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宣传特点研究

2019-12-30 01:38白璞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延安时期启示

白璞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探析了《解放日报》典型宣传的特点,即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对反面典型的批判;《解放日报》大众化的特点,即作品形式、作品内容的大众化。概括出《解放日报》对当代宣传战线的启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办报理念;要树立“人民公仆”的思想,反对“无冕之王”的观点。

【关键词】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宣传特点;启示

一、《解放日报》概述

《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创刊,1947年3月27日停刊,期间共创办2130期,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同时也是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报纸。《解放日报》总结了大革命以来的办报经验,整合了党内优秀的报业人员,在党内地位之高亦是其他报纸所无法比拟的。另外“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各地应注意接收延安的广播。重要文章除报纸、刊物上转载外,应作为党内、学校内、机关部队内的讨论与教育材料,并推广收报机,以广宣传,是为至要。”[1]毛泽东同志曾经对《解放日报》办报的目的和方针有过明确论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本报的使命。”[2]这就为《解放日报》的工作重点做了清晰的规划,同时也更加强调了《解放日报》的原则性和党性。因此,在这种办报理念的指导下,《解放日报》稿件来源丰富,版面充实,极大地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同时也加强了报纸同实际的结合,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解放日报》最初受到了苏联《真理报》的影响,片面的投身国际事务,将大片的版面用来发布国际新闻。但是,苏联的这种办报方式运用到中国,尤其是陕甘宁边区那样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均处在萌芽时期的地方时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解放日报》在办报的初期虽然担负起了党报的任务,但却没有百分之百的尽到其应有的责任,为此党中央、毛泽东和许多读者都进行过批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它还是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最明显的是《解放日报》在初期版面编排不合理,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排版体现了报纸有没有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有没有及人民之所需,有脱离党的工作重心、脱离群众的倾向。“从解放日报创刊至11月16日的半年统计,上一版头条的国际新闻共181条,国内新闻仅有4条。”[3]

為了改变这种状况,《解放日报》于1942年4月1日改版,以全新的面貌同广大人民群众见面。4月1日的头版以《边参会减轻公粮公草决议》为标题,并且加粗和加黑。公粮公草是陕甘宁边区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之一,这种改变体现了报纸逐步向群众靠拢,坚持了群众路线和“以我为主”的原则。整个四月间,《解放日报》一版就刊登国内新闻共20余条,占比66%,在这其中包括了对整风运动的宣传、陕甘宁边区生产、征粮活动、八路军战报等,国际新闻较之前大幅度减少。从读者角度来看,《解放日报》大幅度的宣传党的政策,反映边区生活,歌颂八路军英勇杀敌等文章都与普通中国人民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最后一期报纸上,所登的几乎全部都是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使人看到希望和光明。这种版面上的进步,无疑是《解放日报》的一个特色,值得当今的媒体学习和借鉴。

二、《解放日报》典型宣传的特点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是第一个大规模进行对典型宣传和报道的媒体。在那时,自然环境较差,社会环境也较为封闭,报纸的受众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因此,需要对典型的宣传报道来作为激励,这也成为《解放日报》对典型宣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列宁也曾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论本报》等著作中指出,党的报纸的主要任务是用典型人物和社会生活的例子来教育和引导人民大众。所以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将这种无产阶级的报刊思想继承了下来,并进一步把这种对典型的宣传发扬光大,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意在更好地传播主流价值观,促进整个社会的正义与和谐。

1、对正面典型的宣传

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报》在其头版刊登了关于劳动英雄吴满有的文章,毛泽东和朱德看后都对这篇报道称赞有佳。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破天荒的宣传一个农民是闻所未闻的,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从侧面体现出《解放日报》想方设法努力贴近群众,贯彻党的政策和宗旨,并发挥动员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进行边区发展的理念。随后,《解放日报》开始在人民群众中挑选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作为典型来进行宣传,“1943年上半年,在《解放日报》上出现的先进人物达600余名。”[4]“在延安根据地的解放日报上……一年时间里报道的人物新闻就有3000多条,开创了一代新风。”[5]

