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暗的火》探析小说叙事的蒙太奇手法

2020-01-02 22:21陈之童
文化产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纳博科格拉蒙太奇

◎陈之童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5)

一、纳博科夫的创作方式

自20世纪初电影发明以来,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纳博科夫是一位将文学创作与电影技巧密切结合的“视觉艺术大师”[2]。阿佩尔指出,纳博科夫的每部小说中都有电影的元素[3]。斯图亚特也指出,除了蝴蝶与象棋,“纳博科夫建构自己小说时运用最频繁的艺术感知方式是电影”[4]。纳博科夫在访谈录《固执己见》中,自述他采取一种类似填空或拼图的创作方式——“整个积木构建我了然于心,这里拿一块,那里拿一块”[5]。由于故事框架在动笔前已经了然于心,写作顺序便已无关紧要。他可以选择从任意一个部分开始创作,如同制作电影一样,并不一定要按照剧本的顺序进行拍摄。

从创作手法来看,纳博科夫在创作《微暗的火》时以及书中诗人谢德在写诗时都使用了索引卡片这一独特方式,这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类似。蒙太奇作为电影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是一种镜头的艺术。一张张索引卡就像是一个个镜头,纳博科夫不断拼接与剪辑,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从阅读方式来看,整部小说都采取了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这部小说结构奇特,由前言、一首999行的长诗、注释和索引四部分组成。读者必须不停地在长诗和注释之间翻阅、在诗人谢德和评注者金波特所讲述的两个故事之间切换,在一次次切换中寻找事情的真相,思考小说表达的多重意义。正如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爱森斯坦所说,“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6]蒙太奇通过对镜头进行剪切与拼接,可以创造出新的意义。在小说中运用蒙太奇手法,同样可以使文本意义产生出“1+1>2”的效果。

作为一本奇特的实验文本,《微暗的火》中的叙述策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目前为止尚未有人从蒙太奇手法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将重心放在交代情节和展开故事的叙事蒙太奇手法上,发现纳博科夫在《微暗的火》中主要采取了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和颠倒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对《微暗的火》中的叙事蒙太奇手法进行研究,能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微暗的火》的叙事魅力,从而更全面地欣赏《微暗的火》的艺术价值。

二、平行蒙太奇:海丝尔之死

纳博科夫在叙述谢德之女海丝尔之死时,采用了典型的平行蒙太奇手法。平行蒙太奇是叙事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之一,指的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不同时空、同时异地、异时同地或同时同地)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之中”[7]。

海丝尔之死是谢德第二章诗歌的主要部分。她的自杀过程和谢德夫妇看电视时的转换频道交叉闪现,两个主题同步交替出现。从第385行诗起,海丝尔约会的场景开始重现,以八点一刻为关键时间起点:“那个男孩八点一刻在纽卫镇给接上车”[8],结果这次约会以失败告终。紧跟着的第403行诗切换到八点一刻的谢德家中,此时他们准备看电视。接着,第408行诗再次回到八点一刻,这位被接上车的男孩瞧了海丝尔一眼,便准备找借口推掉这次约会。当海丝尔在难堪与绝望中独自搭车去了劳勤岬后,她的自杀情节线便与谢德夫妇看电视的情节线不断交织,自杀场景也与电视景象不断重叠:当电视主持人带领观众穿越三月夜晚里的薄雾时,海丝尔的自戕之夜也正是一个雾霭中的春夜;只不过电视里是碧绿、靛蓝、茶色的海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丝尔拥有的却只是一个湿漉漉的、黑色的、疾风的春天;当电视中“莽林上空雷鸣大作”时,海丝尔也到达了“幽灵般的林木”边上[9];当电视中亮光“消逝到漆黑的无限境界”时[10],海丝尔已经在漆黑的沼泽中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电视商业广告中正闪耀着雪亮的节日闪光,与此同时,警车的刺眼车灯也正在穿越浓重的黑暗。

两条情节线同时进行,不同场景快速切换,给读者一种观影时的画面跳切感。

首先,用平行蒙太奇处理故事情节,有利于扩大信息量。在有限的时间里,纳博科夫利用两条情节线,展示了双倍故事。

其次,两条线索相互烘托,形成对比。当谢德夫妇看着无聊的电视节目,对女儿的自杀行动浑然不知时,海丝尔已经孤身踏上自戕之路,在黑暗的薄雾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鲜明的对比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为海丝尔之死增强了悲剧意味。

再者,蒙太奇使故事传达出更深的含义。读者不禁思考起女儿和父母这两条情节线的关联性:谢德夫妇为何从未察觉女儿的自杀念头?结合长诗仔细揣摩可发现,谢德夫妇虽然深爱女儿,却无法与女儿进行思想沟通。他们受限于世俗的看法,没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无法为外貌丑陋的女孩找到减轻生活痛苦的办法。由于无法得到社会和家庭的理解,海丝尔最终才选择了死亡。

三、交叉蒙太奇:格拉杜斯谋杀行动

在叙述格拉杜斯的谋杀行动时,纳博科夫采取了典型的交叉蒙太奇手法。交叉蒙太奇“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其他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11]。

纳博科夫将主镜头对准格拉杜斯,但谢德创作诗篇的情节线与格拉杜斯谋杀行动的情节线齐头并进,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随着格拉杜斯追踪脚步的逼近,镜头切换速度越来越快,气氛也越来越紧张,最后在谢德之死一幕达到高潮。在金波特的评注中,这两条情节线切换的例子不胜枚举。作为叙述者的“现在的金波特”相当于电影中的旁白,他密切关注一切,解说着两条情节线的进展。而“过去的金波特”则有时作为格拉杜斯的“真实目标”,以一条暗线的形式隐藏在谢德和格拉杜斯的明线中。

