漳州363000)

新时代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是其重要的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科研成果的效益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高校科学研究离不开科研部门的管理与服务,科研管理工作涉及到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如科研活动规划、项目申报、立项、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科研团队建设等。 高校科研管理的状况对科研人员工作的热情、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转化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教育部通过相关政策极大地促进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积极为科研管理“松绑”,将科研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校,但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在科研管理理念、信息化管理应用、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体制、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新时代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一)科研管理理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科研管理理念”即对科研管理的理性认识,理念是指导行动的标准,正确的科研管理理念是高校科研计划实施的第一步。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知识创造、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这就需要高校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为了创造良好的科研社会环境,国家相继出台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 协同创新计划”等,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科研管理理念与国家创新环境建设目标脱节的现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评价与激励办法等学校政策和文件未能及时更新,存在“不想更新”“不愿更新”和“不敢更新”的现象,造成科研管理行政功能远远高于服务功能,服务理念缺失。 在处理一些比较“模糊”问题上“按章办事”, 没有紧跟新形势、新政策的步伐以发展的眼光更新管理理念。随着高校社会职能的变化,知识的产业化、服务社会的功能越来越重要,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模式成为高校科研趋势[1]。 虽然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也成立了科技开发部门,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科研管理部门处于“科研人员找上门、科研管理部门走程序”的状态,这种管理理念也是导致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不强的原因之一。 如何做好高校科研管理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特别是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引领下,如何进一步更新科研管理理念,将管理与服务有效结合,激发科研人员动力,使高校科研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科研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科研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高校科研信息是重要的数据资源,充分挖掘科研数据资源对高校科研规划、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相对缓慢,虽然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一套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每个高校信息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一些高校构建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仅是为了统计数据,这就失去了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以科研管理部门为主导,在管理过程中涉及到人事、财务、国资、后勤等各相关职能部门。 高校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融合各部门的数据资源,达到为科研规划提供依据、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的目标,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各自独立,没能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2]。 科研管理信息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各部门的协同,涉及到许多基础信息,如:人事信息、财务信息、国资信息等。 总体上看,目前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还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有些高校虽然与校内其他部门实行信息共建、共享,但还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存在涉及到其他部门的数据无法导入、链接等情况,导致数据缺失,分析功能受限等。

(三)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直接制约着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进程。 科技创新决定着综合国力的提升,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科研资源,是科技创新主力军。 而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直接影响高校科研事业。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以行政化为主,学术化科研管理模式未能占据主导地位。科研行政化管理过多干预高校科研规划、科研机制的运行。 评价、激励机制是高校科研永恒的话题,是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目前存在以下问题:高校多以物质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为辅。 评价过程中以“数量”为主、“质量”为辅;部分科研人员追求科学真谛的理念逐步缺失,科研人员普遍将获得科研项目作为首要目标,忽略了成果的产出,而以科研本身出发的学术公平、自由、探索的精神缺失等。 此外,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情况也不容乐观,许多高校将科研专利束之高阁,加之各高校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处于探索阶段,科技成果转化出现诸如“不想转”“不愿转”“不敢转”的情况。 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在管理模式、人才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经费管理使用、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存在不完善、与社会需求脱节、手段方法单一等情况。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应该从服务高校科研人员、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根据高校自身的情况更新管理体制、机制,以达到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的目的[3]。

二、新时代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原则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对科研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原则有利于转变科研管理理念,能够推动科研管理创新并使其与时代要求相契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研管理的“放管服”原则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对实践的发展方向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为推动高校科研发展,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在此背景下,高校科研人员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与此同时,科研项目呈逐年增长趋势,对科研管理者专业性要求不断增加。 科研管理服务对象也更加宽泛,由以往的服务校内科研人员逐渐向服务高校、社会转变。 教育部《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该通知旨在赋予高校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 在良好的“放管服”科研改革环境下,为持续改善高校科研工作服务质量,提升高校科研产出,高校科研管理理念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并从根本上打破以往的科研管理模式。 但在改革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多重顾虑,如科研经费管理权的问题,虽然项目主管部门将预算调整权限下放到学校,但是学校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不敢调整的现象。 因此,要释放高校科研的活力,必须转变科研管理观念,而高校科研管理观念的转变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行动指南,灵活地制定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同时,应为科研人员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底线、诚信科研、不越红线。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才能既守得住一方科研净土,又能切切实实为科研工作者服务。

