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佛山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020-01-01 21:14陈婵英陈伟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佛山民俗文化民俗

陈婵英,陈伟婷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广东佛山 52833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1]。 农村文化的建设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基于农民的生活智慧、行为习惯、情感表达、习俗风情等产生的民俗文化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承和发扬农村民俗文化,发挥其生态文化的价值,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农村文化整体构建的关键所在,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任务。

1 佛山民俗文化传承与推广的现状

民俗文化是一种民间创造,又在民间代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社会上则表现为世代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2]。 俗语有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姿态万千,各有各的特色。 佛山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诸如“睇大戏”“唱龙舟歌”“十番锣鼓柜”、自梳女、金兰会、水上居民等,都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本土特色,在岭南民俗文化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近年来,佛山政府在推广和发扬佛山地方民俗文化方面不遗余力,打造了形式丰富、精彩绝伦的各类民俗文化节、民俗文化展和民俗文化活动,比如,顺德区已经连续举办七届水乡民俗文化节,龙舟点睛、龙舟竞美、龙舟说唱、龙母诞等龙舟文化活动轮番上演,精彩不断;再比如,禅城区的“三月三”北帝诞及其北帝巡游,是佛山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曾吸引了15 万名市民参加。除此之外,禅城区孔庙的孔子诞辰民俗会,南海区西樵黄飞鸿纪念馆,黄飞鸿黄岐中联基地,乐安花灯会,顺德区大良镇、龙江镇的中秋、元宵民俗盛会,陈村花博园,三水区荷花世界等,都是近年以本地区传统习俗特色开发的,并已成为影响大、效果好的民俗文化项目。

然而,在对佛山地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积极保护和开发的同时,佛山民俗文化仍然面临着日渐衰微的困境,甚至部分民俗文化走向了消亡。 这其中,民俗文化的传统传承模式的衰败以及与当今时代的不适应是不可忽视的内部因素。在传承方面,目前佛山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将大多数优秀的民俗文化纳入其中,促使佛山民俗文化的传承呈生态化的梯队形式。佛山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以群体传承、家庭(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等为主,各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中都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主动培育继承人并起着关键作用的文化持有集大成者”[3],推动着佛山民俗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的历史语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佛山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传承链条正在断裂,致使相当一部分的优秀民俗文化由于得不到传承而濒临消失。

2 佛山民俗文化传承与推广的困境

传承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的生命线。 在佛山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推动中,佛山的民俗文化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了良性发展和普及推广,但时代的不同与社会的变迁,致使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渐起冲突,以至于佛山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推广上出现了重重困境。

(1)普通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认知途径单一,保护意识较弱,群体传承受阻。经调查,在多数民众的认知中,民俗文化被定义在很小的范围内,将民俗文化等同于民间习俗和节庆礼俗。但事实上,按照我国民俗学界通行的分类,民俗可分为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文艺游艺民俗等若干大类[2],涵盖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受调查者在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上,有一半的受调查者表示对民俗文化不甚了解,有部分则表示对其缺乏兴趣;在看待民俗文化的作用上,60%的受调查者认为民俗文化对当下社会有一定的作用,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民俗文化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 这些调查显示当前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还不深入,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大民俗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帮助普通民众厘清民俗文化的内涵、外延以及范畴等,提高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认知,推动民俗文化的群体传承。

(2)既有的民俗文化传承人呈现年龄老化,男女比例失调,区域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且多数民俗文化传承人缺失。 佛山列入广东省级以上的传承人数居全省第六[4],共有58 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 人,女性传承人仅有6 人。这58 名传承人中,8 人已故,健在的50 人里最年轻的44 岁,最年长的逾90 岁,70 岁以上的超4 成。 眼下保护高龄传承人并培育新生代传承人,须两手共抓,刻不容缓。 除此之外,佛山省级以上传承人在佛山五区中主要来自禅城、南海、顺德,有集中性分布、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其中来自禅城区的传承人共有28 人,来自南海区的有10 人,来自顺德区的有8 人,来自三水区的仅为1 人,高明区则没有传承人。佛山省级以上传承人不仅区域分布不平衡,传承的民俗文化类目也不均衡,多数传承人集中于传统技艺等手工艺项目,而更多倚赖民众的群体性传承的民俗文化类别则由于在传承人认定上仍存政策与操作难度,导致传承人不多,甚至缺失。传承人这两方面分布的不均衡严重影响到佛山民俗文化传承的触及面和传播的覆盖度。

