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现代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以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为例

2020-01-02 17:58◎高
文化产业 2020年35期
关键词:遗骨平顶山惨案

◎高 冰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辽宁 抚顺 113004)

平顶山惨案遗址位于辽宁省抚顺市市区东南4公里处的平顶山下,是1932年9月16日侵华日军屠杀平顶山村3000余名无辜同胞的现场,是目前国内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日本侵华期间屠村遗址现场。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就是在“惨案”遗址现场上修建而成,当地需要加强保护,提升利用效率。

一、遗址本体的保护

抚顺平顶山惨案遗址自1970年发掘出土后,受到了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为了使遗骨长期的保存下去,用以教育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纪念馆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四处取经,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专家来馆指导,到山东临淄“殉马坑”博物馆学习保护经验,逐步摸索出多种科学保护措施,在遗骸表面涂刷三甲树脂,形成保护膜,防止遗骸氧化。然后对遗骸和土壤喷洒农药敌敌畏,主要目的是消杀骨殖中的有害病菌和微生物,消灭土壤中有害生物,防止老鼠啃咬遗骸。采用这种方法保护遗骸,敌敌畏每月都要进行喷洒,而三甲树脂则需一年清洗一次,然后重新涂刷。即先用稀释的丙酮和甲醛对一年前涂刷的三甲树脂进行清洗,然后再重新涂刷一遍三甲树脂。喷洒农药敌敌畏和涂刷三甲树脂虽然部分解决了遗骸保护问题,但三甲树脂易吸尘,加上老化变色,以及地下水浸渍导致个别遗骨周围有发霉现象,致使遗骨表面呈现黑色。当观众进入展厅,看到的不再是累累白骨,而是发黑发灰的骨头。因此这样周而复始第喷药和涂刷的保骨方法到1988年就停止了抚顺属于重工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遗骸暴露在大气中,大气中的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以及粉尘和灰尘等这些污染物对遗骨造成危害,太阳光、灯光长期照射对遗骨造成影响。出土遗骨是微生物昆虫的养料,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易使霉菌、昆虫、地衣苔藓类成长,这些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使遗骨分解、变质、霉变。采用三甲树脂对遗骨进行加固,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三甲树脂易吸尘,加上老化变色,以及遗骨的霉变、灰尘的黏附,致使遗骨表面呈现黑色。

2001年10月,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丹华,中国文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克忠,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奚三彩同志与辽宁省文化厅有关领导,在对平顶山惨案遗址文物保护工作进行考察时,针对遗址地下水危害和遗骸表面污染问题,确定了平顶山惨案遗址应进行地下水排水治理和遗骸表面清洗处理。根据专家组和省市主管部门的意见,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委托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制定了保护方案。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后,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2月10日批复原则上同意所报方案(见文物保函〔2003〕99号文件),国家文物局在批复中同时指示,“在对遗骸进行化学清理、保护以及土壤加固时,应先进行小范围试验,在取得科学的试验数据后在全面实施”“施工中应控制震动、尘埃等不利因素对遗址的影响”。

南京博物院对遗址土壤的pH值、土壤含水率进行了检测;从遗址中提取了部分遗骸标本进行加固量、吸水率、浸泡和耐酸碱测试和实验,取得了测试数据并制定了施工方案。根据施工方案,对遗骨进行清洗,然后进行遗骨的加固、封护,最后对遗址现场的土壤进行加固。经过清洗后的遗骸文物基本清除了遗骸上附着的灰尘和有害物质,改变了遗骨和周围的泥土颜色相近灰蒙蒙一片的现象,增强了遗址现场的震撼力。

二、遗址环境的治理

(一)水患的治理

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位于平顶山脚下,地势较低,而且地下水系较为丰富。尤其进入雨季,遇到较大的降水时,平顶山四周的山水大量的下泻,洪水进入到遗骨馆内,使馆内部分遗骨被水浸泡,给遗骸文物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文物破坏的基本因素是水,所以解决纪念馆内的水患问题就迫在眉睫。为了解决纪念馆内的水患问题,经过专家们的多次实地勘察和论证先后实施了“外排水工程”“帷幕灌浆工程”“桥式托体工程”和“疏水工程”等对遗骨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先后的几次治理,不但避免了地下水对遗骸文物的直接侵害,而且遗骸文物所处土壤湿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施工前土壤含水率14.33%,施工后变为6%。基本解决了水患对遗骸文物侵害的问题。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围绕“遗骨馆”四周开挖排水管道的工程,解决了大水漫馆的威胁。第二,1987年,辽宁有色勘探工程公司(省101队)对“遗骨馆”四周采用帷幕灌浆方法,意图阻断地下水对已故的危害问题,工程结束后,虽然减少了遗址地层下的水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问题。于是“桥式托体工程”提到治理日程。第三,“桥式托体工程”的设计思想,是将距遗址地层一定厚度的地下土壤掏空,为防止地层坍塌,留有部分土柱,然后对土柱和掏空的土洞券顶实施加固,隔断地下水对遗址地层上部的浸渍,达到保护遗骸的目的。但在雨季,地下土洞内还有积水,而且积水还有沿土柱上返现象,由此专家们又提出“地下疏水工程”。第四,2003年地下疏水工程结束后,遗骸下的土壤潮湿的现象从此消失,达到预期设计目的。

(二)封闭保护

2006年,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进行了改扩建,为了使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实施了“封闭保护遗骸”的方案。本方案通过借鉴“西汉景帝阳陵博物馆”的“丛葬坑遗址博物馆”采取的国际上最新的封闭防护技术,对出土文物包括动物遗骸进行了类似“玻璃罩”式封闭防护技术,保护效果良好的成功“案例”。对平顶山遗址实施了“遗骸文物保护——玻璃罩工程”,玻璃罩内的遗骸空间必须宽大高敞,玻璃罩密封严密,安装可靠的空调和去湿设备,采用冷光源灯照明。工程竣工后,通过人工调节骨池内的温湿度,从而有效解决了防潮除湿的难题,使遗骸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三、遗址进一步保护规划

对遗址内遗骨的保存与展示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与调控,建立比较完善的文物保存系统,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对文物保存微环境实施有效的“稳定、洁净”调控,形成预防性风险管理机制,提升文物与资料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建立一整套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遗址内遗骸保存环境质量的及时感知。结合环境监测结果,制定具体环境整治调控方案,改造遗址现场空气质量,配备应用被动调控或主动调控措施整治优化文物保存环境,努力达到“稳定、洁净”的文物保存环境状态。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因其在其遗址上修建,使其陈列展览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吸引国内外观众纷至沓来。近些年来,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共接待中外观众700多万人次,是反映平顶山惨案历史真相,揭露日本侵华暴行,凭吊蒙难同胞不泯之灵,凝聚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国家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单位。在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播革命传统文化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平顶山惨案遗址在纪念馆几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努力下得到了良好的保护。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纪念馆将继续研究科学保护知识和方法,使遗址长久保存下去。

猜你喜欢
遗骨平顶山惨案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一块西瓜皮引发的惨案
后山的遗骨(下)
后山的遗骨
巨无霸国度的惨案
平顶山诗群
琉球王族后代要京都大学返还先人遗骨
牛津科学家找到“圣诞老人”遗骨
山村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