《解放日报》对典型的宣传在经济工作战线上也逐步展开。1943年2月3日的《解放日报》大力宣扬了西北局奖励22位在经济工作中表现卓越的优秀干部。第一版全是有关的新闻和社论,第二版上也涉及到了这一内容。毛泽东分别给这22位干部题了词,内容涵盖生产战线、群众路线、党的路线、个人品质等。对劳动英雄和模范干部的大肆宣传大大鼓舞了边区群众和干部,在敌后坚持抗战的前方战士亦纷纷响应号召,一边打鬼子一边进行劳动生产,某团在业余时间进行农业生产“横跨过某某两县的高山峻岭,已成为‘欧团健儿垦成连绵百里的大农场,并有‘太行山上的南泥湾之称。”[6]通过在人们心中树立正面典型,激发群众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落后,物资短缺的现状,为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反观当今的社会媒体,很少能将目光注意到那些真正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效应的人或事上,无原则,无目的的宣扬所谓的“八卦”新闻,只为博取眼球。《解放日报》这种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值得当今媒体学习和借鉴。

2、对反面典型的批判

《解放日报》对负面的宣传和震慑作用也十分显著。负面宣传是一种通过警示和消极教育来实现正面的价值和意义的宣传活动。《解放日报》负面典型宣传主要体现在对“二流子”改造运动的宣传和报道。“二流子是那些不务正业,不事生产,以烟、赌、小偷、强盗、阴阳、巫神、神官、蛮婆、土娼为生活的份子。”[7]《解放日报》针对延安地区“二流子问题”典型宣传了申长林如何从一个流浪汉转化为劳动模范。在这种模式下,一大批巫婆神汉改头换面,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1943—1944这短短一年时间里,陕甘宁边区共改造二流子6400余人,占原划定二流子总数的三分之二,并逐渐达到百分之百的改造。”[8]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二流子,绝大多数已经改头换面,变成了健康又勤劳而且朴实的农民。

《解放日报》一方面对正面的劳动英雄和先进模范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对反面二流子进行批评,这种对比宣传在贫苦的、没有任何文化基础的陕甘宁边区人民心目中树立了一套系统道德评价体系,告诉了边区人民什么是积极的,什么是消极的,共产党来之前什么样,共产党来之后又是一番什么样。这种典型化的宣传不仅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的舆论中都产生了极高的评价。最典型的就是中外记者采访团1944年到延安后发现:“那里没有颓唐的现象,人们相互督促地生活,所以大都是被称为‘突击队员、‘劳动英雄的青年,和这些名词对峙的是二流子,这批人则到处遭到白眼,受人鄙视。”[9]这充分说明《解放日报》对于二流子这种反面典型的宣传也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解决了边区的累赘,切除了毒瘤,促进了生产,推进了边区的文化发展。

三、《解放日报》大众化的特点

形式和内容是一份报纸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东西,什么样的形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风格。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语言和形式不仅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而且极力反对空话、套话和八股腔,最重要的是贴近群众,富有亲和力,十分接地气。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可以用直白的语言写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群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评论内容,这使得《解放日报》植根于人民之中。

1、作品形式大眾化

《解放日报》中要解放的对象毫无疑问是广大劳动群众,从这一点就可以充分体现出《解放日报》如它自己宣称的“不仅要充实群众的支持,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10]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解放日报》在形式上极力向人们大众靠拢。在陕甘宁边区这样贫瘠的文化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严谨的逻辑和晦涩难懂的语言来教导边区的群众显然是不现实的,《解放日报》在这样的条件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就是通过漫画的形式来直观的反映现实。