(3)社会力量参与不够,政府唱独角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大。 佛山政府近几年在支持和发扬民俗文化方面支持力度很大,在短短4年内就投入资金资助1 500 万元,并在开展民俗文化专题展览、 民俗文化图片巡展等民俗文化专题活动上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但反观社会力量,却在民俗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方面发挥的作用甚微,甚至缺席。而民俗文化在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中,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大,一方面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政府的行政认定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则过于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资金扶持。 政府的支持本质上属于外来干预力量,如果一味地倚赖,民俗文化就会逐步丧失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3 基于内外部维度的佛山民俗文化传承与推广的路径探索

“民俗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5]。 在当前,要确保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与发扬光大,就必须建立一个自有动力、可持续性强、生态发展良好的民俗文化传承模式,以保障民俗文化传承与当代社会和时代发展相适应。这个传承模式可从内外两个维度进行探索。

(1)从内部维度出发,健全传承人培养制度,实现民俗文化传承自我造血。民俗文化是“活”的文化,由人民大众创造并世代相传,它的存在依托于人本身,人的传承在此显得尤为重要。健全传承人培养制度,就能建立起民俗文化传承的自有动力,实现民俗文化传承的自我造血。首先,加强对民俗文化传承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从政府层面推行实施民俗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制度,推进民俗文化的兴趣教育和专业化教育,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民俗文化的传承活动。其次,建立民俗文化传承人激励机制,注重养护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保护民俗文化传承人的积极性与传承动力,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起正向引导的作用。激励机制可借鉴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比如,日本首创的“人间国宝”制度,对国内掌握或拥有某种“技能”或“手艺”的个人或团体进行科学的认定,经认定的能人被冠以“人间国宝”的称号,日本政府对这些“人间国宝”提供特别扶助金,以鼓励他们继续提高技艺和培养后继传承者。无独有偶,上海近年来在民俗文化传承人激励机制的建立方面也有独树一帜的做法,建立了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命名制度,得到命名的老艺人可以认领“传承人补贴”费用[6]。这些激励措施均可有效地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加强社会对于民俗文化传承事业的认同。最后,培育佛山民俗文化的传承梯队刻不容缓。单个孤立的传承人难撑大局,容易导致“人亡技消”的传承弊端,因此要构建一个金字塔式的梯队形带徒传艺系统,即从塔尖至塔基是一个人数递增的状态,各梯次人员之间存在年龄、经验、 能力的势差,这样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承继和更替。

(2)从外部维度着手,以政府为主导,发起多方力量联动,共同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需要借助多方的力量,首当其冲的是政府的力量。 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扶持的作用,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民俗文化传承提供重要保障,同时完善民俗文化传承资金来源多元化制度。 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代代沿袭于民间,而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是来自民间的力量,更贴近民间和群众,理应成为承担民俗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因此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是民俗文化传承的关键环节,动员包括高等学府、科研院所、民间协会、民间艺术团体、社会大众等社会团体、社会组织齐参与,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从而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巨大推动力量。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外部力量是企业。 将企业引入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可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对民俗文化进行发掘和改进,建立起健全的民俗文化产业化传承机制,实现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和传承。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多方力量联动,方可全方位地实现对民俗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使其得以传承延续和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瑰宝。然而时代语境变迁,民俗文化日渐衰微。要解决民俗文化这一困境,需要结合内外部维度,从内健全传承人培养制度,实现民俗文化传承自我造血;从外以政府为主导,发起多方力量联动,共同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这样通过内外结合,建立一个内驱力强、可持续发展动力足、各界力量充分调动的生态化的民俗文化传承模式,更好地实现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传承发扬。

猜你喜欢
佛山民俗文化民俗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民俗节
漫画民俗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