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打假“马未都讲故宫”

2019-12-31 06:13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欺诈公开课名人

“马未都讲故宫,原价199元,仅限前70名免费!”……国庆假期,多张配有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头像和二维码的营销号图片在朋友圈热传。10月7日下午,马未都通过微博辟谣,称打着自己名义的各类微信病毒营销群都是以开课的形式,先免费后欺诈,所有课程都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希望大家不要上当。

据悉,此次热传的课程本是某导航最新上线的“景区随身听”功能,用户可在该导航上听取马未都对故宫的讲解。不承想,这一附加服务却被利用,打着公开课的旗号大量扩散,迷惑了不少人。马未都第一次遭遇“李鬼”,但微信群免费课程乱象丛生,早已不是新鲜话题。现实中,经常会有人转发名人免费公开课之类的信息,实际上有的是骗取点击量,有的是推销收费课程,有的则是包含其他骗局。

多维解读

别把马未都打假当笑谈

借助网络进行营销扩散本不是问题,但打着名人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对名人而言是侵权,对消费者而言则是欺诈,这一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早已明确。可为何即便法律有明文规定,病毒营销还如此猖獗?违法成本低廉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下载盗版课程,以免费来诱导分享,以点到面地裂变开来,一本万利。当个人发现上当之后,损失通常不大,很少有人会花费精力去举报;二则即便举报,由于缺乏证据,很难引起重视,最多也只是封群封号了事,大不了“打一枪再换一个地方”,没啥实质性的损失。不久前,一则“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进群打假被踢”的新闻,就让人啼笑皆非。“假作真时真亦假”,面对疯狂的李鬼,有时甚至连李逵也难免吃瘪。打假之难,可见一斑。

天上不会掉馅饼。个人当然也需要擦亮眼睛,避免因为贪小便宜而掉入欺诈陷阱。如今很多平台都加强了版权管理,通过合规渠道下载相关课程,既能保证质量,也是对知识的尊重。而相关平台既然掌握了这类病毒营销的套路,就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审核,及时向用户做出提示,一旦发现有疑似欺诈行为或收到相关举报,当主动竖起技术屏障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在虚拟空间查找骗子犹如大海捞针,但相关管理部门应秉承“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依法严肃惩处一起,被侵权方也宜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唯有切实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有效震慑欺诈和侵权行为。

病毒营销涉及多重违法

关于加群免费听公开课的新闻,近几年并不少见:董卿朗读者、蒋勋文学课、高晓松音频节目、余秋雨公开课……如今是马未都讲故宫。这类营销都是同样的手段,吸引人们加入微信群中,然后通过微信群进行病毒营销吸粉。这些所谓的课程看似仅仅是通过流量拉人,卖广告、推介公众号、拉人投资,但实际上已经涉嫌多重违法。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从马未都等“被公开课”名人的角度来看,营销者显然侵犯了他们的肖像权。更有甚者,未经许可,直接使用名人业已成熟的作品。这些作品或许已经公开,但无论作品以何种形式呈现,在哪个平台面世,都凝结着制作方的智力成果,而以营利为目的使用这些作品也将侵犯制作方的知识产权。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他们基于从众心理以及对名人的信任与信赖,点击加入营销群,甚至为此支付课程費用。这些营销者根本没有获得权利方的合法授权,却打着名人的幌子,收取了课程费,这构成了消费欺诈,须承担赔偿责任。而更严重的是,一些营销号并不限于进行普通的推销,还推介投资理财产品。事实上,经营、咨询、推销理财产品,尤其是从事和证券投资相关的理财业务,都需要取得相关资质。如果从业主体没有相关资质,产品本身也不符合金融监管的法律规定,那么,相关经营行为本身将涉嫌非法经营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诸多刑事罪名,而若是虚构项目以骗取钱财,则将构成更为严重的集资诈骗罪。希望消费者擦亮眼睛,也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管理,毕竟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才是网络平台的安身立命之本。

猜你喜欢
欺诈公开课名人
关于假冒网站及欺诈行为的识别
关于假冒网站及欺诈行为的识别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名人摔跤后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