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通俗、易懂,可以运用不同的叙事手法,例如虚构、写实、比喻、夸饰、象征、假借、讽刺等来将本来要用大段文字才能说清的内容用极小的版面来解释清楚。尤其是在文化基础薄弱的地区,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更加利于群众的理解,传播能力也更加强大。《解放日报》中的漫画,生动活泼,惹人喜爱或是抨击法西斯的可恶,或是讴歌劳动人民,亦或是针砭时弊。及时有效的教育了边区群众,这些漫画的作者通过走进群众,接触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反映人民想说的,告诉人民急需的,在这些漫画中,劳动人民情态各具,栩栩如生,真实反映了解放区群众社会生活。

2、作品内容大众化

陕甘宁边区有着落后、贫穷、荒凉的农村生态文化,且教育破败颓废,思想愚昧,保守封建迷信横行无阻,巫婆神汉到处招摇撞骗,落后的生活习惯遍布每个角落,成为革命的巨大障碍,也成为中共政治文化宣传的严重阻力,针对这些问题,《解放日报》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941年9月16日,《解放日报》改为对开四版,第四版开辟了半个版面的《文艺》专刊,独立的副刊正式诞生。9月21日,诞生了《青年之页》专刊、9月24日《中国工人》专刊创刊,9月27日《敌情》创刊、9月28日《中国妇女》创刊、10月4日《科学园地》创刊、10月29日《军事》创刊、11月24日《卫生》创刊。以上八大专刊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全部都办下去,但《卫生》、《敌情》、《军事》、《科学园地》这几个专刊依然会不定期出刊,为边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一些文章对特定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解决,文章形式活泼,内容广泛,对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科教文卫知识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受到广泛欢迎。此外,《解放日报》在边区各县、区、乡也组建了大量的大众报纸阅读组,积极广泛的吸收大量群众参与,定期开展集体阅读和交流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据统计,仅在1944年,陕西、甘肃、边疆等地区就有超过1万人参加了报纸阅读组,全民学习,蔚然成风。

四、《解放日报》对当代的启示

《解放日报》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扎根基层的宝贵精神,为改变边区艰难困苦面貌,为普通人民群众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所做的努力,以及它所独到的宣传方式,都是我们现如今所应该学习的。

第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办报理念。陆定一在《解放日报》社论《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曾经谈到:“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报纸,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11]我们当今的好多新闻媒体,早就把“人民”二字抛诸脑后,不思考怎样为人民带来有营养的新闻,而是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将人民玩弄于文字之中,一心只想如何提高点击率、如何获取热度。忘记报纸的严肃性,一味的造谣、曲解、吹捧、贬低,在这种新闻环境下报纸行业不景气也是自食恶果。

第二,要树立“人民公仆”的思想,反对“无冕之王”的观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说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原则问题。”[12]新闻媒体要从无冕之王到党性立身。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于忠奸。一份报纸面对人民的谆谆叮咛,隐隐嘱托,应该树立起人民公仆的思想,为人民和社会的新闻舆论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多报道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实用的。把握舆论导向,坚持正面为主。要体现出我们民族自己的特色,不要人云亦云,同时还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要像《解放日报》一样不屈不挠,勇于承担起传承历史的大旗,办人民群众所热爱的报纸。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54.

[2] 毛泽东.《解放日报》发刊词[N].解放日报,1941-05-16.

[3] 王敬.延安《解放日报》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64、20.

[4] 安岗.新闻论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50.

[5] 丁淦林等.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10.

[6] 在战斗环境中加紧生产,欧团创造“太行南泥湾”,作物丰盈谷子五尺高洋芋拳头大[N].解放日报,1943-09-11(01).

[7] 王丕年.谈农村改造二流子[N].解放日报,1943-06-04(02).

[8] 朱鸿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7.

[9] 谢克.延安十年[M].上海:青年出版社,1946,55.

[10]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22.

[11]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N].解放日报,1943-09-01(01).

[12]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作者简介】

白 璞(1995—)男,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延安时期启示
守正创新 继往开来
《解放日报》与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建构(1941—1946)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