从第120行诗的批注开始,两条情节线便同步开始了。“约翰·谢德写诗写到这里那一天(七月四日),职业杀手格拉杜斯正准备离开赞巴拉,穿越东半球,坚定不移地干他那桩铸成大错的蠢事”[12]。

随着诗歌的进行,两条交叉的情节线散落在随后的批注中。比如,当谢德在书桌前写到第230行诗的时候,有一个镜头切换到金波特——此时的他正从浴室的窗户窥视着写诗的谢德,而在地球的另一边——镜头立马又切换到格拉杜斯,他正走进一家服装店。等到了七月二十一日,诗人在纽卫镇,刺客在纽约市,他们“都在当天早晨,他们的计时人咔哒一声按下跑表,那当儿同时醒来”[13]。这里的“计时人”正是作为旁白的金波特,他在暗处秘密关注着诗人与凶手的行动。

从清晨开始,两条情节线的镜头切换地越来越快,追踪的脚步越来越近,危险也变得越来越迫切。从清晨八点钟格拉杜斯醒来开始,镜头便一直追随着他——从中央公园到纽卫机场,再到图书馆,最后到达金波特的住处,高潮拉开序幕。从七月四日追踪开始,格拉杜斯、谢德、金波特三人终于在七月二十一日的傍晚,同时出现在一个镜头里。此时谢德完成了999行诗,格拉杜斯寻到了目标。

谢德写诗的情节线与格拉杜斯谋杀行动的情节线终于相交,并在谢德之死一幕中达到高潮。这种交叉蒙太奇的技巧营造了追踪的紧张氛围,加强了凶手和被害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极易引起读者悬念。

四、颠倒蒙太奇:谢德之死

颠倒蒙太奇是一种打乱结构的蒙太奇方式,先展现故事的或事件的当前状态,再介绍故事的始末,表现为事件概念上“过去”与“现在”的重新组合。颠倒蒙太奇在电影中多用于悬疑片和犯罪片,先展示结果,再介绍始末。观众在一步步的推理中恍然大悟,形成对于全片的总体认识。《微暗的火》实际上讲述了一桩凶杀案:无论是谋杀国王的政治暗杀,还是精神病人的报复误杀,都与犯罪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金波特一直密切窥视谢德行踪的怪异举动、格拉杜斯等影子派成员一直追寻逃亡国王的追捕行动、隐藏的王冠珠宝无处可寻等情节使整部小说笼罩着浓郁的侦查追踪气氛。与侦查推理电影相类似,小说开篇就给出故事结局,接下来则铺开整个故事的始末。这种颠倒蒙太奇的使用并不会打乱故事的叙述方式,却使得文本更具有跳跃性。

在《微暗的火》前言开篇第一句,评注人金波特便点明谢德已死。在长诗开篇的第一行,谢德便写道:“我是那惨遭杀害的连雀的阴影/凶手是窗玻璃那片虚假的碧空”[14]。此时,读者心中便产生种种疑惑,甚至开始大胆猜测:诗人之死是否与谋杀有关?谢德是否已经预料到自己的死亡?实际上,在第一行诗的注释部分,金波特已点出玄机:“我敢肯定我们这位诗人想必会理解他的诗作评注者试图把某件性命攸关的事,也就是那个将会弑君的格拉杜斯从赞巴拉的出发,跟诗人的创作过程,在时间上同步相一致起来”[15]。读完注释,读者心中再次产生疑问:所谓的“君王”和谢德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弑君者的行动和谢德写诗的过程同步?此时的读者就如一部侦查推理电影的观众,在不停地疑问和猜测中逐渐靠近事件的真相。若将目光上移一段,便可发现注释提及连雀与赞巴拉国王盾徽纹饰的相似性。再联系谢德(Shade)名字含义(Shade即阴影),读者似乎已经可以推断出谢德惨遭误杀的厄运。若读者足够仔细,此时也许会想起前言部分提到这首长诗只剩最后一行没写,而评注者金·波特认定最后一行必然与第一行相同,因为这样可以完成诗歌结构上的对称。所以,按照金波特的说法,第1000行也是那句“惨遭杀害的连雀阴影”。那么,在读完第一行诗和第一行诗的注释后,读者可能就已推断出:谢德很可能被一个叫格拉杜斯的凶手误杀了。

小说《微暗的火》开篇先给读者一个“谢德已死”结果,逐渐道出真相的始末。结尾又以“谢德之死”画上句号,形成首尾呼应的环形结构。全文还处处巧埋伏笔,巧设悬念。比如,虽然读者早已得知格拉杜斯是凶手这一事实,但直到小说结尾才意识到,格拉杜斯实际上是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杰克·格雷,错把谢德当成当初把他送进精神病院的法官而误杀了他。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就如同观看一部侦查犯罪电影,虽然结果早已知晓,不停出现的悬念却一直促使读者继续探寻“案件”的真相。

五、结语

在《微暗的火》中,双线并置的平行蒙太奇、相互依存的交叉蒙太奇、开篇即结局的颠倒蒙太奇手法,充分体现了小说电影化的创作特征。叙事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有意打破了传统小说叙事的连续性,打乱了读者的认知和阅读过程,使读者的认知始终是不确定、不完整的,增强了文本的跳跃性。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对获得新意义的参与,小说在一次次阅读中得到了无限的阐释。

猜你喜欢
纳博科格拉蒙太奇
格拉迪丝·韦斯特:协助开发全球定位系统的隐藏人物
错位蒙太奇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断在江边的小路
公益广告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纳博科夫:归去来兮松菊犹在
善良带来的好运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国内首次结集出版
意外的好运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