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戏剧文化育人途径探索

2019-12-30 11:42吴浩宇
关键词:戏剧育人思政

吴浩宇

(闽南师范大学 历史地理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1]当前科技日新月异,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高校思政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者绝不能固步自封,应当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开拓思政工作新阵地,才能驾驭时代潮流,引领高校思潮,真正意义上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领航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三全育人”的工作新要求,要求在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全面构建十大育人体系[2]。 校园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拥有极为丰富的体裁、灵活的形式和广泛的受众。 剧目将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教育有机融合,以表演的方式传递给观众,润物无声地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新时期高校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校园戏剧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德育和美育并重

德育和美育相结合,是校园戏剧的一大特色。 许多校园戏剧中积淀了大量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和政治理念,特别是其中蕴含的爱国、忠诚、诚信、拼搏等内核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素材。 作为艺术教育之一的校园戏剧,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识别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品行,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校园戏剧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立德树人具有其独特的作用[3]。

(二)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为显性教学手段,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方式方法不够灵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高校戏剧则不同,它不是简单枯燥的道德宣教,而是通过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凭借演员的传神演出,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通过现场效应强化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寓教于乐,引导观众感性融入、理性强化,从而达成教育的目的。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鼓励引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潜在渗透,将会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产物[4](P1-2)。就此而言,合理运用高校话剧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展戏剧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失为高校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三全教育”的教育工作理念,究其根本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戏剧活动本质上是艺术的劳动创作,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和团队协同能力。 同时,校园戏剧寓教于乐,紧扣着时代脉搏、筑基于优秀文化,将德育和美育充分结合,有利于加强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可以说,校园戏剧对当代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人格塑造和个性培养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促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天然优秀载体。

二、当前开展校园戏剧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保障不够健全,资源配备不善

校园戏剧运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如何通过强力、合理而规范的制度建设,来保障校园戏剧活动持续、健康的发展。 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园戏剧缺乏行政教学力量的介入,没有行之有效的长期制度保障。 一方面,高校剧社处于学生凭借兴趣自发组织的萌芽状态,没有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 管理上的混乱导致社团品质良莠不齐,许多社团结构松散、组织涣散、效率低下,甚至导致很多社团仅是昙花一现,出现了许多空壳社团。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学校的资源就无法分配给戏剧社团,导致资金、场地、舞美道具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集中表现为缺乏排练与演出场地、缺乏灯光音响等舞美设备与舞台道具质量差甚至缺乏。 例如,部分高校排演厅紧张,戏剧社团往往要与其他社团或活动争夺训练场地,甚至只能在露天场地进行排演;有些高校的舞台设施陈旧、舞台设备老旧,连基本演出需求都不能保障;个别社团因为缺乏学生活动经费支持,服装和道具甚至都不能满足演出需求等。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戏剧的育人功能。

(二)指导力量不够专业,原创动力不足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剧本身是一项极需要专业素养的艺术形式。一台好戏的背后,依赖的是长期而专业的指导与练习。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的院校并没有开设戏剧表演与创作的相关专业,很多学校与戏剧最相关的课程就是“戏剧鉴赏”通识课。 反映出的较低的学生接触度,对于校园戏剧文化氛围的营造,无疑是极为不利。 高校的剧社多以兴趣社团为主,业务定位为业余社团,本身水平有限。 校园戏剧要想提高水准,就必须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由于缺乏校方力量介入,就学生本身的而言,很难寻得优秀的师资提供专业训练和演出的支持。 因此校园戏剧始终仅能停留于较为粗糙的实践阶段,具体表现为缺乏原创剧目、演员表演粗糙、舞美效果简陋、观众水平不高,这些都极大限制了戏剧本身的艺术感染力。

(三)思政教育结合不够密切,育人效果不强

校园戏剧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思政教育元素体现不明显

受限于传统思维,许多高校师生对校园戏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不足。 有些师生错误地认为,校园戏剧活动只是一项单纯的普通学生活动,甚至演出作品以取悦观众为主。 在实践中就极容易导致娱乐化倾向,演出作品往往格调不高,没有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

