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节目受众特征分析
——以央视《朗读者》为例

2020-01-02 22:21◎李
文化产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朗读者电视节目受众

◎李 超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马来西亚 槟城岛 11600)

目前综艺节目模仿、雷同、抄袭等同质化现象严重,并且节目的娱乐化占据着整个电视节目市场。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让观众在纷杂的娱乐节目中,感受到电视节目中透射的文化内涵和主流价值,并且吸引更多观众观看此节目。央视综合频道2017年推出《朗读者》深受大众好评,其崭新的节目形式让受众耳目一新。本论文将从受众类型、心理等方面,针对文化类电视节目进行受众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近两年,文化类电视节目日益增多,但很多节目的收视率也在逐渐下降。目前电视节目中原创节目和原创元素匮乏,真正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和情感不能得到更充分展现。如何让文化类电视节目“高而不冷”,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央视《朗读者》凭借优异的节目制作和深受大众喜爱的节目样式,于2018年4月获得中国第25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节目大奖。《朗读者》于2017年2月18日20点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次播出,这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首次以节目制作人的身份亮相。节目从两个部分分开表达,一是情感和文字的朗读与传播,二是朗读“者”对生命的展示与敬畏;节目将二者有机结合,让故事和文字产生碰撞[1]。

笔者采用“问卷星”网络调查问卷方法,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对300名不同学历、不同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受众进行调查。重点研究热爱传统文化节目的观众,及对新节目、新情况、新知识、新变动信息具有认知渴望的观众。网络调查遵循个体差异理论。由于每一个受众都有自己的倾向,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也有所不同,他们接受、理解、记忆和内容的质量也不尽相同[2]。

二、调查结果

300名大学生受众接受调查,结果显示:偶尔看过《朗读者》节目的受众占总人数的56%,经常看《朗读者》的受众则为偶尔看过的一半。可见受众对于节目的了解不是很充分。

电视艺术学认为,电视与文学是相辅相成的。电视节目要有文学台本,文学环境的熏陶对于文化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3]。《朗读者》把这两者融为一体,让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都能观赏本节目。

此次300名大学生接受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包括高中毕业生或在读学生)有51人次;本科学历者居多(205人),占据68.33%的比重;硕士和博士学历者占到14.66%。可以看出,《朗读者》受众的学历不同,《朗读者》节目内容可满足不同学历受众的观看需求。

在《朗读者》受众分析调查问卷中,观看该节目的受众来自不同职业,其中学生所占比例约为65%,占到一半以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教师之和占到约27%,这些职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要求高学历。因此,观看《朗读者》的受众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三、受众特征

早期的受众研究观点认为,媒介使用与年龄、收入、性别、职业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观点已经日渐明显;但是,观众的注意力选择性就更加强烈。受众的多样性分为内在多样性和外在多样性[4]。

电视节目《朗读者》在文学作品的选取上,打破国内类似节目的相似性,融入更多元的选择角度。正因为这样,联想集团CEO柳传志、演员及形象大使濮存昕、蒙古族演员斯琴高娃等艺术家,还有众多类似“单车女孩”“果爸果妈”等,都能站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分享他们的动人故事。人物的多样化能带来不同的受众,这些元素让节目更具有多样性。

《朗读者》在嘉宾选取上与《见字如面》有极大的不同。《见字如面》大多选取一些知名老戏骨进行朗读,而《朗读者》则是社会各界人士都有所涉猎。《朗读者》取材范围更加广泛,除了文学作品外还有朗读者本身的作品,例如信件、打油诗等。

《朗读者》的内在受众多样性,吸引大量受众(亦称特征异质受众)。其外在的多样性即选择受众常见的文章和文学片段来进行展示,用这些耳熟能详的节目内容,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朗读者》受众接受节目有一定的混杂性,该节目的第一期在2017年2月份播出后,在豆瓣的评分飙升到9.5。另外,节目简短小视频的点击率非常高,音频版的《朗读者》在喜马拉雅或蜻蜓FM等应用软件更是有58万订阅用户,收听量远超6亿[5]。除了线上的火爆,《朗读者》节目还有另一部分在线下建立朗读亭,且朗读亭的受众极其庞大。

受《朗读者》节目影响,全国掀起朗读浪潮。不少中小学校、社区、军队等都建立了朗读中心,将朗读作为每日必做之事。由于朗读文章不同、朗读地点不同,会导致各种朗读形式层出不穷。北京、广州等线下朗读亭,每天都能吸引无数爱好者朗读,还有一些想倾诉又无法倾诉者排队朗读。《朗读者》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也在国外被各类媒体所关注和报道,足可以看出其深远影响力。

《朗读者》虽然是一档文化类节目,但选择了部分娱乐圈的当红人士作为嘉宾,观众在接受文化的同时更能感受娱乐。本节目在室内有两部分,即采访、朗读;但是节目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室外朗读活动。在大众朗读过程中,也有很多的娱乐性,例如许多腼腆的朗读者会有一些害羞、胆怯的行为,而且还有很多普通话不标准、语言朴实幽默、用走音的歌声朗读的观众。通过这些行为都能够满足受众的娱乐需要。

节目的文章选择遵从知识与情感并重的原则。在第一季中,文章大都选自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名家名作,可以为学生学习和储备知识提供帮助。还有一些文章选自《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儿童读物,这不仅能满足儿童的知识需要,对于家长群体来说也是一种提升。

《朗读者》的情感表达是节目的亮点,观众不仅能随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容而感动落泪,更能与嘉宾的故事形成共鸣,致使观众的情感与朗读者的情感近距离碰撞,来引出自己的情感。节目还通过场景再现,例如在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纪念母亲的朗读中,用摇椅和LED屏幕对母亲生前的处境进行还原,让观众不自觉地进入情境,联想到自己的亲人,促使观众进行反思,满足观众的心理共鸣。

猜你喜欢
朗读者电视节目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