(二)开放性原则

坚持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开放性原则有助于科研管理创新与新时代要求相契合。 科研管理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行动导向和全面创新导向,积极与新时代发展相契合。 新时代是科技革命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改变了以往的管理模式,高校科研管必须顺应时代变化,从以往简单的“人、财、物”管理模式中走出来,积极探索新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开放重要共享,开放意味打破封闭,开放应具国际视野。 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要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角度着手,要从充分释放高校科研创新活力的角度出发,完善制度、优化管理服务、完善激励机制,尽量减少报销、审批过程时间和资源消耗[4]。

(三)创新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新时代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既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使命,又是高校科研管理自身的需要。 从管理理念上来讲,高校科研管理理念更新较慢服务意识不够,高校科研管理理念的创新就是以科研服务为本切实从行政型的科研管理向服务型的科研管理转变。 科研经费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够灵活,导致科研人员不敢用、不想用的现象,根据不同的科研项目,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创新性的制定适合本校校情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 科研管理的创新还应体现在高校科研管理的机制、体制的创新,比如:成果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 在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创新是灵魂,只有把握创新这条主线才能激发科研管理的活力与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科研管理创新路径

(一)更新科研激励理念

激励机制是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激励措施的合理运用对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科研激励是科研活动的主要驱动力,而激励的方式、方法与科研人员的需求是分不开的,根据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就是从满足科研人员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科研激励机制,释放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5]。 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主阵地,高校承担我国大部分基础研究以及重大科研任务,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 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国家、省等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旨在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如科研项目实行间接经费管理,在间接经费中可以根据项目组对项目贡献的大小发放科研绩效,科研绩效不设上限、项目经费调整下放等。 这些政策正是国家从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从科学研究本身出发而制定的,面对国家出台的促进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高校以及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完善激励机制,根据不同类别、不同人才群体实行不同的激励措施,努力做到激励不错位,激励无死角。

(二)加快成研成果转化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情况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 最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提出了促进成果转化效率的要求和办法。 优化科研环境,加强校企深入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6]。 术业有专攻,作为高校科研人员,科学研究是其专长,而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应用和了解却是其薄弱之处。 “高校科研是将金钱转换为知识的过程”,而“成果转化则是将知识转换为金钱的过程”,复杂的转化过程,使科研人员望而却步,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是造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完善现有的高校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率有重要的作用。 完善管理机制就是要在充分了解国家政策、法规的情况下,为成果转化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支持系统,比如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成果鉴定与推广、风险投资基金、产权配置关系等的校内管理制度政策,发挥法律对高校科研成果的保护作用;落实国家政策的配套文件,转变职能,成立专门管理、实施机构等,为科研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完善服务机制就是从专业化入手,形成稳定的专业化的科研成果转化团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合理的学校、科研人员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团队的利益分配制度,加强与政府、社会、企业对接等,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种平台,提高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的机会和效率,实现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

(三)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科研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高校的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研团队。 随着科学发展与学科分化,个人力量在科研成果创造中的作用渐趋弱化,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大型科研团队建设,成为很多大型科技攻关项目的必然选择。 科学研究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队、团队与团队之间协作的活动。 科学研究需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者相互探讨与灵感激发,科研过程需要学者们科学的分工与协作。 高校科研团队一般包括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博硕士生导师、博硕士研究生等。 团队成员在学科背景、学术能力、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观点、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具有多样性特征。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有效利用,则会出现团队内部冲突和矛盾,影响团队健康发展。 相反,如果能正确对待并合理利用,则有利于团队合作和凝聚力的提升,进而提高整个团队的竞争力。 团队成员在知识、学历、思维、认知、价值观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在以合作为主的团队建设中,他们可以优势互补,实现知识重构和认知更新,实现整个组织的共同进步。 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应坚持“以科研人员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造团队的包容性环境,认识、尊重团队成员存在的差异,实现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激发团队活力。 同时高校科研团队需要加强完善团队的公平机制,提高团队成员在利益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团队利益决策结果的公平性,释放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

(四)创新科研管理模式

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是影响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的直接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根据高校科研发展新态势、新要求的形势下,以行政化为主导的高校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已无法紧跟时代步伐,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公共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以服务为导向,构建服务型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 首先,转变科研管理者的观念,树立“以科研工作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作为,切实解决科研工作者遇到的各种问题,满足其合理需求,并接受其监督。 其次,科研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政策和业务培训,服务理念的更新迫在眉睫,只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机制,让科研管理人员成为“善管理、会服务”的专家,才能从根本上从理念上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模式。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但并不是完全放手,而是从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的角度出发,着力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理念服务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