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海疆绿意浓

2019-12-31 09:15黄俊毅
绿色中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防护林沿海地区造林

黄俊毅

每逢台风登陆时,人们在电视上都能看到:一排排绿树就像坚强的卫兵,昂首挺立在海岸最前沿,顽强地阻挡狂风巨浪的冲击。

谈起新中国70年来的生态建设成就,就不能不提绵延数万公里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北起辽宁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仑河口,在太平洋西岸筑起长达1.8万公里的绿色长城,日夜守护着沿海亿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海岸造林大手笔

盛夏时节,站在山东省日照市海滨国家森林公园金沙滩上,只见碧波万顷,绿树排排,顿觉心旷神怡。日照黄金海岸线被誉为“中国第一金沙滩”,这里曾经是一片盐碱荒滩,如今人工种植了包括黑松、水杉、麻栎等300余树种,建成万亩海防生态林。

日照市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只是我国长达1.8万多公里的沿海防护林中的一个小节点。我国东临太平洋,大陆海岸线长达18340公里,另有岛屿海岸线11558公里,全国70%以上的大中城市紧邻大海。沿海地区人口密度稠密,经济繁荣,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沿海地区台风、海啸、风暴潮、暴雨、洪涝、千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开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试点。1991年,全国沿海防护林建设第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从此拉开了以国家工程为载体、系统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序幕。

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范围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个沿海省(区、市),以及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5个计划单列市,总计344个县(市、区)。在近2万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建设防护林体系,必须做好工程顶层设计。为此,国家林业部门先后制定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2001-2010年)》《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

我国沿海防护林工程以气候带、自然灾害特点、行政单元为分区布局主导因子,从北至南,可划分为环渤海湾沿海地区、长三角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4个建设类型区。

困难立地创奇迹

受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局限,沿海防护林基千林带范围内存在不少滨海盐碱地、岩石裸露地、风口沙滩地。比如盐碱地,土壤含盐量高,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碱性重,树木极难成活,造林极其艰难。

林业部广将困难立地基干林带造林作为沿海防护林建设的攻坚重点,根据海滨滩涂盐碱地、基岩海岸岩石裸露山地、风口沙滩地等困难立地条件,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综合运用工程改土、化学改土、生物改土、客土造林等措施,并采用容器苗、“ABT”生根粉、高分子吸水剂等保墒促活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努力恢复困难立地海岸森林植被,构筑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沿海各地因地施策,千方百计造林保活。比如广东省,在石漠化严重、土层薄的地区采取挖大穴、搬来客土、大容器苗的办法;在海水较深的滩涂上,通过起垄营造红树林;在土壤pH值较低的区域,实行石灰土壤改良;对沿海半流动沙丘,则先行栽植山菠萝和老鼠刺等固沙植物,后栽植木麻黄容器大苗。

30年来,环渤海湾等4个类型区摸索出27种造林模式,涉及树种选择、整地、造林技术、抚育措施、低效林改造等多方面技术。比如辽宁,办法是速生与中慢生树种相搭配,常绿与落叶树种搭配,耐阴与阳性树种搭配,深浅根系树种搭配,肥土树种和固氮树种搭配,乔、灌、草有机结合,地上、地下复层配置,构建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植物生态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辽宁省绥中县摸索出的拖拉机开沟、局部整地、小坑靠壁、顶浆造林等造林技术,荣获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经过30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累计完成营造林400多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30多万公顷,封山育林15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左右。

新中国1.8万多公里长的绿色长城终于挺立在台风侵袭的最前沿。

绿色长城保平安

沿海防护林体系由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组成,其中沿海基千林带是建设核心。沿海基干林带包括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海岸缓冲林带等三个建设梯级,是沿海地区防灾减灾的重要屏障。纵深防护林是从沿海基本林带后侧延伸到工程区范围内广大区域的全部防护林。

沿海防护林体系是个“防护林综合体”,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森林碳汇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等功能,而且具有抵御海啸和风暴潮危害、护卫滨海土地、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对于维护沿海地区国土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沿海工程区以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带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主体框架已初步:形成,自然岸线的海岸基干林带基本实现合拢,沿海地区生态防护能力明显增强,可有效消减沿海地区台风、海啸、海雾等自然灾害的威胁。2014年7月,“威玛逊”台风登陆我国华南大部,给广东、广西等地造成严重损失,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完善的区域受灾程度明显较轻。2016年以来,“海马”“泰利”和“天鸽”等强台风席卷我国沿海地区,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区域均未遭受重大损失,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已经显现。

如今,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区生态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福建省平潭县风口造林和石头披绿就是沿海防林建设的成功案例。平潭县整体处于东海中的岛屿上,经过多年不断植树造林,平潭幸福洋吹沙地新建防护林与芦洋浦、长江澳的防护林连成一片林海,成为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面积最大、成林最快、森林景观最佳、生态效果最好的示范区。如今,平潭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5.82%,近地面局部地区风比以往明显减弱,成为绿意盎然、生态宜居的旅游胜地。

沿海防护林不仅保护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提供大量的薪材、木材、水果、笋竹等林产品,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据不完全统计,工程建设形成劳务收入10亿元,吸引各地投工投劳折算近百万人次,为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困难地区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以拥有江苏省最大沿海滩涂的盐城为例,工程实施以来,盐城围绕百万亩防护林做“绿化+”文章,把推进造林绿化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为低收入农户免费赠送枇杷、核桃、油桃、黄金梨等高效经济林苗,农户争着在自家房前屋后开塘植树,海防林变成了致富林。河北省在沿海防护林建设中,按照“一县一园”标准,建成综合性森林公园15处。在城市建成区,选择层次丰满、色彩丰富、枝叶繁茂的高大乔木,五颜六色的灌木和风格各异的地被植物,建成了丰南新城、乐亭海岛、北戴河新区、唐山南湖4个“防护型、林荫型、景观型、休闲型”沿海城区。

自古以来,沿海地区饱受台风之苦,如今绿色长城绵延万里,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无比幸福。

(責编:张志国)

猜你喜欢
防护林沿海地区造林
影响防城港市沿海地区母乳喂养相关因素分析
数字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沿海地区青年人才流动趋向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