2、实践与课程结合不紧密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功的承担者,校园戏剧活动本应与第一课堂的教学密切配合,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通过戏剧活动实强化思想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相结合,在排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教育师生,切实推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繁荣校园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思政教育内涵可以成为校园戏剧创作的主题,而校园戏剧可以成为第一课堂的延展和实践。 但很可惜的是,目前很多高校将思政课程和校园戏剧割裂开来,二者结合不够紧密。 或是思政课程不善加利用校园戏剧平台,白白放弃了一块好的学习阵地;或是戏剧演出主题与思政课程关联度不高,属于自说自话的状态。校园戏剧的思政教育目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3、创作易受不良风俗影响

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因认知水平所限,将错误思想带入戏剧创作中,排演了一些低俗化的作品,虽然某种意义上博得了观众的眼球,获得了关注度,但实际上是降低了出品剧目的艺术水准,扭曲了集体的审美认知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的效果。

三、加强校园话剧文化育人功能的对策——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

闽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立足本地的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及闽南特色文化,打造具有思政育人示范效应的原创戏剧精品,探索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的育人新模式,创造具有示范特色的校园戏剧品牌。 在长达35 年的校园话剧文化育人实践中,建设了导向鲜明、内涵丰富、成果多样、影响力深远的校园戏剧思政育人大平台,培养了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彰显了文化育人的巨大效应。 在校园戏剧的培育与传播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验,对于高校创新文化育人模式,提升文化育人质量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一)完善组织制度,保障校园戏剧活动开展

校园戏剧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组织制度。 学校要在校党委的全面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从政策方面切实推动校园戏剧活动的开展。 高校共青团要将校园戏剧切实纳入“一心双环”的工作格局中,大力繁荣校园戏剧文化,创新校园戏剧文化品牌,积极推进特色校园戏剧文化建设,培育校园戏剧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学校要坚持文化育人,积极打造艺术精品,可在作品创作方向的指导、专业师资的配备以及场地设备的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障剧社的日常运营。 同时要选派对戏剧感兴趣、愿付出、有能力的师生对剧社进行管理,建立、健全社团组织架构,组织一支富有凝聚力与战斗力的主创团队,为培育优秀戏剧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课程体系,搭建话剧教学实践平台

校园戏剧课程体系是校园戏剧深度发展校园戏剧实践和高校专业力量相结合的产物。 闽南师范大学独特的戏剧课程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育人体系为戏剧作品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戏剧育人体系概括起来为“三个课堂、四个环节”。

三个课堂即进课堂(校园戏剧鉴赏)、进舞台(校园戏剧专场)、进社会(汇报演出)。 三个课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对于学生来说,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是将理论层层转化成实践的过程,能确保最大程度地培养、锻炼和开发学生的能力;从校园到社会,是引导学生从学习的受益者转变为知识的回馈者的过程,完成了被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转化,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成为了面向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 四个环节,即编、导、演、评四个环节。 四个环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育的核心精神被有机融入到校园戏剧活动的各个层面,通过演出展示,将剧本中育人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传达给学生观众,同时又通过评剧引导观众理解消化内容,并将所体会进行反馈,在取得总结、提升思政育人功效的同时,也反哺作品本身,促使其进一步改进,以更加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政育人工作,正确、高效、深刻地将红色基因嵌入学生的骨子里。

(三)坚持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育人核心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5](P194)。创新,是校园戏剧得以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戏剧创作方面,要大力支持师生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中汲取素材,创作原创剧目,强化以文化自信为内核的育人动力;在戏剧实践方面,要充分调动参与师生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克服现实困难,强化团队意识与学习能力,点燃对生活的热情;在戏剧欣赏方面,引导观众理解戏剧中的内涵价值,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得到思想和灵魂深处的洗礼,并将之付诸学习和生活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邓小平同志说过:“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于校园戏剧而言,也是如此。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校园戏剧活动,是新时期高校文化育人的优秀平台和渠道,学生们乐于参与、乐于接受,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效。 毫无疑问,校园戏剧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让师生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了艺术、历史、思想和审美,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猜你喜欢
戏剧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有趣的戏剧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